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乡村振兴工作指导意见(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农民实现精神富裕的思考)

文/吴垒彬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就清楚深刻地表述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要求,就是要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全体人民从物质到精神的共同富裕,而不单单是满足全体人民物质上的共同富裕物质上的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而精神上的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使湖南农民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是当前的重点和难点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湖南省乡村振兴工作指导意见?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湖南省乡村振兴工作指导意见(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农民实现精神富裕的思考)

湖南省乡村振兴工作指导意见

文/吴垒彬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就清楚深刻地表述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要求,就是要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全体人民从物质到精神的共同富裕,而不单单是满足全体人民物质上的共同富裕。物质上的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而精神上的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使湖南农民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是当前的重点和难点。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湖南各地深入贯彻学习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深入农村,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精神富裕的方面取得了新成绩,例如衡阳县推出了群众“道德小积分”,促进“乡风大文明”的活动;攸县推出了凝聚乡贤力量发挥乡贤作用,培育文明新风;华容县推出了“四强化”增活力,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桃源县推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筑牢乡村振兴“硬支撑”;益阳市赫山区推出了围绕三个方面,倡导移风易俗;祁阳推出了立足“三个加强”,推进城乡文明共建等等。

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农村,而农村精神富裕的实现则是难点中的难点。农村人口的复杂性、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政府工作的被动性是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农村人口的复杂性是直接影响因素。一是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多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男女比例不协调,女多男少的现象较为明显;老龄化严重,主要人群为孩子和六七十岁老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普遍存在;党员人数较少且多为老党员。农村人口结构复杂,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开展。二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了主要的参与主体。虽然农村从根本上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但城乡不管是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上,还是生活节奏的快慢上,抑或是居民收入、就业机遇、消费水平、教育水平和政府公共投入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专业人才匮乏,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根本影响因素。一是农民群众自身定位不准确。眼界较为狭窄,看不到乡村发展的未来,存在比较心理。部分农民群众缺乏足够的自信心,面对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时,潜意识觉得自己受教育少,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二是农民群众缺乏自身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农民群众都有自己的私人文化空间,比如抖音、快手等各种文化平台潜移默化地消磨着农民群众的闲暇时间,一刷就停不下来,且后台推给农民群众的短视频基本上都是同一个类型,严重束缚了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甚至带来一些错误的价值引导。农民群众对乡镇举办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大都不感兴趣,不想去也不愿意花时间去现场。政府的被动性是重要影响因素。一是乡镇政府对精神文明重视不够。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模模糊糊,存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轻视精神文明建设意识,还停留在满足农民群众“物质富裕”的层面 。二是乡镇政府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形式化。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被动应付上级检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只管建不管用、文艺汇演只管演不管看、政策普及只管讲不管听、艺术墙只管画不管懂,没有深入农民群众,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精神需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现象。

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体人民的终极夙愿,要富裕农民“口袋”,也要富裕农民“脑袋”。如何让广大农民在“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实现精神文明追求,以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共同富裕为导向,走好乡村振兴必经之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任道重远。为此,精准、精细、精确做到“个结合”是当务之急,以滴水之工为劲、以润物无声为途、以向上向善为效。一是与基层党建考核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实际细化、量化、科学化各项考核指标。二是与乡村振兴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紧密结合乡村旅游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各市州可以出台乡村精神共同富裕的规划纲要。三是与惠民惠农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地落细。四是与教育普及紧密结合起来。以久久为功的韧劲,破旧风陋习,营造向上向善氛围。五是与流动党员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以点带面,向每个家庭、每个组村、每个乡镇、每个区域辐射。(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马列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

一审:徐蓉

终审:周小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