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为自己的家乡做什么(一个在外赤子对家乡的感悟)

我们能为自己的家乡做什么(一个在外赤子对家乡的感悟)(1)

老家毕克齐有一条小河穿镇而过,河水来自镇北的大青山喇嘛洞沟。这条沟距毕克齐大约五里,顺沟而上,山路蜿蜒、松柏青青,峡谷山涧的叮咚泉水汇集成娟娟小河。进沟不到十里,苍松翠柏之中有一座喇嘛庙一一广化寺,它始建于十六世纪阿拉坦汗统领土默特时期,这个沟的名称就是因此而来。广化寺香火最盛的时候,曾经有过上百喇嘛驻寺,香火带动了山外的经济生活,靠山一带出现了很多手工作坊,沿袭至今就有了现在很多蒙古语汉译音的村名,例如:察树齐,曾经是出纸品的地方。瓦窑格沁,曾经是做碗罐的地方。毕克齐,曾经是出过教书匠的地方、、、

沟中泉水汇集成的小河,依靠山势顺沟而下从山口潺潺流出,向南流经毕克齐、汇入黑河,穿过土默川、流进黄河。镇中心,不知哪个年代的人在河上建了一座石桥。以桥为界:西边叫桥西,东边叫桥东。我家就在桥西一条长长的巷子中。可能早年间有人在这里卖过或制作过蜡烛,所以至今这条巷子仍然叫做蜡铺巷。 巷子中的住户大多是本家,可是辈分关系我总也记不清楚。往往是见到岁数小一些的,一张嘴、喊错了!人家辈分大。再见到个岁数大点的,一张嘴、又错了!人家辈分比我小。就在这嘻嘻哈哈之中不知道出过多少洋相。这是因为我从小生长在外地很少回乡的缘故。

随着年龄的増长,我对于家乡的好奇与日俱増:先人们是怎么样在这里驻户建村?又怎么样一代又一代生生养息到今天?

毕克齐是大青山下的一座小镇,在这里生活的蒙古人属于土默特部。公元五世纪这里曾经生活着欶勒人,他们留下的民歌:“欶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述的就是这个地方。土默特部是个源远流长的蒙古部落。她诞生于亚洲北部贝加尔湖畔的森林之中,史籍中称为“林木中百姓”的“秃马惕”部;在大蒙古帝国时受命镇守过阿尔泰山12关口,被叫做“十二土默特”;15世纪开始徙牧于阴山和土默川富饶的土地,成为赫赫有名的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据史料讲:土默特部随护圣主西征时,曾经据守阿尔泰山的十二座山口,因为他们骁勇善战被誉为“圣主的刀锋”、留传下了十二土默特的美名。再根据布列亚特人囗口相传的民歌里所讲,十二土默特曾经从阿尔泰山游牧至贝加尔湖一带。之后土默特的行踪,再无史料可查。直到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后,土默特才又现史料。这时候它已经成为蒙古大汗右翼三个万户侯之一,强盛而闪亮地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演义着一段苍桑悲壮的史诗!这个时期的土默特部雄据欶勒川,以大青山为中心、东到宣化府、西至烏拉山、南靠黄河、北接蒙古大漠,甚至有部分土默特人游牧到了甘肃、青海湖一带。

达延汗是蒙古的中兴烈王。明朝推翻元朝之后,蒙古政权并没有消亡,在它的北迁过程中,历经几代汗位的争夺、厮杀,到了达延汗时期才又政令统一、团结強悍,成为明王朝的心腹大患。十六世纪初,达延汗之孙阿拉坦汗成为土默特部领主。在他的统帅下,雄据明王朝正北方的土默特部迅速强大起来。那个时候,明蒙之间打打杀杀已经近百年。明王朝对蒙古一直实行军事围剿、经济封锁。阿拉坦汗多次请求明朝,愿意和睦相处、发展互市贸易,遭到拒绝,于是率领蒙古军队围困北京城、扫荡山西河北,迫使王朝收起刀枪、开关通商,这才有了今天我们蒙汉人民同居一地的局面。在开发建设欶勒川的过程中,阿拉坦汗向汉人学习种地、开垦部分草场,使这里的人民吃粮不再依赖关内。向汉人学习盖房,建成库库和屯大板升,才有了今天遍布土默川的村庄和呼和浩特。他甚至放弃蒙古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引进藏传黄教,延续至今成为内外蒙古人唯一信仰的宗教。可以这样说:在十六世纪的中国历史上,阿拉坦汗统领的土默特部,不但开发建设了敕勒川,也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阿拉坦汗是伟大的!从他病逝后,土默特部开始衰败。

