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履职担当奉献(史庆友带动五老)

传承红色基因履职担当奉献(史庆友带动五老)(1)

“如果没有史老,我们便没有机会在家门口观看红色教育展。”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阜新县”)旧庙镇“红色记忆馆”门口,旧庙镇的村民摸着大门深情地说。提起史庆友,旧庙镇的村民想念他,想念他带领“五老”团队传播现代农业技术;旧庙镇学校的孩子想念他,想念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红色故事”。

2022年5月27日,66岁的阜新县旧庙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史庆友因病去世。在世时,他获得多个荣誉称号:曾被当时的农业部评为“先进生产者”,2019年获“省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先进个人,2020年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史庆友被省关工委追授为“辽宁省雷锋式五老标兵”。阜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全市各级关工委和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要认真开展向史庆友同志学习活动,坚持以史庆友同志为榜样,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五老”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履职担当奉献(史庆友带动五老)(2)

史庆友在整理资料。

坚持党建引领 发挥“五老”作用

史庆友曾任旧庙镇党委宣传委员,2015年退休后,任旧庙镇老干部党支部书记、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他一手抓党建,一手抓生产。

“抓好党建,才能发挥好‘五老’作用。”这句话是史庆友常说的。他深知抓好党建的重要性,带领党支部的老同志及“五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因为旧庙镇老干部党支部党员人数较多,且居住较为分散,史庆友便定期上门走访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将党的创新理论知识传播给大家的同时还送上贴心的问候。老党员们深受感动,积极自主学习,大大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

干旱是影响旧庙镇种植业的最大问题,史庆友积极倡导推进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发展抗旱作物,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推广抗旱新品种以及保护性耕作、轮作等新技术、新模式,为农民增产增收找到了好路子。

史庆友还将退休的农业技术干部组成助农团,如今团队已发展到37人。助农团里的老同志精通农、林、畜等方面的技术,他们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致力于乡村振兴。

传承红色基因履职担当奉献(史庆友带动五老)(3)

传承红色基因履职担当奉献(史庆友带动五老)(4)

省关工委主要领导来到旧庙镇“红色记忆馆”参观学习

在村民的记忆中,史庆友总是戴着一副眼镜,在田间地头儿带领“五老”给乡亲们送技术、解难题,精神头儿十足。在助农团的帮助下,代海营子村被省农业科学院确定为“乡村振兴科技引领杂粮种植示范村”,引入多项新技术,增产效果非常明显。祎景村满井屯在原有104亩蔬菜大棚的基础上又新建了3个蔬菜大棚区,现在该屯人均一亩暖棚,每栋暖棚的年纯收入不少于4万元,昔日的贫困村早已成为小康村。

机关退休干部白文玉一直有承包大棚的想法,但总是犹豫不决。在史庆友的多次鼓励下,白文玉终于勇敢地付诸了行动。如今,白文玉成了所在村暖棚种植的技术领军人。养羊大户刘廷富养羊之初,小羊羔经常腹泻,史庆友用几片土霉素和胃蛋白酶,就让小羊羔又活蹦乱跳起来……

史庆友带领“五老”广泛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共推广新技术24项,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300余场次,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为培养乡村青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履职担当奉献(史庆友带动五老)(5)

史庆友走在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路上。

挖掘历史资源 凝聚精神力量

旧庙镇是一片红色沃土。解放战争时期是我党我军在阜新地区的后方根据地,是时任辽西省委书记陶铸和夫人曾志在东北的工作地点之一,也是阜新地区诞生的第一个人民政权“旧庙区”所在地。作为阜新地区的革命老区,旧庙镇境内有42座烈士墓及4处文化古迹遗址,发生过许许多多感人至深、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红色故事。

每一代人既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传承者,史庆友决心将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记录下来,让旧庙镇的红色故事代代传承。于是,史庆友萌生了编纂镇志的想法。

编纂镇志需要翻看大量资料,还要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操作数码相机,练习电脑打字、排版、发邮件等等。对于不再年轻的史庆友来讲,这些操作是有困难的,但是他并没有退缩。在他看来,所有的困难,他都能克服,也必须克服。

经过不懈努力,史庆友收集和整理了崔树三、何有财、陈凤财、杨臣等革命老人的事迹材料,撰写了《见证劳工苦难》《哀鸣的坟茔》等作品。这些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后又被多家网站转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2016年起,史庆友将有写作能力的“五老”分成5个“寻找身边故事”写作小组,先后30多次深入全镇14个村,总行程700多公里,走访80岁以上老人146位。6年间,史庆友和“寻找身边故事”写作小组挖掘整理出64篇、15万字的革命史料和文化资料,编纂完成的《旧庙镇志》已成为当地乡土文化的一本“活教材”。

2021年,“红色记忆馆”建成,史庆友将收集整理的文字资料和大量照片捐献出来,为地方文化建设、传承红色基因作出了贡献。

传承红色基因履职担当奉献(史庆友带动五老)(6)

倾情培育后人 精心浇灌“新苗”

2021年,史庆友牵头成立了旧庙镇“银发宣讲团”,以群众喜欢的形式讲述发生在旧庙镇的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五星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旧庙镇的土地也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旧庙镇学校的孩子们回忆史庆友的演讲内容时,仍清晰地记得那场演讲的题目叫《旧庙的昨天很精彩》。从那以后,史庆友便多次到旧庙镇的学校进行主题演讲,为孩子们送去精神食粮。史庆友的演讲,让孩子们深受启发。“爷爷讲的故事对我们影响很大,不断激励我们奋发向上。”

作为旧庙镇关工委的一员,史庆友始终认为用身边的红色故事最能熏陶孩子,用榜样的力量最能激励孩子。他结合旧庙镇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结合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传播时代正能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多年来,史庆友累计写下了数万字的宣讲稿,开展宣讲活动60余场次,受教育师生达6000多人次。

史庆友还邀请行业专家定期为孩子们开展法治、安全、文学等专项教育,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他还充分发挥“五老”作用,联系社会各界为孩子们捐书,为生活困难的学生捐款,不遗余力地发挥余热,关注、关心、关爱青少年。

史庆友曾说过:“走关工路,唱育人戏,圆夕阳梦。能给孩子们讲课我真的很快乐,很有成就感。退休了,还能为下一代服务,孩子们成长过程中能有我的助力,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这样的晚年很幸福,真的特别幸福。”

如今,“银发宣讲团”进企业、进农村、进校园、进机关,演讲几乎场场爆满。满头银发的宣讲团成员们,在“老有所为、发光发热”的同时,也十分怀念与史庆友共同“奋战”的日子。今年,为传播辽宁红色经典文化内涵,按照省委老干部局组织开展“讲述‘六地’故事 点亮红色辽宁”主题活动的要求,他们已经蓄势待发,带着史庆友的那份爱,把红色故事继续讲下去,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来源:辽宁老年报 于雷 张涵 本报记者 田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