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与家人好好沟通交流呢(轻松有效与家人沟通的三个技巧)

周末去参加了场老公同事的婚礼,在婚礼仪式结束后,第一盘菜被端上来了,取名为“鸿运当头”,诺大的盘子上趴着一只烤得焦焦的乳猪,头上还插着一闪一闪的红灯一想到刚刚出生没多久的小猪宝宝就被强迫和妈妈分开,然后接受被屠宰、腌制、烧烤的命运,最后被端上人们的餐桌,我的眼泪就不由地掉下来虽然明知道这是它们的命运,但还是不由自主地去想很多,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怎么与家人好好沟通交流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怎么与家人好好沟通交流呢(轻松有效与家人沟通的三个技巧)

怎么与家人好好沟通交流呢

周末去参加了场老公同事的婚礼,在婚礼仪式结束后,第一盘菜被端上来了,取名为“鸿运当头”,诺大的盘子上趴着一只烤得焦焦的乳猪,头上还插着一闪一闪的红灯。一想到刚刚出生没多久的小猪宝宝就被强迫和妈妈分开,然后接受被屠宰、腌制、烧烤的命运,最后被端上人们的餐桌,我的眼泪就不由地掉下来。虽然明知道这是它们的命运,但还是不由自主地去想很多。

以前我以为这就叫同理心,可以站在动物的角度去感受它们的疾苦。读了《沟通的艺术》才发现,这个叫做同情心,与同理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同情心表示你用自己的观点来看别人的困境进而产生悲悯之心;而同理心是指你用对方的观点设身处地地思考他的处境进而感同身受。我不可能用动物的观点去设身处地地思考它们的处境。它们不会告诉我它们的感受,我也不可能体验它们的经历,我所做的只是用我自己的观点来看待它们的遭遇,从而对它们产生怜悯。

相比同情心,同理心也就是需要知道他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我们对此的感受,对我们成为一个沟通高手来说是十分有用且重要的。虽然没法对动物产生同理心,但是幸运的是,我们完全可以对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的家人产生同理心,从而跟他们进行有效地沟通。

最近在读的《沟通的艺术》,副标题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作者是美国的罗纳德.B.阿德勒以及拉塞尔.F.普罗科特,罗纳德.B.阿德勒一直致力于有关沟通的研究和写作,他还在大学授课,以帮助专业和商务人士改进他们在职场中的人际沟通技巧。拉塞尔.F.普罗科特是北肯塔基大学的教授,1990年在一次沟通会议上与阿德勒相遇,两人使用故事片作为教学用具达成了共识,开始了合作。

如果要给沟通下一个定义,《沟通的艺术》中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沟通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其参与者处于不同但又有所重叠的背景下,经由交换信息而建立关系,关系的品质会收到外在的、生理性的和心理性的噪音干扰。

关于人为什么要沟通,首先是因为生理需求:沟通的存在与否会对生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医学研究人员列举了一大串缺乏亲密关系而导致的威胁健康事件。一个人一天仅需短短十分钟的交往久能改善记忆力,增强智力功能。与他人交谈还可以减少孤独感和与之而来的疾病。其次是认同需求:每个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时只有微量的、甚至没有自我认同感,我们是在别人诠释我们的过程中才逐渐明了自己是谁。再次是社交需求:沟通还提供我们和他人之间重要的联结。最后是实际目标:跟他人沟通以达到我们的目标,比如跟老公说你过年想回娘家过、带孩子出去跟孩子说一次只能买一个玩具、跟程序开发人员说明你想要什么样功能的程序。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与人沟通。

做父母的大都很头痛与孩子沟通,尤其是两三岁处于“可怕的两岁”期间的孩子以及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夫妻之间也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从而与孩子与家人达到有效的沟通呢?下面的几点小技巧不妨借鉴一下:

使用知觉检核的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原因草草下结论。比如:

你可能会对孩子说“你为什么对我生气?”(孩子可能会想“谁说我生你的气了?”)

你可能会对老公说:“你出了什么问题?”(老公可能会想:“谁说我有问题?”)

