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的教研机制(悟纳合聚成爱之)

悟纳合聚成爱之“合”课程助教的心得和收获

多元化的教研机制(悟纳合聚成爱之)(1)

为期4天3夜的悟纳合聚成爱之“合”工作坊圆满结束,这是我第一次以助教的身份参加课程。

本次课地点在山东聊城,根据会务组的安排,2日下午5:00定向。

为了确保及时定向,我选择乘坐1日晚上的火车出行。次日凌晨4:50到达聊城站,5:30左右到达入住阿尔卡迪亚国际温泉酒店。

昨晚,NO,今天早上凌晨0:40返程,9:30到达小区楼道门口。进门时,发现门禁卡失灵,碰巧有邻居从楼道里出来,我赶紧混了进去。

坐上电梯,到了家门口,没想到,门禁卡稍稍一触碰门锁,一阵紧似一阵的报警器声拉响,时间长达两分多钟。

紧急情况下,第一个想到的求助对象便是老公。于是,拨通电话问道,电话那头老公的声音被体检同学的嘈杂声淹没,但我还是明白了他的意思。

于是,我把行李箱放在家门口,到另一单元一楼的物业,办理信息采集,并对门禁卡进行升级。这是第二次学习归来被拒之门外。

中午在小组微信群里发了十条语音,感恩小组每一位学员对我的相信选择、真诚敞开、理解包容、团队协助与鼎力支持,满满的感动和爱再次升起。

多元化的教研机制(悟纳合聚成爱之)(2)

回想这几天课程的收获和感悟,简单总结如下:

第一,我的“自我意识”比较强

我很自恋,我喜欢自己被人喜欢的感觉。当边老师提议,请学员主动选择助教的时候,我内心里莫名升起一股的自信和自豪感。

我自恋的以为,我喜欢的那一群人一定会选择跟我在一组,并主动提出“万一某个小组的人员过于集中怎么办”。

其实,支撑我说出这句话的是“我自我感觉良好”,我担心自己会被包围,而某些人会被冷落。

本来我自恋地以为我会被很多人喜欢,结果实际分组时,我才发现,“事情并非会朝着我自己想象的那样发展”,并非按照“我自己以为的结果”出现。

甚至,结果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我喜欢并心心念念想着的那帮人,没有一个飞奔到我身边,这完全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知,也更加让我明白,“我以为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的而已”,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极度自恋。

而且,在整个课程中,我的思想里时不时会升起一种“梦想家”、“实干家”和“批评家”,我坚定地认为,自己无论付出,用心,还是最后呈现的结果一定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一定会呈现好的结果和目标。

多元化的教研机制(悟纳合聚成爱之)(3)



多元化的教研机制(悟纳合聚成爱之)(4)

第二,“小我”意识比较强:爱与规则并存,或者爱多于规则。

在4天3夜的课程里,对于本小组学员,内心会莫名升起母爱般的爱恋。

中午我会想法设法会为大家订餐,课程结束后,会积极知道召集大家一起吃饭。看到哪个孩子没有“回家”,我便会主动联系寻找。就像一位爱自己孩子的妈妈,也像一只为孩子遮风挡雨的鷹妈妈。

当看到小组学员在台上分享无语时,我没有严格遵守规则,而是跟计时官说重新计时,并对她网开一面。

一方面,说明我的小我意识、小团队意识比较强,会想法设法呵护自己小组的成员。另一方面,我是带着觉知的,作为小组的助教,我愿意为了她的成长突破适时适度破坏一下规则。

因为,我知道,在我们的人生中,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互动中,在我们的企业、团队、班级里,甚至家庭中,我们真的不只有规则,还需要更多的爱。

毕竟,这是在课堂上,而非现实生活中。在课程里,或许还会有人愿意再给你一次机会;在课程里,还会有大爱的老师、负责任并愿意她买单的助教、陪伴她一起哭笑打闹的同学。

然而,回到现实生活中,回到家庭里,我们是否会经常为了规则,忽视了孩子、爱人甚至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制定规则的初心是为了让我们更有序、更便捷、更高效,如果限制甚至妨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那规则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又是什么呢?

作为助教,在课堂上,我会是一颗永不凋零的螺丝钉,我不会拘泥于是不是我的职责范围,是不是我小组的成员,只要被我看到、听到、感受到,我会主动出击。

第三,感动和感恩

课堂上,我时不时会为某个学员的某一句话而动容,而感激涕零。我知道此时此刻,使我流下眼泪的不是昨日的委屈和痛苦,而是此时此刻当下的感动、感激、感谢和感恩。

选对平台跟对人,听话照做勤觉知,自我成长最关键,知行合一创奇迹。

一条路、一群人、一辈子、一起走!

感恩遇见,彼此成全,让全世界的微笑如花般绽放。

多元化的教研机制(悟纳合聚成爱之)(5)

#情感写作小能手##洞见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