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为什么会夺位(夏朝已确立世袭制)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清楚,华夏历史是在王朝兴亡,更替当中进行的,而在王朝这个概念刚刚被确定的时候,每个王朝在延续和传承方面实施的几乎都是世袭制度,尤其是在刚刚具有历史记载的时候,比如说夏商西周等等,它们实施的是一种更加绝对的嫡长子继承制,所谓“嫡庶尊卑有别”在古代历史中所表现的淋漓尽致。

夏朝为什么会夺位(夏朝已确立世袭制)(1)

血脉成为世袭制核心要素

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些朝代渐渐地认识到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缺陷,所以在后世历史发展中不再纠结于嫡长子这个方面,而是遵循一种立贤不立长的原则;但无论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也好,还是立贤不立长的说法也好,都是建立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建立在家天下的基础上,无论是谁继承王位和江山,那么首先他必须要有掌管江山的这个家族的血脉才可以,所以,在世袭制度的延续过程当中,血脉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这个家族的血脉的人,哪怕是再有才华,再有地位,重点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永远不可能登临巅峰。

  • 大禹儿子启,将禅让制变为世袭制

而与世袭制度相对立的,则是在原始部落联盟时所实施的禅让制,在禅让制的作用下,历史社会是在一种公天下的状态当中的,讲究的是哪一个人更加德才兼备,那么哪一个人就更有机会成为掌管天下的人,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尧舜禹之间的禅让。

夏朝为什么会夺位(夏朝已确立世袭制)(2)

自从夏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之后,公天下就变成了家天下,禅让制度也变成了世袭制度,开始了由一个家族掌控一个王朝的发展形式;在此之后,华夏的历史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世袭制度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才得以改变,可以说是古代历史所必须要遵从的一种基础。

战国时代,燕王哙抛弃世袭制,推行禅让制引起燕国大乱

但凡事都有例外,世袭制度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不例外,比如说在战国时期的燕国,就曾经发生过禅让制的行为,燕国国君燕王哙,企图将王位禅让给自己的丞相子之,但这种行为却导致了燕国的大乱,让本身就不发达的燕国更加雪上加霜。

那么,为什么燕王哙要在天下大乱的战国时代,推行禅让制度呢?他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量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为什么燕王哙要把夏朝就已经订立的世袭制度改用禅让制,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夏朝为什么会夺位(夏朝已确立世袭制)(3)

燕王哙个人性格易受到臣子蛊惑,崇尚上古虚名

首先,我们从燕王哙本身的个人性格来进行分析;战国时代距离我们已经比较久远了,我们没有办法完全的将那个时代的历史呈现出来,更没有办法切实地去分析一个人本身的特点和性格,只能从流传下来的史书当中去进行猜测。

当我们翻阅史书时,就会发现燕王哙这个人其实比较崇尚上古虚名,也就是说比较爱好脸面,喜欢听臣子们对他的推崇,希望自己在百年之后能够名传千古;但燕王哙本身对于明君这个词的认知不够。

  • 燕王哙实行禅让制,想像尧舜那样名传千古

他并没有想到一个君主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明君,是因为这位君主切实地为自己的臣民谋取了实际的利益,让平民百姓们在他的统治之下,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而是觉得君主能否被称之为明君在于君主的心态,表现在真实的历史上就是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

夏朝为什么会夺位(夏朝已确立世袭制)(4)

燕王哙认为尧舜禹之所以能够名传千古,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禅让赢得了天下臣民的称赞,而尧舜二人的声名之所以能够大过大禹,是因为他们是真正地实行禅让制度的,是真正将自己的首领之位禅让给了德才兼备的人,他们是一种大公无私的境界和行为。

而大禹只是被禅让的人,他并没有选择禅让自己的首领之位,而是选择将首领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所以,在后世的传承过程当中,大禹虽然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但声名却没有尧舜二人高。

正因如此,燕王哙才认为如果自己能够像尧舜一样推行禅让制度,那么他的名声一定会高过燕国其他的国君,所以为了这种虚名,为了能够让自己得到更好的风评,燕王哙才会推行禅让制度。

  • 禅让制弄巧成拙,燕国大乱,让齐国抓住机会推波助澜

但是让燕王哙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推行的禅让并没有给燕国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反而让燕国承受了巨大的风险,不仅是燕国内部的平民百姓对自己的行为大加批判,与燕国接壤的邻国也是抓住了机会大肆进攻燕国,这让发展本身就薄弱的燕国更加的贫弱,可以说是真正的弄巧成拙了。

