网络信息的层次性(探究网络时代的虚拟需要)

点击上方音频按钮,为您语音播报本文

网络信息的层次性(探究网络时代的虚拟需要)(1)

人的需要问题是一个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信息社会为我们以新的思路探讨和理解人的需要及其本质提供了契机。技术进步带来的通信便利正在各个维度上将人的需要放大,需要的单一性正与需要的多样性并行。在信息社会,我们更容易“窥探”到他人的需要并与之产生共鸣,也更容易在更多类型、更多层次的需要的参照下对需要本身进行反思。本书所要探讨的虚拟需要,正是在信息社会对 需要进行理论探讨所需要的主题。

在进入这一主题之前,我想先从整体上对当今与信息有关的哲学研究做一个梳理。虽然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时代,但却难以言明信息的本质;虽然我们时时刻刻都接触到信息,但却不知道信息是什么。之所以如此,并非人们不关注信息和信息的本质。事实恰恰相反。自 20 世纪中叶“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创立将信息纳入科学研究的视域以来,人们对信息的科学研究以及随之而来的哲学研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几十年来,这些研究为信息增添了上百种各式各样的定义,但同时也越发增加了人们心中的疑惑。在这种背景下,一门以信息冠名,并将信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的哲学分支——信息哲学,在人类社会即将进入 21 世纪时诞生了。我们研究信息社会的虚拟需要,首先要对信息哲学有一定的了解。

诞生于世纪之交的信息哲学,既是现代哲学在对信息现象作专门的哲学探讨过程中所分化出来的子类,又是现代哲学试图利用新的概念和方法对传统哲学问题进行回答,对语言哲学、心灵哲学、人工智能哲学进行深化和超越的产物。信息是宇宙中的一种基本现象。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就曾经断言: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虽然信息现象亘古长存,但人们对之作专门的科学和哲学研究,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就哲学而言,信息现象能够进入哲学研究的视野,并促使信息哲学诞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世界范围内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世界“信息化”,突显出世界的信息属性,于是人们得以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即信息世界。而哲学历来以解释世界为己任,所以信息理所当然地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信息哲学是信息时代的哲学。二是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进程。20 世纪的哲学,特别是英美分析哲学极大地受到自然主义影响。自然主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但它在当代的复苏和盛行一方面得益于自然科学在解释世界时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得益于逻辑经验主义的推进。在自然主义看来,自 然科学既是一种本体论标准,又是一个“终极解释装置”。质言之,科学是存在的尺度,是解释的依据。自然科学领域中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被自然主义者当作工具,纳入自然化的解决方案当中。而信息科学则是自然主义者手中最新颖的工具之一。自然主义者试图通过借助信息科学中的概念、原理、方法来解决并说明真理、知识、内容、信念、意向性等传统的哲学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信息哲学是分析哲学主导下的自然化运动的产物。

信息哲学能够在众多自然化方案中脱颖而出,并最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分支呈现于世人面前,除了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然主义的盛行等条件之外,最为关键的还在于它通过数十年积累,形成了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具有相对独立内核的研究领域。这个研究领域主要由以下这些引人入胜的问题构成。

第一,信息现象学问题,即对各个学科门类中“信息”一词所指称的信息现象进行辨析、归类的问题。信息现象纷繁复杂,不同学科对“信息”的所指莫衷一是。而是否存在一个一般化的信息概念,关系到是否能够建立起“统一的信息理论”。目前在该问题上存在两种主要倾向。一是主张信息概念“中心化”,认为各种看似不同的“信息”概念实际上存在着一个相互交叉的、可以分离出来的、独立的“中心概念”,这个“中心概念”才是“信息”一词真正所要表达的概念。二是主张信息概念“去中心化”,试图用一个分散的相关概念网络来解释信息概念。后者同样追问“信息是什么”这一问题,但它更看重问题本身,而非问题的答案,因为它试图通过这种提问来“寻求各种哲学探索之间的理想交汇点”。

第二,信息的本体论和本质问题。信息的本体论关注的是:信息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是何种层次的存在?是独立的实体,还是关系或者属性?它和宇宙中的其他现象是什么关系?当前绝大多数理论都承认信息存在,但同时又存在着下述三种有代表性的争论。一是把主体作为信息的构成要件,并由此主张信息只有认识论意义,而无本体论意义。二是把信息作为宇宙的基本属性,认为信息、物质、能量具有同等地位,并能够相互转化。三是遵循自然主义的原则对信息进行自然化。信息的本体论和本质问题是信息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当前争论最激烈、分歧最大的问题,堪称信息哲学中绕不过的难题。

第三,信息语义学问题,即用信息说明意义的问题。在当代,意义问题是一个多学科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哲学中尤其如此。这正如哲学家赖尔所说:热心于意义问题的研究,这是 20 世纪哲学家的职业病。信息语义学对意义的研究在当前主要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是心理主义倾向,二是自然主义倾向。心理主义把意义看成一种心理实在, 认为心灵的解释力一方面生成意义,另一方面创造信息,意义和信息因主体而相关。自然主义力图把意义自然化,认为意义的产生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信息本身就是一个语义相关的概念,主体则是一台处理信息的计算机,意义是计算的产物。当今的信息语义学研究中, 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是自然主义。

第四,信息处理问题。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处理同样无处不在。从无机物,到原始生命体,到能够思考“意义”之意义的人,再到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宇宙中充满了结构不同、类型各异的信息处理系统。就此而言,整个宇宙呈现出一个由低到高的进化谱系。在这个谱系中,人心与动物的心灵并无质的区别,而只是一台相对复杂的计算机——既是句法机又是语义机。进化、学习和设计是构成信息处理系统的三种主要手段。

