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和慈禧太后的历史(慈禧太后与圆明园)

慈禧太后统治大清帝国近五十年,在这风雨飘摇的半个世纪里,她虽名为皇太后,却实为中国的最高政治决策者。清代以来,人们对这位“无冕女皇”的政治影响研究颇多、观点颇多、争论颇多,而且对其评价也趋于多元化。慈禧作为皇族成员和国家统治者与圆明园也有着各种关系,特别要说的是自选秀入宫开始其宫廷生活,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去世,慈禧历经圆明园最后的辉煌、被毁和重建三个重要阶段,相比于之前的清代帝王,她与圆明园的关系也更为特殊。

圆明园和慈禧太后的历史(慈禧太后与圆明园)(1)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卒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咸丰元年(1851)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1856年3月,生皇长子载淳即同治帝,诏晋封懿妃,后又晋封懿贵妃。

圆明园和慈禧太后的历史(慈禧太后与圆明园)(2)

慈禧太后园居生活

01

妃嫔时期

慈禧在身为妃嫔时随咸丰皇帝进驻圆明园,据历史记载,咸丰皇帝在圆明园内居住时间是很长的。咸丰二年(1852)首次进驻,就先后来园10次之多,累计园居133天。在其当政的十年里,除了咸丰三、四两年没有到过圆明园外,其余每年都有园居,特别是咸丰十年(1860),其在园内居住了212天。这一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皇帝仓惶逃往承德,随后圆明园被毁。咸丰皇帝园居如果能达到212天,就证明这一年自年初到八月皇帝几乎一直居住在圆明园内,可见咸丰对这里的喜爱之情。清代皇帝园居时皇太后、皇后妃嫔、皇子公主等亲眷都要随往,慈禧也必定会一同前往。

圆明园和慈禧太后的历史(慈禧太后与圆明园)(3)

圆明园和慈禧太后的历史(慈禧太后与圆明园)(4)

清代皇帝在圆明园居住时,以九州清晏为主要寝宫,其中九州清晏西路为皇帝寝宫,东路为妃嫔寝宫。但是也有例外,道光时期西路改建,原清晖阁等建筑改建为湛清斋,是全贵妃寝宫,咸丰皇帝就出生于此。东路的妃嫔寝宫统称为天地一家春。

圆明园和慈禧太后的历史(慈禧太后与圆明园)(5)

天地一家春南设宫门,门内有影壁,正殿七间、后殿七间殿内挂《多子图》,最后为十五间房,明间皆为穿堂,主院东西两侧还有七八座小套院。皇后殿原在西北部,为三间两卷,道光中叶皇后寝宫移至西路,该三卷殿改建成东西两座小院。咸丰时期,婉嫔、懿嫔、丽嫔及五名贵人、两名常在都居住在这里。天地一家春殿穿堂西侧三间是懿嫔的寝宫,懿嫔就是慈禧太后,其宫女工作屋舍在南边偏西院里。据说,慈禧当年并不得皇帝宠幸,她便买通太监,将咸丰皇帝引到其寝宫门前,此时她自弹自唱江南小曲,得到皇帝注意。因为在此受到宠幸,所以天地一家春对慈禧意义重大,后来她对此地一直念念不忘。

关于慈禧作为妃嫔时在圆明园内居住的相关记载目前发现较少,但是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来看,古代后宫妃嫔的生活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拿九州清晏寝宫来说,其四面环水,有桥与周围相连,禁令规定除太监、宫女外其他人一概不准上岛。也就是说,平日里九州清晏是一个封闭的孤岛,想必住在上面的后宫佳丽们生活是比较苦闷的。但有记载称寝宫区每年春季要搭安秋千架,应该是供给生活在这里的人玩耍嬉戏。慈禧在得到皇帝宠幸后的生活较其他妃嫔来说应该是更丰富多彩的,也可以说,慈禧在圆明园的生活是比较幸福的。据说慈禧和咸丰皇帝有许多共同的爱好,比如,咸丰皇帝善小曲,会演戏,有时兴致高了还会上台唱上一段,慈禧长在南方,小曲弹唱自不在话下,当年就是用这一招得到皇帝关注的。他们还都有品茗的爱好,二人常在一起品茶谈心。还有一个说法,说二人都爱玉兰和海棠,慈禧身上还散发兰花的香气,很得咸丰喜欢,称她“兰儿”。后来慈禧甚至帮助咸丰批阅奏折,共议国家大事,在政治上出谋划策。咸丰久居御园,在园内理政、游玩,常伴左右的人当中应该就有慈禧。而慈禧伴咸丰一起走过的这几年也正是圆明园最后的辉煌时期,之后他们迎来的是阴阳两隔、是圆明园的被毁、是帝国的倒塌。

