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古诗杨万里诵读(入选小学古诗必修)

宋代的诗风整体上与唐诗相比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

唐代的时候,因为皇族据说有着胡人血统,又承认自己是太上老君的后代,社会风气上整体比较偏向自由无为的道教风气。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唐人写诗也多是抒情为主,积极浪漫。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发展起来,逐渐占据了社会的主流,格物致知成为了社会的风向。所以宋人写诗多是以理性分析议论为主,少有抒情。这也是宋词发展的契机,平日里的多情被压抑,只好借词的形式抒发内心了。

小池古诗杨万里诵读(入选小学古诗必修)(1)

虽然诗风不同,宋代的著名诗人,著名作品还是有很多的。有些人的诗歌在追求理性和哲理的过程中还兼顾了生活中的种种意趣,读来清新自然,平易而有趣味性。

这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杨万里,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个名字。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小池古诗杨万里诵读(入选小学古诗必修)(2)

杨万里一生写下了两万多首诗歌,流传下来的也有四千多首,是生产力非常高的一位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的“诚斋体”语言平实浅近,诗风清新且富有情趣,在后世的影响力也很大。

有一天,杨万里外出散步,来到一个小池塘边上,看到了一幅无限美好的初夏景象。这里有泉水涓涓,有盛夏树荫,有初开的荷花,有灵动的蜻蜓,诗人见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生活意趣的短诗。

小池古诗杨万里诵读(入选小学古诗必修)(3)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先看第一句,第一句的精髓在于两个动词的使用。

首先是“惜”,泉眼中,清澈的泉水慢慢地汩汩而出,却没有发出声音。大家都知道,如果泉水的势头比较猛,力道比较大的话,是会发出悦耳的声音的,然而这个泉眼却是安静的,那自然就是说明水流比较小了。

水流比较小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诗人这里却选择了最可爱的那一个。泉水无声,是因为泉眼舍不得。它爱惜这涓涓细流,不忍心让它太快的流逝掉。

小池古诗杨万里诵读(入选小学古诗必修)(4)

这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类的情感赋予给本来没有生命的泉眼。下一句的手法同样如此,盛夏里,树木的荫凉恰恰好遮在这小池上,也是与泉眼同样的情感,不忍心看着这清澈轻灵的小池,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失在盛夏的烈阳中,贪爱这晴天里的一抹柔和。

整首诗的基调在第一句中基本就已经敲定,诗人热爱生活,用一种可以称之为“可爱”的眼光看待着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小美好。第一句是画面的定格,第二句,则是一个小小的特写。

盛夏的荷花刚刚攒足了劲儿,冒出水面。然而,却早已经有夏天的使者来欢迎新生命的到来。一只蜻蜓轻轻巧巧的来到池塘上空,降落在这朵刚刚绽放的小荷花上。

小池古诗杨万里诵读(入选小学古诗必修)(5)

我们读完这首诗,有着一种美好的感觉贯穿全诗。泉眼爱惜细流,树阴爱惜晴柔,这蜻蜓又何尝不是爱惜着这朵美丽的荷花呢。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有人守护,这就是最美好的时刻了呀。

诗的名字为《小池》,内容也都是关于小小的事物。这些细小的事物,永远只有善于观察,热爱生活的眼睛才能发现。平日里,醉心于功名利禄的人们,奔走在茶米油盐的人们,哪里会有一颗闲适的心,来收藏这些美好的心情呢。

这首诗被选入小学课本,并不单纯是因为语句通俗,更是因为诗中体现出来的无尽的生命力,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洞察和珍惜,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学习的东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