夏朝为什么会夺位(夏朝已确立世袭制)(5)

燕王哙也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能够名垂青史,反而连谥号都没有得到;谥号是对于一个国君一生行为的凝聚,象征着国君在位时期的统治状态,所以一些雄才大略的明君会得到一些比较好的谥号,而对于一些亡国之君也会有相应的谥号去形容。

  • 燕王哙是唯一没有谥号的中期君主

当然也有没有得到谥号的情况,这种一般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亡国君主身上,比如说我们熟知的魏国的亡国之君魏王"假",赵国的赵王嘉,齐国的齐王建等等,因为是亡国之君,所以没有人再为他们加封谥号,便依旧延续着之前的称呼。

而在此之中,燕王哙则是例外当中的例外,他是燕国中期的君主,但却依旧没有得到谥号,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是只此一家的,就是因为他的行为让燕国几乎蒙受灭顶之灾,差一点让燕国的江山改姓,所以在燕国人民的眼中,燕王哙是一个丧国之君,自然也没有谥号。

夏朝为什么会夺位(夏朝已确立世袭制)(6)

燕国禅让闹剧发生受外界环境干扰

其次,我们从外部干扰上来进行分析;实施禅让制度并不是燕王哙一个人自始至终而决定的,在此之间是有着外部环境的干扰的,当时,燕王哙所要实施禅让的对象是燕国的丞相子之,对于子之来讲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如果禅让真的成功,那么子之就会成为燕国的君主,所以,对于子之来讲是迫切地希望能够将这样的思想落实的。

因此子之也找了帮手,那就是战国中期比较著名的纵横家苏代,而苏代也是一个心机深重的人,他不仅是想帮子之这个忙,让子之欠他一个人情,同时他还受齐国的委托,希望在这件事情当中能够为他背后的齐国谋取一些利益,从而让自己能够在齐国拥有更高的地位。

  • 燕国禅让制,齐国是背后的推手

齐国和燕国本身是邻国,两个国家的关系一直都不好,虽然齐国的实力比燕国要更加强大,可一直也没有在燕国身上占到很大的便宜,因为燕国到了战国中期是有一种依附政策的,哪个国家比较强大就依附于哪个国家进行发展,也就相当于这个国家有了靠山,其他的国家不好明面上动手,所以燕国与齐国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直都比较复杂。后来,燕国复国后,一直以齐国为目标,死咬齐国不放,燕昭王乐毅时期,主导五国伐齐差点灭亡齐国。

夏朝为什么会夺位(夏朝已确立世袭制)(7)

而当燕王哙有了这样想法的时候,齐国是大喜过望的,这样的想法很可能给齐国趁虚而入的机会;而苏代又是苏秦的弟弟,苏秦是组织了合纵的人,曾经佩戴过六国相印,在燕国和齐国的地位威望都很高,所以,让苏代去肯定燕王哙的这种想法是再合适不过的。

所以,燕王哙在想要推行禅让制的过程中,也是有了外部的因素进行推波助澜的,如果单纯的是他自己的想法,可能还达不到最后一步;历史上真正的禅让制,确实是在燕国实施了,子之也在短时间内掌控了燕国的国家权力。

  • 燕国固守王道传统,墨守成规

其次,我们要从燕国一直以来所遵循的基础制度方面进行分析;其实一个国家的君主确实要为这个国家的兴衰负主要的责任,毕竟在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几乎是君权至上,君主对于一个国家的各项事情的决策,都占据着决定的作用。

夏朝为什么会夺位(夏朝已确立世袭制)(8)

但哪怕如此,也并不是说君主就要为一个国家的兴衰负全部的责任,毕竟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凭借着一个人的力量,来支撑起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王朝的发展,而且人生活在社会上所受到的外部干扰有很多,所以,一个人能够做出什么样的决策,更加的依赖于他接受什么思想和制度的熏陶。

因此,燕王哙能够做出在战国时代推行禅让,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行为,也不是绝对偶然的,这与他一直以来接受的制度的熏陶有着很大的关系;燕国是一个受王道政治影响非常深的国家。