蒙古汗位传至林丹汗时,满清已在东北嫩江平原一带兴起。林丹汗有勇无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迫使科尔沁王公与滿清结亲联盟,结果一夜之间兵败西窜,病死在青海草原。这标志着蒙古王朝的最终灭亡。

林丹汗西窜后,滿清占据此地。它找了个借口,说土默特人“通明”,借机削掉了土默特部王爷,还将土默特部拆分成“左旗、右旗”两部分。这王爷一削就是将近四百年,到大清亡命、民国政府也没有再允许恢复,一直由中央政府委派“总管”。四百年间,土默特人一直再没有自己的旗权。

为了削弱土默特,满清不断划分土默特的土地,先后迁入鳥拉特三公旗、达尔罕贝勒旗、茂明安旗、四子王旗、察哈尔八旗,还将大青山以北的大片牧场划为官家马场,大量从山西陕西向这里移民,并将黑河两岸大片良田划成官府米粮地。 无尽的掠夺,土默特的土地剩下不足百分之一,蒙古人口急剧下降、牧场彻底消失,以牧为生的蒙古人只好拿起农具、学习种地。到大清垮台时,这里已经基本上变成农区了。

毕克齐镇在这个历史长河中是怎么演变的?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想它绝对不会超凡脱俗。每年清明去老坟地烧纸,总要在纸张上写下先人的名字,从我家坟地看,打从爷爷的爷爷往上数,都是蒙古名字,到了爷爷这里才有了现在的汉族姓氏,到了父亲这一辈连蒙古话都不会讲了。这只能说明伴随着蒙汉杂居的变化,民族同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我还听说,在爷爷的父亲那一辈家里还有近千亩草场和上百亩良田。我估算了一下,这应当是1900年以前的事儿。可是到了父亲六七岁的时候,爷爷借别人几块大洋都还不起,还得让父亲去放牛抵债。按照父亲的岁数去推算,这应当是在1932年前后的事儿。短短卅年,土地草场怎么流失的这么快?

千百年来,土默特人都是以牧为生,男人出生长到十二岁就要服徭役做兵丁、外出骑马打仗,女人操持家务。这个习俗延续到大清,朝庭却规定土默特兵丁的口粮、马匹、服装和武器等一律自备。人穷一点,只能变卖草场牲畜。清朝削掉土默特王爷后,不允许土默特人有一点土地,按男丁人头划分草场,而且毎䣓若干年再重新划分。随着移民的增多,牧场消失很快。民国以后,政府加快了垦植移民的速度,本来不会种地的蒙古人更加快了草场土地的丢失。我家那些草场土地就是这样丢失掉的,爷爷因为抗争重新划分土地草场,被抓进归绥大牢,受尽凌辱。到了父亲出世后家境已经十分破落。

我的奶奶在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兄弟二人,有一个哥哥大他五岁,很能干。听说他给别人打短工,一个人用锹一晚上能翻二亩地。曰本人来了,在毕克齐火车站驻扎了一个班。中国人路过他们的岗哨,必须鞠躬行礼,不然的话就暴打你一顿。父亲的哥哥看不惯、不服气,一天夜里跑到火车站去放火,被日本鬼子发现,逃命中骑马跑进一块刚刚浇过水的庄稼地,马腿陷入泥土动不了,人被枪杀了。

这件事之后,家里只剩下爷爷和父亲,一贫如洗的家不知如何生活下去。幸亏父亲的舅舅在归绥城里有一份差事,就把父亲接进城里送到土默特学校唸书。这所学校由旗总管府开办,蒙古孩子不收学杂费。这所学校也是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点,不少教职工都是进步人士。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十五岁的父亲毅然选择抗日。他从学校跑上山,参加大青山抗日游击队,奔赴延安。爷爷在家听到消息,又急又怕,骑马就追!老人家向东追了一百多里,追到卓子山也没有看见父亲的人影,当地人告诉他部队已经进了蛮汗山,他只好对着群山大哭一场,无果而归。他再次见到儿子已经是绥远和平解放之后的事儿了。那天父亲身穿军装、腰佩手枪,骑一匹枣红高头大马在村民们的簇拥下回家,却见不到爷爷。老爷子自己在屋子里又痛哭了一场。 解放后,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土默川的人民当家做主、生活安定,日子过的越来越富足。我们一家住在城里,爷爷只身一人仍旧住在毕克齐。接他进城他说“住不惯”。每逢夏秋季节,他总是要送来一些瓜果蔬菜、米面油肉。一到这时,母亲就会炒上菜、烫好酒,让老人家高高兴兴地喝几杯。老人家的晚年过的十分舒心。

