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老屋记忆(乡土散文送灯)

乡土散文老屋记忆(乡土散文送灯)(1)

儿时的记忆里,我们老家河南舞钢那个地方民间有个习俗,每到正月十五夜幕降临的时候,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人们便在一些特定的场合点燃一盏灯,用以驱邪祈福。不知道这种风俗是从什么时候传下来的,只知道当地人都称这种活动叫“送灯”。

送灯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有既定对象和目的。把灯送到庭台上,是送给财神的,祈求财神帮助家里日进斗金;把灯送到灶台上,是送给灶神的,祈求灶神保佑家里天天有米下锅;把灯送到井台上,是送给井神的,祈求井神天天送出甘泉;把灯送到祖坟上,是送给已故亲人的,祈求亲人在天之灵保佑子孙长命百岁,兴旺发达;把灯放置门墩上,是驱离邪恶的,使魔鬼远离门户,保护家人四季平安。总之,送灯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是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和安慰。无论神灵是否给予回馈,都不减寻常百姓年年送灯的热情。拳拳之心不乏包含几分凄楚和愚昧。

民间送出的灯多种多样,无论送什么样的灯都是人们对神灵的一种敬畏。最费功夫的灯是面灯,正月十五前要做好灯坯蒸出来,以备到时使用。用玉米面蒸出的灯叫“金灯”;用白面蒸出的灯叫“银灯”;用荞麦面蒸出的灯叫“铁灯”。最省心的灯是蜡烛,到集市上买来几根就可以了。不过,买蜡烛也有讲究,不能买白色的,红色最好,象征着红红火火。最廉价的灯当属“萝卜头灯”,家家户户都可制作,选一个大萝卜,切去两头,粗头朝下当灯坐,细头用刀子挖一个窝窰儿,中间插上绕棉絮的小竹签儿作灯芯,窝窰儿里加入食用油萝卜头灯就做好了。做这种灯,用料就地取材,不用花钱;工艺也很简单,一看就会。小时候我就常跟着大人学做这种灯,并且做得有模有样,点亮放在门口,小小的灯火在黑暗中跳动着,闪耀着,与遥远天空上的星月拉着家常,把家人照得心里亮堂堂的,脸上红润润的,身上轻松松的,仿佛节日的快乐和未来的幸福都凝聚在这盏萝卜头灯上了。

乡土散文老屋记忆(乡土散文送灯)(2)

其实,送灯是一种陋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思想文化落后的产物。明清时期女人崇尚裹足,追求一种病态美,虽然带来诸多不便,但仍视为时尚,谁不裹足反被耻笑。明太祖朱元璋的夫人马秀英不曾裹足,是个大脚,人们都戏称她是“马大脚”,贵为国母也未免受人讥讽。有一年正月十五朱元璋逛灯会,看到一个花灯上画着一个女人骑在马上,怀里抱着一个西瓜(马皇后是淮西人),马镫边露出一只大脚。朱元璋认为是刁民对皇后的戏弄和对自己的不敬,托词杀了那条街上九百多人,制造出了惊世惨案。这就是意识形态上不可抗拒的魔力。送灯这种习俗与明清女人裹足一样,也是一种病态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展露,是人性天空中漂浮的一片乌云,撕扯着不离不散。送灯表面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实质却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是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下产生的畸形心理演化出的一种社会陋习。不过送灯是村民的自发行为,一般不危害他人和社会,更不会危及政权。所以,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政府都不去干预。这种陋习像夏季的藤蔓一样在坊间蔓延,长盛不衰;又如癌变的“毒瘤”,蚕食着人们健康的细胞。而且这种危害像冰层下的激流不易被人发现。但这种暗藏的“魔力”,常会左右人生的“坐标”,摆渡人生的“帆船”。当神鬼观念在意识形态里占据主导时,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棘的手问题便会从“鬼神论”的观点出发去寻求出路,极易误入歧途,带来危害。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邻居家生了一个健全的男孩。那时候农村生孩子一般不去医院,都是在家请“接生婆”帮助分娩的。由于卫生条件差,婴儿出生不久就患上了脑膜炎,出现惊厥,那些常常送灯的家人认为是魔鬼附身,中邪了,几个上年纪的婆婆聚在一起虔诚祈祷,化纸许愿,恳请魔鬼离去,还婴儿健康。折腾了几天,“魔鬼”也没有离去,耽误了医治时间,婴儿落下个只长头不长四肢的后遗症。长大后成了一个畸形人,就像《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动画片中的大头儿子一样,头大身小,头重脚轻,走起路来犹如小脚女人,一摇三晃,生活不能自理。家人用无知续写了当代的“三言二拍”。真是可悲,可恨!

乡土散文老屋记忆(乡土散文送灯)(3)

花开花落。新世纪的钟声响过之后,农村进入了千紫万红的春天。先进的生产力和开放的思想文化,使农村发展如虎添翼。农村步入了新时代,农民过上了好日子。自主经营土地的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吃,可以下海经商,进城务工,也可以在自己的责任田里“为所欲为”。瞬间,农民的粮仓满了,褡裢鼓了。真是奇怪了,国家从解放初期就倡导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倡导了半个多世纪,也没有摸到解决问题的“抓手”,谁也不曾想到封建迷信竟是贫穷的“附生物”。现在村民富裕了,送灯这种陋习不见了。一棵封建迷信的大树轰然倒下,许多封建陋习的猢狲逃得无影无踪。试想,村民家里粮食年年大屯尖小屯流,谁还送灯给灶神祈求送米下锅?村民褡裢里天天鼓圆,谁还送灯给财神祈求送几个小钱?村民家家通了自来水,谁还送灯给井神祈求送出甘泉?村民都明白了“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的道理,谁还送灯给过世的先人,祈求他们保佑子孙发达?

牵一发而动全身。提起了“脱贫致富,振兴乡村”这个抓手,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今灯不送了,诸神反倒越发履行职责了,保佑着普天黎民过上了好日子,真是令人深思!


审阅:高蕊

简评:由文可见作者关于对封建迷信活动“送灯”这一现象逐渐消失,而产生的深刻思考,也比较有教育意义。

终审:严景新


作者:李国献,网名惠风和畅,中共党员,河南舞钢人,中国农业银行舞钢市支行退休员工。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