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超现实的主义(读懂毕加索的超现实主义)

底谓曾几何时,毕加索(1881-1973)这个名字从中国美术圈里溢出,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词不过,他的名气与人们的认知程度正好成反比,然而,读懂毕加索只需一把“钥匙”,那就是20世纪的一大科学成果—量子力学,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毕加索超现实的主义?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毕加索超现实的主义(读懂毕加索的超现实主义)

毕加索超现实的主义

底谓

曾几何时,毕加索(1881-1973)这个名字从中国美术圈里溢出,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词。不过,他的名气与人们的认知程度正好成反比,然而,读懂毕加索只需一把“钥匙”,那就是20世纪的一大科学成果—量子力学!

20世纪初,理论物理研究的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光不仅具有波的特性,而且亦具颗粒的特性。此即所谓著名的“波粒二象性”。

请注意,爱因斯坦等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光之“波粒二象性”的时间约在1905年前后,而毕加索开创立体主义画派的时间是1906年前后。如其《拿着梳子的女人》 等一系列立体主义人物写生即由此时诞生。然而差不多从1908年起,几何形体逐渐成为毕氏非常规想象的造型主流,他的《得律阿德斯》便呈现出即可以看到人物的前胸,也可以看到其两瓣后臀。而到了1910年以后,他已将大量的几何轻体作为表达形象的基本造型,从而更加随心所欲地打破传统的透视关系,令观者同时欣赏到更多本不可能看到的形象角度。

此外,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定律在1924年有一次巨大的突破,那就是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假说。而就在其后的1925年,毕加索的画风转向了“超现实主义”,人物的造型趋于漫画风味。更重要的是,许多形象在看到正面的同时也能看到侧面。形体的常规被打乱、比例被任意夸张、结构失去了自然本身的面貌,如《坐在红扶手椅中的女人》。请不要怀疑毕加索对科技的关注度。因为早在他16岁时,就是以一幅 《科技与仁慈》,赢得了家乡美术界的赞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