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草船借箭背后的真相(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

一提到“草船借箭”,我们就会想到《三国演义》中的那个近乎于妖的神机军师——诸葛亮

但是后来又通过史书证明:草船借箭并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而是小说家罗贯中将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移花接木到了诸葛亮身上,和借东风一样,都是为了塑造诸葛亮这样一个神一样的形象而做的艺术加工而已。

孙权草船借箭背后的真相(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1)

草船借箭

而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原型是东吴大帝——孙权,这又从何说起呢?

话说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和孙权将他们生死相搏的地点摆在了竞争最为激烈的江淮地区。

为了防止曹操的水军进入长江,孙吴水军卡死了巢湖和长江的必经水系——濡须水,为了抵挡曹军的陆上进攻,孙权在“江东四英”吕蒙的建议下,在水寨旁设立坚固的船坞,作为水军的屏障。

孙权草船借箭背后的真相(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2)

濡须之战

就像我们玩儿游戏一样,你的水军再猛,如果水寨被敌人从陆上打掉了,你就登不了岸了,永远漂泊在水面上。所以,你得在水寨旁边设坞,就像城堡一样,保护登陆地点。当然,位置最好选在险要的地方,敌人很难打进来。濡须坞就是孙吴选择的最好登陆地点。

后来,忽必烈征日,日本人就是吸取了第一次没有做沿海防御工事导致惨败的教训,在忽必烈第二次征日之前,修建了一道十多里长的石垒。有了这道石垒的保护,日本镰仓幕府才艰难的抵挡住了元军的第二次进攻,实际上就是围绕登陆问题展开的激烈厮杀。

孙权草船借箭背后的真相(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3)

日军石垒

濡须坞则相反,它是为了阻止曹军端掉它的登陆地点。

曹操水军打不过孙权水军,就只有在陆上想办法,他们的目标就是濡须坞。这时候,“东吴双子星”甘宁就派上用场了,因为“江东十二虎臣”基本上都是水战高手,最多有几个水军陆战队的,但是要和曹操的精锐陆军相比,那就差得远了。

甘宁亲自率领一百余人(大部分应该是一直跟着他的“锦帆贼”),半夜偷袭了曹操的营寨,杀死几十人而还,着实让曹操出了一把冷汗,没想到孙吴还有这等能人。

孙权草船借箭背后的真相(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4)

甘宁

濡须坞易守难攻,曹操打了一个多月打不下来,水军又被吴军牢牢堵在了巢湖,真是郁闷难当啊。

这时,孙权想了一个让曹操知难而退的方法,他率领少量精锐水军到曹操的水寨边去显摆了一下,让他们知道:我想来就来,想去就去,这里不是你说了算,还是早做打算吧。

魏人的《魏略》中说:曹操看见孙权的战船前来,就有点慌了,急忙命令手下军士射箭,防止孙权军靠近。一时间,万箭齐发,孙权的船一下子因为受箭过多,造成严重倾斜,于是孙权马上命令手下将船调头,让船的另一面受箭,这样,两面就达到平衡了。

其实,每次看到这里,我心中都会浮现一个滑稽的场面:孙权乘着一条类似于打渔的小船,去曹操森严的水寨耀武扬威,然后小船被射成像刺猬一样,扎满箭矢,还左右倾斜,船的重量似乎还没有箭的重量大,想想也是醉了。

孙权草船借箭背后的真相(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5)

草船借箭模拟图

其实《魏略》是一部私人编撰的作品,多少有一些道听途说的成分。而吴人所著的《吴书》则是一部官方史书,它上面的记载则和《魏略》截然相反。

在《吴书》中,曹操面对孙权的挑衅,并没有慌张,还命令军士不得轻举妄动,一箭未发,哪来的草船借箭?

如果真有其事,《吴书》为何不大书特书?所以笔者更相信,这是一个故事,作为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罢了。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号“賨人客”,一个有“灵魂”的历史作者,专注原创,拒绝抄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