  • 召公奭对燕国影响之大,让道德观念深入人心

在王道政策的影响下,要以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德才兼备的人来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尤其是因为燕国的第一任国君召公奭就是这样的人,在召公奭的影响之下,燕国的王道政策已经扎根,有历史传说,曾说召公奭是一个统治了燕国百年以上的人,寿命长的吓人。

夏朝为什么会夺位(夏朝已确立世袭制)(9)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而是说,之所以能够有这种传说出现,一定是有原因,这说明召公奭确实是从根本上影响了燕国发展,让燕国在推行的王道政策之下一直按部就班,道德的观念其实深入人心。

其实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燕国并不是真正地绝对推行世袭制度,虽然世袭制度是燕国一直秉承的,或者说一直在做的,可是燕国却没有从根本上革除禅让制度的影响,因为禅让制度的根本就是德才兼备,同时仁义道德的人作为首领,与王道的政策也大致相同。

禅让制与燕国的王道政策,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禅让制度其实与燕国一直推行的王道政策,并没有根本上的违背,也正因如此,禅让制度才会在燕国上演,而不是在其他的国家上演。就比如我们上述所说到的那样,燕王哙想要推行禅让制度,除了有他自己的想法,也有苏代和齐国的推波助澜,但为什么苏代和齐国能够诱惑他,而不能诱惑其他国家呢?那就是因为制度方面的不同。

夏朝为什么会夺位(夏朝已确立世袭制)(10)

就像是秦国一样,秦国推行的是一种法治政策,给整个国家的治理订立了一套体系和程序,对于这样的国家禅让制是不可能趁虚而入的,那么苏代就是再怎么卖力,可能最终只是得不偿失。

所以,有的时候真的是有了什么样的果,就说明种了什么样的因。我们不能够将整个的事件都归结在燕王哙的身上,他本身确实要为这件事情负绝大部分的责任,但燕王哙之所以会想到禅让制度,也是因为他受王道的影响很深远,因为燕国从根本上来讲也是认同禅让制与世袭制并存的;要不然,也不会只有燕王哙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也不会只有燕国一个国家爆发这种事件。所以,制度的订立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讨论
  • 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燕王哙行禅让

燕国之所以会爆发禅让制和世袭制度的纷争,之所以会在确立世袭制度上千年后依旧想到禅让制,是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这其中肯定有燕王哙君主自身的原因,比如他的性格,比如他爱好虚名,比如他容易受到身边臣子蛊惑的状态等等。

夏朝为什么会夺位(夏朝已确立世袭制)(11)

也有外部环境的干扰因素,比如燕国和齐国之间的利益纷争,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实际利益,齐国自然乐意看到燕国的混乱,甚至会为燕国的混乱搭把手,推波助澜,而除了这些主观的因素之外,制度方面的客观因素,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

毕竟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王朝,赖以生存和发展都靠他的制度,只有制度确立正确了,才能够有后续一系列的发展基础,如果连这个都是错误的,都是不合时宜的,那么这个国家哪怕拥有着再好的政策,可能也不能获得一个良好的结果,哪怕拥有的最强大的军队,可能也不能完成统一。

  • 战国时代,制度问题影响变法发展

而话说回来,整个战国时代,拥有制度问题的不仅燕国一家,比如楚国就是一个受分治制度影响很深的国家,分治的制度导致了楚国的绝大部分权力,被掌握在贵族手中,这也决定了在战国时代,楚国是无法进行有效变法的。

还有赵国,因为军事变法导致国家畸形发展,军事实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哪怕与秦国对抗也丝毫不落下风,但在军事实力强盛的背后却是头重脚轻,经济实力跟不上,行政方面又比较混乱,导致强大的军队内部没有一个良好的指挥,导致在南征北战时却没有一个良好的后援保障体系。

夏朝为什么会夺位(夏朝已确立世袭制)(12)

所以,哪怕有着再强大的军事实力又能如何呢?最终依旧没有完美的结局;因此,当我们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要看到君主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够忽略制度方面的决定性因素。

后记

燕王哙崇尚古风,效仿尧舜行禅让,想名留千古,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终以一场闹剧收场,燕国祸乱差点灭国,齐国的推波助澜,若干年后遭到燕国报复,几乎濒临灭国边缘;燕齐两国都忘记了唇亡齿寒这个道理,战国七雄两败俱伤,让秦国渔翁得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