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古文(是人流变为斯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古文(是人流变为斯人)(1)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上了热搜。结论基本确定了——应该为“是人”。

《孟子》,成书于战国中期,据说由孟子本人及弟子共同编纂。在《汉书·艺文志》里,其还只列于“诸子略”,地位居于“经书”之下。唐代韩愈,认为孟子是儒学“道统”的真正继承者,这才是《孟子》一书地位大大抬升。

至于宋代,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一集,并称《四书》,著成《四书章句集注》。这使《孟子》一书的地位达到极致。

随着年龄的增长古文(是人流变为斯人)(2)

此书中,载录孟子的话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就不要再争了,因为,朱熹撰写修订此书,穷经皓首四十载,增删N多遍,是下了绝大功夫的。这其中肯定包括校订他所见到的各种《孟子》流传版本。

除非孟子本人或学生出面,说不对,就是“斯人”。但这已没有可能。

这件事的争论焦点有两个——一个,到底应该为“是人”还是“斯人”;另一个,人们都在纳闷——各自脑子里的“斯人”记忆究竟怎么来的。

前一个清楚了。后一个,才真是个麻烦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古文(是人流变为斯人)(3)

“四书五经”,是至清末“科考”的主要内容。可知,清末之前,出这样的“混淆”,可能性极小。民国初年,有些学问的人,大多仍是通过私塾开蒙的,这些人将此“混淆”的可能性也不大。

由此看,“问题”很可能“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了——文化普及加快,但人们并不再去背诵“经书”,一旦有人将此话中的“是人”写为“斯人”,特别是在这个人有些名气和影响力的情况下,便也会广泛传播了。这也包括一些书籍、课本的因素在内。

随着年龄的增长古文(是人流变为斯人)(4)

其实,唐宋开始,许多著名的诗人词人,都使用“斯人”这个词了。比如杜甫的《梦李白》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再如北宋名臣赵抃、南宋江湖派诗人刘克庄之作品等等。

这说明,其一,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为“是人”而不是“斯人”,他一定是仔细斟酌过的;其二,唐宋已有“斯人”一词,也大大增加了现在将“是人”写为“斯人”的可能性。

要尊重古人,忠实原著,是什么就是什么,这个是一个方面;另外,“是人”与“斯人”混同,也有其原因。

这就是,“是”与“斯”古时同义同音。

随着年龄的增长古文(是人流变为斯人)(5)

“是”字的本义,是“正”或“直”,写为“昰”——日在正中。然后,引申为“此”。《论语·述而》:“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博雅》:“是,此也。”

“斯”字的本义是“析”,即以“斤斧斫木使之裂”。《诗经·陈风》:“墓门有棘,斧以斯之。”“斯”与“此”音同而假借,并引申为“此”。

《尔雅·释诂》:“斯,此也。”

随着年龄的增长古文(是人流变为斯人)(6)

段玉裁《六书音韵表》,通过对《诗经》《左传》《国语》的考证,将“是”“斯”同归于古音十七韵的“第十六部”。

“是”与“斯”,古时义音皆同,有“是人”“斯人”的用法,就很正常了,含义都是“此人”“这人”。

当然,还是那句话——要尊重古人,忠实原著,是什么就是什么。《孟子》怎么说的,就先听朱熹的吧,除非发现了更早更权威的书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