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什么绿(什么是碧)

作者:黎荔

碧什么绿(什么是碧)(1)

从小摇头晃脑背唐诗,发现中国人对红绿两色有偏好,喜欢将大自然中这两种最旺盛最欢愉的颜色调配在一起,使得色彩对比达到最大鲜明度,并强烈刺激感觉器官。在这种强烈映衬下,红的会越发显红,绿的就越发显绿。不信翻开古诗词,随处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忆昨去家此为客,荷花初红柳条碧。”“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绉”,“万树绿低迷,一庭红扑簌”。最明白晓畅、妇孺皆知的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在摇曳的“无穷碧”中,荷花映日,格外鲜丽,整幅画面如此绚烂生动、大胆清鲜。

但是,如果没有红的搭配,单独出现的“碧”字,就显得沉稳幽邃多了,例如,李白《菩萨蛮》中的“寒山一带伤心碧”,用得甚是古怪,世上的绿要绿成什么样子才是伤心碧呢?还有“一树碧无情”亦然,要绿到什么程度可算绝情绿,令人想象不尽。

为什么会这样呢?古人用这一个“碧”字,是来自仰观俯察,法天法地。先说俯察,大面积的“碧”不是大海就是河流湖泊。碧海,澄净透明却又深广难测。一江流碧玉,就是一水的碧绿,缈碧千寻,清可见底,水里倒映着四周的青山、江天上的白云、两岸的翠竹,它们一起在水中荡漾起伏。那种绿太纯粹了,注视着碧绿的这汪清水,一直追在耳边的喧嚣会突然退去,只有幽深的安静。再说仰观,那就是我们头顶一碧如洗的苍穹,道教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后来泛指天上、青天。白居易《长恨歌》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两句写唐玄宗命方士从天上到地下苦苦寻觅贵妃,渺渺茫茫,遍寻无着。范仲淹《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的这个“碧”字,有一种空阔寂寥之感,因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寒来暑往,征夫白发,让人徒唤奈何。李商隐的《嫦娥》一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则让人仰头看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

发现古人还常常将“碧”与“血”连用。北京陶然亭香冢墓,有一香冢碑,碑阴铭文有几百年历史了,金庸先生曾在《书剑恩仇录》》录用过,“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这块石碑,无任何款识和署名,所以不知铭文作者是谁。香冢及原碑据说毁于文革浩劫,文革后,重修陶然亭公园时曾经对香冢作过发掘,均空无一物,香冢的来历也成为了谜。“郁郁佳城,中有碧血”,“佳城”,指墓地。碧血,语出《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义士之死,三年以后血化成碧玉。血化为碧,难以想象,但觉这首小词哀感顽艳,颇有大唐一代“诗鬼”李贺的风调。李贺天生忧郁,不喜欢我们这个世界,而对另一个世界情有独钟,曾有诗曰:“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在他的诗中,死亡总是艳丽而诡异的,所以,形容“恨血”,要着一个沉郁的“碧”字,表面的迷惑中隐藏着无限的兴味。李贺在红与绿这两个形容词前面安排的副词,都不同俗流,例如,老红,坠红,冷红,静绿,空绿,颓绿。

也许无法形容的美,幽玄深邃,意韵无穷,并非开门见山,一览无余,而是曲径通幽,消散了以后,则会让人怅惘不已,魂牵梦萦,好比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就像此时此刻,推窗望去,天际皑皑飘飞柔情万缕新雪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窗外在飞雪迷漫中兀立的树们,大多木叶尽脱、茎梗枯褐,可还有一些,挺立着残苞凋叶,幽幽的发着一丝冷香,那些覆着白雪的叶子,有些依然苍碧异常,傲雪凌霜。苍碧,有种金碧鲜绿浓绿滋绿皆已褪色的憔悴,一切只褪剩淡淡的影子,像将明将灭的灵魂,十分动人。褪色到一半,又未褪尽,那才是最可玩味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