02

皇太后时期

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份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多年,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最高统治者。1861年,同治帝即位,与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并尊为皇太后。她与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计杀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等人,逐步成为帝国真正的主人。由于圆明园已经被毁,慈禧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圆明园进行重建和短暂的游览。

圆明园和慈禧太后的历史(慈禧太后与圆明园)(6)

咸丰皇帝的驾崩使慈禧从历史舞台的幕后走到了台前,除了对权力的渴望,慈禧对生活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皇城的深宫大院、阴森冷清是无法满足她对奢华生活的向往。能回归到青山秀水、生机勃勃的园林才是她的愿望,可惜的是北京西郊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付之一炬,只残存少量建筑,无法达到供帝后居住、游玩的标准。于是,在慈禧的授意下,自同治四年(1865)起,就开始对圆明园做零星的修缮。到同治十二年(1873),为了筹备慈禧太后四十岁万寿节,皇帝不顾国力空虚、国家财力困难和大臣的反对,发布圣谕,决定大规模重修圆明园。此次重修准备修复和修缮圆明园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州清晏、廓然大公、鸿慈永祜、同乐园等6处景群,以及个别建筑;长春园海岳开襟;绮春园敷春堂、清夏堂、庄严法界、惠济祠等4景;还修复了一些宫门、道路、河道等。

圆明园和慈禧太后的历史(慈禧太后与圆明园)(7)

廓然大公规月桥旧照

圆明园和慈禧太后的历史(慈禧太后与圆明园)(8)

鸿慈永祜宫门旧照

对于此次重修圆明园,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都十分关心,同治曾先后5次到圆明园视察工程,慈禧则亲自参与工程设计、提出修复方案。按照规定,身为皇太后的慈禧园居时应居住在绮春园的敷春堂,慈禧将绮春园更名为万春园,将敷春堂改建并更名为天地一家春,以纪念其在九州清晏时的生活。改建的天地一家春将原有的敷春堂工字型殿宇改建为四卷大殿,室内装修图样由慈禧亲自绘制,并反复审查建筑烫样,力求完美。

圆明园和慈禧太后的历史(慈禧太后与圆明园)(9)

重修工程于十月初八日动工,尽管将圆明园内和周边园林的木料都拆除备用,但是还是无法满足重修工程,而且资金大量短缺,根本无法应付巨额的工程费用。迫于王公大臣的反对和资金的压力,同治十三年(1874)七月二十九日,停工上谕发布,历时10个月的重修工程无果而终。

虽然第一次以失败告终,但慈禧并没有放弃重修圆明园的计划,光绪四年(1878)又开始了零星的修缮。光绪二十年(1894),奉慈禧旨意,样式房官员入圆明园勘察,并绘制地盘画样,工程由于甲午战争而被迫停止。次年(1895)九月,重修工程再次展开。修复重点为圆明园慎修思永、紫碧山房、北远山村等景点。光绪二十二年(1896)慈禧太后先后5次、光绪皇帝4次到圆明园视察工程,观看了园内慎修思永、双鹤斋、狮子林等多处建筑,并欣赏“解马”表演,在园内进膳。这年,慈禧几次到圆明园都提出了对内务府工程的修改意见,并且多次给工程拨款。期间,慈禧动用海军经费重修了规模较小的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重修后的颐和园成了慈禧园居生活的主要场所,但她仍然没有忘记昔日的万园之园,在颐和园游览完毕后曾直接从圆明园西南的藻园门入圆明园,从园内水路进行游览。光绪皇帝维新变法因慈禧太后的政变而失败,皇帝被囚禁,慈禧再度“训政”,此时已无心于圆明园的重建。于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圆明园重建工程再次停摆。

同治、光绪朝两次重修圆明园,重建、改建、修葺建筑百余座,主要是寝宫和宗庙类建筑。但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这座昔日御园虽然躲过了列强的魔爪,却没能逃过被毁的命运。当地地痞流氓、八旗守军都加入到抢劫的队伍中,在圆明园内大肆搜刮,拆毁建筑,盗取建筑材料,砍伐古树,使得圆明园仅存几座宫门和一座正觉寺。民国时期的偷盗更甚,园内的建筑基址、太湖石和一些石质文物被大批运出圆明园,如今散落全国各地。

