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得猥琐是他的错吗(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

他长得猥琐是他的错吗(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1)

新一期的新刊读书会又来啦~每周日,书评周刊的记者会跟各位书书友聊一聊上一期的新刊内容,与大家交流彼此的看法。

上一期,记者李妍跟大家聊的是关于百年白话文的话题。大家从对白话文运动的评价,一直聊到繁体字简化的问题,虽然这一问题原本不在讨论的范围,但大家聊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期,我们跟大家聊的是上周书评周刊的新刊主题:抗恶的“防线”:我们的思想与判断。

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1963年出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这本书中首次提出“平庸的恶”这一概念。阿伦特以艾希曼的行为方式阐释了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平庸的恶”,这种恶便是“不思考”,即“无思是一种恶”。

与这一概念刚被提出时一样,在大家的讨论中,每个人对“平庸的恶”这一说法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不小的争论。我们这就来看看,大家都说了什么吧~

PS:如果你也想参加下一期新刊读书会——赫尔曼·黑塞:越过精神荒原——别忘记在文末扫码进群哦!

他长得猥琐是他的错吗(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2)

006

第六期,我们聊的是关于平庸之恶的话题:抗恶的“防线”:我们的思想与判断(《他的平庸,与他所犯的恶,都令人惊诧》)

他长得猥琐是他的错吗(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3)

点击图片,阅读上期新刊

他长得猥琐是他的错吗(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4)

作者陈述

各位晚上好,我是书评周刊的李佳钰。很感激大家晚上还能抽出时间,我们可以有机会一起聊聊上周六的封面专题,关于“平庸之恶”,以及汉娜·阿伦特这本《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这次会做这个专题,直接原因是这本书的简体中文全译本今年1月由译林出版社首次出版,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它的全貌,没有删减的。

那这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它是阿伦特为艾希曼审判所写,1961年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接受审判,被起诉说他在纳粹当政期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他人共同犯有”反犹太人民罪、反人类罪、战争罪等一共15项罪名。那大家都知道,数百万人犹太人被屠杀,被关至集中营,就和这个人相关。

那阿伦特是怎么回事呢?阿伦特当时旁听了这次审判,她本身就是犹太裔,她在二战期间也曾经被关进集中营,但后来逃出来了,所以她一直以来很关心犹太人的问题。这次听说艾希曼要被审判,她当时身在美国,但坚持要来,她要亲眼见见这个人,看他到底是怎样的魔鬼。

可等她真的到了耶路撒冷,看着被告席上的艾希曼,她的想法变了,这个人哪里是什么魔鬼,明明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可是就是眼前的这个普通人,他竟然参与了制造了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一场恶。

这就是阿伦特思考的问题。她原来以为恶是极端的,可是现在她觉得好像不一定了,恶,很有可能是平庸的,平庸无奇,就像艾希曼这样。阿伦特这么形容艾希曼的,说:

艾希曼不是伊阿古,也不是麦克白;在他的内心深处,也从来不曾像理查三世那种‘一心想做个恶人’。他为获得个人提升而特别勤奋地工作,除此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动机。这种勤奋本身算不上是犯罪,他当然绝不可能谋杀上司以谋其位。他只不过,直白地说,从未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他并不愚蠢,他只不过不思考罢了——但这绝不等于愚蠢。是不思考,注定让他成为那个时代罪大恶极的人之一。

这就是平庸的恶这个说法的来历。它是从艾希曼这儿来的,是阿伦特最先用“平庸的恶”来描述艾希曼。这些描述都出现在这本《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里,也是我这个专题最集中围绕的一本书。

大家看各个版面的题目就能可以猜个大概。第一个版其实是一个引入,也点名了主题:抗恶的防线:我们的思想与判断。怎么抵抗平庸之恶,就是我们要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断,所以叫抗恶的防线。第二和第三个版分别叫“艾希曼:无思是一种罪”(B02)、“阿伦特:智识乃道德责任”(B03),我在这两个版里分别要讲清楚艾希曼是谁,阿伦特是谁,以及我们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谈。显然,在其中做联结的就是这个专题的主题,“平庸之恶”。

所以我在艾希曼这个版,从艾希曼在阿根廷被抓这个场景开始叙述,进而过度到艾希曼的审判,以及试图简要地阐明艾希曼这个人,他的一生。

在阿伦特这部分呢,我需要做的是,为什么阿伦特把艾希曼描述成“平庸之恶”,她是怎么想的?背后的理由是什么?还有《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出来之后,阿伦特面临的批评和误解,以及她有可能如何回应,她的理由是什么。这是我想在阿伦特这一部分呈现的。