第五,信息的方法论问题。信息哲学既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又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当前,信息哲学的研究方法不仅体现在将来有可能融入信息哲学的那些哲学门类中,诸如人工智能哲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计算哲学,而且还出现在诸如美学、伦理学等其他一些学科的研究当中。这体现了信息哲学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信息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分支为哲学界所承认尚不足二十年时间,但它在解决传统哲学问题时所显示出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人为之瞩目。例如,信息哲学对信息本质和本体论地位的界定, 有可能会使我们获得信息这样一种以往被忽视了的、全新的存在形式,从而丰富本体论研究的对象,并将之推向前进。我们在研究虚拟需要的过程中必须要借鉴当前信息哲学的研究成果,对其中涉及的本体论问题及信息的本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其中没有涉及的问题进行一些合理的探索。

在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中,需要问题占有相当的篇幅和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从主体、对象、层次、性质、功能、来源及满足条件等多个方面对需要进行了丰富细致的论述和探讨,从而构成了内涵丰富、 特色鲜明的马克思需要理论。国内外对于马克思需要理论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其中也不乏一些重要的、有分量的理论成果。

但是,关于需要,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在一个具有时代特性的、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和欠缺:这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虚拟需要问题。虚拟需要是产生于网络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需要形式,它与马克思所阐述的人的需要在来源、对象、性质、功能及满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或许我们对于“虚拟需要”这一提法仍感到陌生,但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它所产生的种种影响。虚拟需要就像一个飘荡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幽灵,对每一个有机会接触到电脑、智能手机、有线无线网络等电子信息媒介的现代人发出诱惑,使后者无法自拔地“卷入”到各种网络空间、社区、论坛、微信等所构成的虚拟饕餮当中。

我们突出强调虚拟需要对现代人的影响,并不是要探讨这种影响的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意义(虽然当前已经有大量的相关研究), 而是要针对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问题:马克思需要理论如何面对虚拟需要这种新的需要形式?我们说虚拟需要是一种新的需要,那么这里所说的“新”究竟是何种程度上的新?质言之,马克思需要理论是否具有足够的理论张力来容纳和吸收虚拟需要这种新的需要形式?

这又牵涉到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与传统需要相比,虚拟需要是具有了质的区别, 还是仅仅是“旧瓶装新酒”,不过是改头换面了的传统需要?再如,马克思虽然使用过“虚拟”一词(作为“虚拟资本”来使用),但从未涉及虚拟需要,反倒是当前西方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非常隐晦地涉及了虚拟需要的含义,那么马克思需要理论如何同化和解释虚拟需要这一新的需要形式(这一点毫无疑问是具有必要性的,因为虚拟需要具有不同于传统需要的属性),如何应对西方研究者围绕虚拟需要所构建的理论 , 这些都是本书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当前国内外研究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从总体上来看主要表现为三种倾向。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所以能 够解释现有社会现象。虽然虚拟需要具有一些新的特性,但马克思需要理论能够对之做出相应的解释。二是错误地认为信息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解释信息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三是主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丰富和完善,以此来适应网络信息社会所出现的各种社会基础的部分质变。针对有关虚拟需要的相关问题和研究倾向,本书对虚拟需要的产生、概念及特征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以求抛砖引玉,力争构建出信息社会需要理论的完整框架。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导论部分概述了信息社会的需要理论,对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介绍了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 “虚拟需要”的概念进行界定,首先就虚拟需要目前在概念理解中存在的方法论错误进行批判,进而分析虚拟需要自身所具有的二重性,即虚拟性和现实性,在此基础上对虚拟需要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与虚拟需要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第三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理论体系、理论实质,以及马克思需要理论与虚拟需要的关系进行研究,指出马克思需要理论是我们研究虚拟需要的主要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同时它也为我们研究虚拟需要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第四章分析了虚拟需要产生的现实基础,信息社会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催生了虚拟需要的出现,各种信息技术也使人的需要的虚拟性更加凸显,尤其是信息的透明化更加深了需要的虚拟性。第五章总结了虚拟需要的符号化、浸没性、交互性、异化四个特征,虚拟需要的这些特征是其区别于其他各种需要的重要标志。第六章分析了虚拟需要与人的本质、美好生活需要、人的幸福和发展的关系,创新性地提出从虚拟性的角度出发来重新理解人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指出虚拟需要论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本文摘编自《虚拟需要论:信息社会的需要理论》(张孟杰著)前言部分,标题和内容有调整。语音播报为智能生成,如有疑问请以文本为准。科学创造未来,人文温暖世界。在科技引领发展的时代,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人文在线,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关注、点赞、留言、转发、参与赠书活动,联系邮箱:kxrw@mail.sciencep.com。

今日好书推荐

网络信息的层次性(探究网络时代的虚拟需要)(2)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需要理论,研究信息社会人的虚拟需要问题,重点分析和梳理人的需要在信息社会呈现出的种种虚拟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 “虚拟需要” 进行界定。本书既有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研究的分析和描述,又有对马尔库塞、鲍德里亚、波斯特等对需要问题研究的考察和批评,还涉及对马克思需要理论何以能够同化和解释虚拟需要这一新的需要形式的讨论。

本书可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领域高校师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供对马克思需要理论、信息社会人的需要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