慈禧太后对圆明园的影响

慈禧太后对圆明园的影响应一分为二的来看,这其中既有好的影响,也必然有不利的影响。自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战火后,圆明园面临着被废弃,此时慈禧太后把重修圆明园提上议程并开展了部分工程自然是对圆明园一定程度上的拯救。同治、光绪朝两次重修圆明园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种保护,得以让圆明园继续存在。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建筑材料脆弱,容易被损毁,受到雨水侵蚀、虫鼠蛀咬,彩画有掉色情况,这使得建筑需要经常修葺,才能保证历久弥新,延长使用寿命。所以,重修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原有残存建筑的维护。在同治重修时,部分建筑修筑了台基,还有部分在火烧中没有被完全损毁的建筑得到修缮,如春雨轩、杏花春馆、紫碧山房殿、慎修思永殿、廓然大公、海岳开襟、庄严法界、湛清斋等。另外还将被毁的大宫门、出入贤良门及朝房、勤政殿、圆明园殿、安佑宫宫门及朝房等建筑重新修建。到光绪时期,由于时间较长,对圆明园的重修就更加全面,除了对建筑的修筑外,慈禧还下令修造五只大船,着手宫殿内部的装修、陈设,并开始在园内游玩,可见,此时的圆明园已经达到供皇室成员居住的标准。这时的圆明园管理上也十分严格,守备森严,作为皇家禁地仍然是任何人不得私自入内。

同样作为皇家御园的颐和园也经历了两次被毁,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诸多地面建筑,领略这座园林的昔日风采,这和慈禧的两次重修不无关系。重修使得多数建筑得以保留,为日后的保护提供了很大帮助。

当然,重修也给圆明园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首先,重修圆明园是一件劳民伤财的工程。晚清中国国力衰退、屡遭战火,而此时的慈禧太后居然动用大量白银修建园林,供其享乐,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使本已羸弱的国家更加落后。据记载,重修时一次投入银两居然比乾隆时期还多。重修还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这也使政治集团内部出现了矛盾;其次,重修圆明园助长了骄奢淫逸、贪图享乐的不正之风。一个统治者在国家危难之际,不理社稷,转而关注园林建设,追求安逸舒适的园林生活。这只能向臣民传达消极的政治立场,传播穷奢极欲的不良思想。

重修圆明园的出发点也值得我们探讨。重修为的是给帝后们提供园居场所,而不是对这种前人留下的奇迹加以保护。无论是慈禧还是同治、光绪两位皇帝都没有真正领略到圆明园的意义,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建筑工艺以及古代科学技术的集大成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无数工匠汗水的结晶。自戊戌政变之后,为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慈禧太后再也无暇顾及圆明园。随后,土匪、官兵、百姓的拆拿叫人心痛,这座“万园之园”被一点点蚕食,再也看不到昔日仙境一般的景象。

圆明园和慈禧太后的历史(慈禧太后与圆明园)(10)

海岳开襟写景图 张宝成绘

圆明园和慈禧太后的历史(慈禧太后与圆明园)(11)

圆明园和慈禧太后的历史(慈禧太后与圆明园)(12)

海岳开襟大殿,法国人赛玛耶伯爵1882年前后拍摄,当时大殿已是一层单檐攒尖顶建筑。

圆明园和慈禧太后的历史(慈禧太后与圆明园)(13)

海岳开襟遗址现状

对于圆明园,慈禧太后本有使它重现辉煌的机会,却因自己的贪恋奢华使一切成为过眼云烟。也许这里承载了她的许多美好回忆,满足了她对权力的渴望,而最终的结局也可能深深触痛了这位老妇人的心。

今天,圆明园这座历经沧桑的园林需要真正关心它的人的付出。即便已成为遗址,即便已遭受无数次劫难,即便已被攫取一空,圆明园也是值得研究的,值得我们保护的,更是值得我们珍惜的。我们要做到的只是擦亮双眼,看到它真正的意义。

[文章来源]

北京圆明园研究会

[作者]

孙 晨 露

[编辑]

赵 磊

圆明园和慈禧太后的历史(慈禧太后与圆明园)(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