我的落脚点在于,阿伦特并不无情,她拒绝爱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集体,她曾说:“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集体——不爱德意志,不爱法兰西,不爱美利坚,不爱工人阶级,不爱这一切。我‘只’爱我的朋友,我所知道、所信仰的唯一一种爱,就是爱人。”爱一个个具体的人才是她爱这个世界的方式。

最后我想简单讲讲比较个人的想法,就是阅读阿伦特是个艰难的过程,走进艾希曼更像是个迟到的警醒。你越读你越会发现,这个人并不远,他追求成功、尽职尽责,他资质平平,他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或者,他好像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很容易成为打引号的“艾希曼”,不思考、无力思考、也拒绝思考,觉得别人也这样,我这样没什么。所以我其实很想表达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艾希曼,就像那个艾希曼律师曾经说的一句话,“艾希曼经历过的事,今后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人身上”。

阿伦特说,不思考,这个“对一个人造成的灾难可能要比这个人自身具有的所有罪恶动机加在一起还要严重”,这确实很警醒啊。

交流现场

Q

@Feiyue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写过:“我们都是生存的机器——作为运载工具的机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为的是永久保存所谓基因这种禀性自私的分子。这一事实直至今天犹使我惊叹不已。”平庸的恶,只是因为拒绝思考吗?我认为他竭尽全力地“服从”实际上是一种利己行为,在极端的社会环境中得以保全自己,绝大部分平庸的人都是如此。但是阿伦特好像把他说成是一个牺牲品的角色,我觉得在艾希曼的意识中,保全自己比牺牲他人更重要,所以他选择了前者。不知这个理解是不是准确。谢谢。

佳钰:确实有人会指责说,“平庸的恶”不足以恰如其分地描述艾希曼这个人。这也是为什么《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此书一出,汉娜·阿伦特遭受了很多批评。其中有一个批评和你的质疑类似,即认为阿伦特似乎把艾希曼说成了一个牺牲品。其实阿伦特从来就没有否认过艾希曼的罪。她提出“平庸的恶”并不是想把艾希曼开脱成牺牲品——这是我的理解。至于你谈到的利己行为,我并不确定这样的表述是否恰当。他肯定有一个层面是“利己”的,比如说他一心想取得成功,想往上爬,但我不确定“利己”这个词可以比较好地去形容艾希曼这个人。而且我并不认同你对他的这一表述,说艾希曼竭尽全力地去服从。

在《独裁统治下的个人责任》这篇文章中,阿伦特说道:“ 对儿童来说需要服从的事情在成人那里则需征求他们的同意。如果谈到成人的服从,实际上是指他支持那个要求被服从的权威,组织或法律。” 对成人来说,它代表的可能并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服从,还可能是支持。

Q

@加菲 我的个人理解是:阿伦特的“思考”含义是有特指的。她所谈及的“思考”其实是一种反思:你如何面对自己,你如何解决事实上存在于你认知中的不协调。她相信的东西近乎于苏格拉底说的“缺乏美德是源于无知”,因此那套自利自私的观点不适合理解阿伦特的“思”与“平庸的恶”之间的关系。阿伦特留下的问题是:在思考和反思中面对自我,能不能真地阻止一个人作恶。阿伦特的话好像是:我如此做了,我无法面对自己。

佳钰:对加菲的这个表述我比较认同。阿伦特特别强调的是,“思”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它与自我共处。你只有时刻想着要与自我共处,才会知道自己不能够去作恶。

@壺中天慢 我觉得“平庸”仅仅是一个形容词,而我认为用某个确定的词无法准确地描述一个人或者一个事件。尤其是这种容易造成主观意识太过强烈的事件。

“哦德国——

闻听你家中传出的话音,

人们大笑,

但是谁若见到你,便会摸出他的刀。”

阿伦特在书中引用布莱希特的这段话,用意何在?

@加菲 我的理解是:阿伦特曾说过,当她和丈夫听人们说“自己不得不服从,因为纳粹的恶太强悍”时,忍不住笑了。她觉得恶怎么可能强悍——它本质是脆弱的。如果从这段轶事考虑,那段话大概可以理解为:你听到服从恶会觉得荒唐而可笑,听到为恶找到的荒唐理由而可笑。当你遇到恶,你会反抗。

@远行,my 我觉得那首诗会不会说的是无知——无知的话语固然让人大笑,但面对无知时,人们会做的就是消灭无知。当然,会这样做的人绝不是无思的人。

Q

@壺中天慢 我虽然没读完这本书,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第一感觉是抵触作者的。因为我们不能亲临事件现场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只能看他人的关于此事的表述——“哦,这个人对这个事是这个态度”。不知道我这种感觉是否对呢?

