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必背古诗词(10分钟古诗课3)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诗课》这本书里对这首诗没有做过多的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介绍,直接开始逐字逐句地解释,在解释中充分体现史杰鹏老师作为文学博士的字词功底。

课内必背古诗词(10分钟古诗课3)(1)

(1)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开篇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诗歌里用生活中的小场景开篇,能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人一下子进入诗歌创设的环境中。

这里的“葵”是一种蔬菜。古时候蔬菜很少,普通人一般只有葵菜吃。用书里的话说就是,“从《诗经》产生的西周时代就开始吃了,吃到汉代,已经吃了上千年”。《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

书里解释《诗经》里这一句,提到当时的人不仅吃豆子(菽),还吃豆子的叶子(藿)。因为藿是普通人吃的,所以当时普通人叫“藿食者”,贵族叫“肉食者”。

我立刻想到《曹刿论战》里面的曹刿和乡人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当时课文下面的注释说“肉食者”是古今异义词,古文中表示当权者。今天再看到与之相对的“藿食者”,便感觉印象加深了。

青青的葵菜叶子上沾了露珠,这露珠在太阳升起之后就会干了。这里的露珠是诗里第一个转瞬即逝的美好意象。

“晞”就是“干”。书中介绍道:“‘晞’是‘晒’的方言写法,在汉代,陕西、山西一带的人,把晒东西称为晒;山东、北京一带的人,把晒东西称为晞。在那时,它们的读音比较近。”

(2)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这两句从郁郁葱葱的葵菜联想到了生机盎然的春天。

德是恩德。泽本义是指水或水草积聚的低洼的地方,后引申指土壤中的水分,又引申指雨露,因雨水能滋养万物,由此引申出恩泽、恩惠。

书里说“阳春”是春天的太阳。我觉得这个解释不一定正确。因为春夏属阳,“阳春”也许就是指春天,此时阳光雨露正好,万物因此欣欣向荣。

“阳春布德泽”,其实讲了大自然的恩惠。万物生长所需的阳光雨露,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大自然慷慨地赠予我们。

我想到我很久以前只读了两篇的《资治通鉴》,里面对三皇的解释是“德冒天下谓之皇”,德行足以冒覆天下的人才能被称为皇,此时他们的德行堪比大自然。由此可以看出,最初人们对“德行”的标准就来源于大自然。

课内必背古诗词(10分钟古诗课3)(2)

(3)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里常有这样的忧愁。面对美好的事物,人们在欣赏和享受之余,总是恐惧它的消失。我记得林黛玉不合群的一点就在于她在宴会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宴会散去的孤独。其实这是人之常情,只是很多人在享受宴会快乐的时候会下意识不去想这个恐惧,而林黛玉则太过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在春光正好的时候,看着欣欣向荣的万物,免不了为秋天时候万物凋敝而感到悲伤,为秋天终将到来而惶恐。

书里对“节”的解释挺有意思的。“节”最初的意思是“竹节”,似乎古代人认为,四季气候的分明,就像竹节一样清晰,所以把“季”和“节”当一回事。

很多书里都把“焜黄”解释成“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但是《古诗课》一书里并不认同这种解释。

史杰鹏老师认为,“焜黄”应该是“焜煌”。“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里面说:‘焜,煌也。’就是熠熠生辉的样子。这样的解释,放在句子里就好理解了,诗句是说‘熠熠生辉的花和叶子,也日渐衰落了’。”

我觉得史杰鹏老师的解释挺有道理的。

(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第三个美好的、转瞬即逝的意象出现了。

百川东到海,这个河流的流向是由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一去不回头。这个意象在很多文学作品里都会用到,用来说明时光易逝,青春不再,说不定就是这首《长歌行》开了好头?

然后苏轼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其实这一句也是让人珍惜时光的,不过不是让人珍惜少年时,而是让人在年纪大了之后也不要自暴自弃,因为每一寸光阴都是宝贵的,都值得珍惜。

课内必背古诗词(10分钟古诗课3)(3)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前面用露珠、春天和河流三个意象,暗喻时光易逝,青春时光一旦过去就不会再重来。最后一句把主题直截了当地点出来,告诫年轻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要不然老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最后一句“诗眼”的出现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前面铺垫之后自然的呈现。感觉有点像老人家在提点后辈,用不急不缓的语气,娓娓道来。

读完全诗,“我们可以看到汉代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机勃勃的精神状况”。

汉代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们欣赏美,也从中得到人生启示。他们害怕青春逝去,但这种害怕带给他们的不是悲观哀叹,而是珍惜当下,努力奋斗的积极进取。这可能就是盛世之象吧。

我忘了吕思勉的《中国通史》里怎么说的,依稀的印象是说,汉代的时候,人们还有那种野蛮的生机勃勃的生气,就是那种尚武的、不畏惧一切的生气。后来在汉武帝不断地出兵匈奴中,这种生气被滥用了,消耗了,再到以后的朝代,便完全没有了。

我也忘记吕思勉先生得出这个结论的论据是什么了,但是确实隐约有这个感觉的。一开始有点“野蛮”的状态,其实是最生机勃勃的,后来文化和制度不断完善,人们越自诩文明,其实越受到束缚,越远离自然的美好了。

课内必背古诗词(10分钟古诗课3)(4)

课内必背古诗词(10分钟古诗课3)(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