现在爷爷和父亲早已先后去世,我对于家乡的情嗉却越来越浓。自打土默特部到达欶勒川以来,历经明清王朝及民国封建政权的欺压统治,在受尽奴役的同时,也为国家的稳定统一和边疆的开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土默特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战天地斗鬼魅、付出几代人的血泪,把一个天苍苍野茫茫的欶勒川建设成为如今的米粮川。流经毕克齐的那条小河两岸,现如今布满良田果园,还修建了高速公路和飞机场。土默特的兴衰史,真正印证了: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家乡,家乡养育亲人!

那条流经家乡的河水,是否沾染着广化寺的灵气?它可以做证:土默特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李文林草拟于二O一四年七月六日午作者父亲李存义(1925——2000 年)土默特旗毕克齐镇腊铺村人。蒙古族,少年时在土默特小学校读书,1940 年参加大青山抗日游击队。同年 8 月赴延安入陕北公学,1941 年九月在延安大学民族学院学习,1943 年入延安大学。194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3 月份分配到绥南偏关,同年 9 月任绥东蒙古游击队指导员。1946 年 1 月任内蒙古人民自卫军骑兵独立旅二团二连任指导员,同年 9 月任内蒙古自治联合会锡蒙分会组织科长(青年团委书记),同年12 月任锡察行政委员会组织干事,1947 年 9 月任锡察行政委员会贸易科长,1948 年 6 月任巴乌锡察工委组织科长,同年 9 月任内蒙古军区警卫二团副政委兼党支部书记,1949 年 2月任锡盟保安团政委(盟委委员),同年四月人内蒙古骑兵第二师四团代理整治处主任,同年 12 月任华北军区干训大队骑兵队指导员,1950 年 10 月任察哈尔军分区内蒙古骑兵二团政委,1952 年 5 月任内蒙古军区政治部组织科长,同年 9 月入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步兵学校政治班,1954 年 12 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九军 107 师坦克团政委,1955 年 12 月任内蒙古军区骑兵第五师副师长,1957 年任内蒙古军区平地泉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8 年任乌兰察布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61 年 11 月任内蒙古军区司令部作战处长,1962 年2 月入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1963 年任内蒙古军区司令部作战部长,1973年 7 月任内蒙古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78 年 2 月入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1978年 12 月任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1982 年 7 月入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1983 年3 月任内蒙古军区顾问,1985 年 5 月离休,2000 年 3 月病逝。李存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加建立基层革命政权、革命武装及党团组织工作。勇敢参加解放城镇和清缴反对武装及匪徒的战斗,为内蒙古各民族人民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勋章;建国后,他在所担任的部队各级领导岗位上身体力行,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工作,纠正错误、总结推广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部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全身心地投入到部队作战训练和民兵建设,深受官兵的尊敬;文革期间,他坚持党坚信马列主义、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光明磊落,保持了共产党的革命气节;动乱结束后,他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恢复和加强边防部队建设、增进民族团结、繁荣祖国北疆忘我工作,受到边防部队官兵和边境各民族群众的爱戴;离退休后,他坚持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及政治本色,积极参加延安精神研究会和延安大学暨延安民族学院校友会的活动,努力为继承、发扬、宣传延安精神和解决革命老区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奔波,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晚节。

我们能为自己的家乡做什么(一个在外赤子对家乡的感悟)(2)

我们能为自己的家乡做什么(一个在外赤子对家乡的感悟)(3)

我们能为自己的家乡做什么(一个在外赤子对家乡的感悟)(4)

我们能为自己的家乡做什么(一个在外赤子对家乡的感悟)(5)

我们能为自己的家乡做什么(一个在外赤子对家乡的感悟)(6)

我们能为自己的家乡做什么(一个在外赤子对家乡的感悟)(7)

我们能为自己的家乡做什么(一个在外赤子对家乡的感悟)(8)

我们能为自己的家乡做什么(一个在外赤子对家乡的感悟)(9)

阅读原文更精彩阅读原文更精彩阅读原文更精彩阅读原文更精彩阅读原文更精彩阅读原文更精彩阅读原文更精彩阅读原文更精彩阅读原文更精彩阅读原文更精彩阅读原文更精彩阅读原文更精彩阅读原文更精彩阅读原文更精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