佳钰:“因为我们不能亲临事件现场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只能看他人的关于此事的表述——哦,这个人对这个事是这个态度。"这句我不太理解。阿伦特正是为了接近真相,所以决定亲赴耶路撒冷,旁观了这次审判。

@壺中天慢 我想说的是,作者对这事的理解是否只能代表她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我们读者可能会认同她的关于平庸的恶的主题,却没办法认定她在这个特定事件中的看法与我个人的看法相符。

佳钰:的确有批评指出这个提法并不恰当,并不符合艾希曼,甚至还有人说艾希曼很狡猾,在庭审中故意表现成那样。

@加菲 我认为,阿伦特不是在描述艾希曼这个人,也不是在描述二战。她在描述恶,或者说一种最常见的恶。

佳钰:对,我们确实可以通过寻找更多的理据表明艾希曼并不像平庸的恶,但阿伦特仍然极富远见地描述出平庸的恶,它适用于很多人。

Q

@Air 我觉得用盲目来形容艾希曼可能更为合适。从资料可以看出,艾希曼在之前并不出色,确实是一个很平庸的人。但在加入纳粹之后,他的能力得到了认可,他就一心想得到肯定,不去理会自己做的是对是错,只求认可和表扬。当然,他很崇拜希特勒,他认为偶像做的都是对的,想努力得到偶像认可,所以他是盲目的。所以我很认同阿伦特的“平庸的恶”,也很认同佳钰的看法,因为他没有大善,缺乏对社会的爱,所以他有恶。

佳钰:嗯,艾希曼身上似乎都有这些影子。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即便如此,你也要为自己所作的恶承担责任。艾希曼其实是想通过说“我不过是在服从”而为自己免责,然而,即便在极权统治下,个人仍有道德责任,我觉得这个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远行,my 生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极权统治下,如果那个服从任务的人发现他的道德会让他丧命,而他并不愿为此牺牲,便选择了服从。这有什么错呢?对于那个服从命令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对他最好最有利的选择啊。

@加菲 阿伦特其实说过,纳粹的那种恶是无法宽恕的,因此她并没有在为纳粹开脱,恰好相反,她是瞧不起纳粹的。正如“远行”所说:她说了实话,让被伤害者感觉自己的磨难被忽视了。

佳钰:我觉得加菲的判断很贴近阿伦特的想法。

@史提芬 当时的人,包括如今的国人,只是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丑陋而已,一旦有人敢于直面真相,他们就集体跳出来指责。这些场景何其熟悉,这又是怎样平庸的恶,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而不自知。

有态度的留言

@阿希

致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人们何时才能学会思考?

那些拒绝思考的懒汉和庸人,

怎么能理解一个真正的思考者?

但是思考,

思考永远是孤独的行动,

却绝不是冷漠。

一只游隼,

展翅高飞并不是因为愚不可及的高傲,

而是为了获得观察的距离和发现的视角。

乘着思想之风翱翔,

怀着对生活的热爱,

你扑向充满世界的平庸之恶,

抓住它,

亮出你的利爪。

孤独的思想者,

你拒绝抽象的爱,拒绝自欺欺人,

拒绝宣称热爱某个国家或者某个民族,

你只爱具体的事物。

真正的朋友和爱人,

是的,只有他们才认识你,

才能从你清澈的眼光里发现

漫长的旅程和艰苦的工作。

@愚翁斋

阿伦特对艾希曼的分析,是符合世界各国社会现象的,这也让我反省到自己和对比身边的上代人下代人的思想与行为,能像阿伦特那样想的人太稀有了!由此又想到若依照阿伦特所描述的,想一想像艾希曼那样的人在中国……

@十一只微微

我逐渐理解了一些智者说过的话,正如王尔德所强调的,想象力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想象力。我们习惯于把想象力划归在艺术文艺创作的能力范畴。所以我曾不十分理解他为什么认为在良心和道德方面需要想象力。 我慢慢有所思考,想象力的背后是共情,是同理心,是人之所以为人,感知世界和其他生命的方式。你得发挥想象力,才能换位思考,才能感知其他生命形式的苦难和快乐,不至于盲目自我。 如果说啊道夫·希尔曼有一种平庸之恶,也不妨说他极度缺乏想象力,缺乏共情的能力。

@Q.E.D

爱具体的人,不给其他人划上标签,这或许能让我们更理智的看待问题

@rabbithongjing

漠视人的价值,为了自己成功拒绝思考,并组团拒绝思考,进行集体性漠视,彼此强化,把自己的魔性糅进集体的面具里。

@MIranda

感觉很多人都在鼓吹无思之“益处”,可是我本能的做不到,因为我热爱这个世界。

@瑞典于丹

思考是需要被教育和学习的。首先,我们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需要有一个环境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同时,我们也需要教育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

编辑部讨论小结

@孔雪

佳钰对这个专题进行了比较好的梳理,专题的脉络很清晰。

@张进

稿子的叙事性挺好,读起来很顺,便于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观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