你可能会对孩子说:“快点!告诉我实话!”(孩子可能会想:“谁说我在撒谎?”)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知觉检核,它完成的程序包括三个部分:(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2)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3)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上面的三个例子,使用知觉检核后就会变成这样:

“当你大声踱步走出房间,并大力地关上房门时,”(行为)

“我不确定你是否对妈妈生气,”(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比较匆忙。”(第二种诠释)

“妈妈想了解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请求澄清)

“你这几天都没有笑容,”(行为)

“我想知道是否有事让你心烦,”(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觉得比较平静。”(第二种诠释)

“到底是因为什么?”(请求澄清)

“你说你脸上的伤是在学校磕的,”(行为)

“但是你说这句话的语调,让我觉得这可能不是事实,”(第一种诠释)

“虽然这可能只是我的猜测,”(第二种诠释)

“你可以能告诉我真实的情况吗?”(请求澄清)

知觉检核是非常有效的帮我们正确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因此不光是对孩子,对老公,对家人,任何一切沟通在必要的时候我们都可以采用知觉检核去化解不必要的冲突。

多说一些观察事实,少讲一些评论意见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我们习惯于对看到的人和行为作出反应,给出评判和分析。例如看到一个孩子打了你家孩子,会说打人的孩子是坏孩子;老婆会因为老公下班晚回家,说他不顾家,不关心自己;看到孩子期末成绩差,就断言你这辈子肯定没啥出息了。但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对所观察到的事实做出的评论。事实可能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

而我们通常把我们的意见和评判当作事实一样陈述,因此才引发了不必要的争论。避免因此产生争议的最佳方法,就是在沟通过程中把意见或推论都换成事实性的描述。例如上面的例子就变成:看到一个孩子打了你的孩子时描述“我看到果果打了贝贝一巴掌”;下次当老公晚回家时把你本来想说的“你总是这么晚回来,公司那么好,你干脆搬公司住算了,还回来干嘛?”,改成“这周你已经第三次这么晚回来了,我很担心你的身体吃不消,工作和休息需要结合。”当看到孩子的期末成绩时说“你这次期末考试语文考了61分,数学考了68分,这样的成绩要考一中恐怕会有点困难。”

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事实描述,少一些意见和推论,不必要的争吵必然会少很多。

必要时候多用“我”,少用“你”

我们家两岁的孩子以前总是喜欢在餐椅上站着,扭来扭去,从前老人都是对她说:“你怎么这么淘气,快坐下,危险,掉下去腿摔断了可没人管……”当大人这么说时她往往嘻嘻地笑着,跟没事人似的,继续扭。有一天,我郑重其事地跟她说:“宝贝,你这样子妈妈很担心,因为万一掉下去摔疼了妈妈会心疼的。”简单一句话,小家伙就乖乖坐下了,还认真地询问:“爸爸担心吗?”爸爸感觉点头:“嗯嗯,担心担心。”然后接着问:“姥姥担心吗?爷爷担心吗?隔壁阿姨担心吗……”当得到一连串肯定答复时,小家伙心满意足地抓起碗里的菜,大口啃起来。

在这里我只是简单地把“你”换成了“我”,把对她调皮淘气的论断换成了对我的担心的表述,就让两岁的孩子愿意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了。不难发现,使用“你”字的语言会激起他人的防卫,使用“你”字的陈述通常意味着说话者有资格去评断他人,却不意味着是个好主意。而使用“我”字,只是描述自己对他人行为的反应,并没有对行为价值的评判,所以更容易被他人接受。

因此下次当老公晚回家时,除了讲事实外,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感受:“我希望你下班早点回家陪我,我不喜欢一个人在家时孤单的感觉。”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自我应验预言,是指如果个体对时间的发生有所预期,并且他接下来的行为是建立在这些预期上的,那么这件事的发生会比没有预期更可能成真。换句话说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自己相信的那个样子,我们和我们身边的人在不断地建构和重构着我们的自我概念。如此可见我们的言语我们平时对家人所说的话会对他们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有一句话叫“孩子迟早会活成父母口中的样子”,如果你总是说孩子“没有时间观念”、“邋遢”、“没出息”……总是说你的老公“不上进”、“没本事”、“懒惰”……那么你的孩子和老公有很大的概率会变成你说的这个样子。学会正确地与他们沟通,不要让我们无意中的唠叨抱怨,变成锋利的刀子,刺破他们在建构中的美好的自我概念。而要用同理心,用恰当的沟通方式,传递我们的爱与信任,以便使得自我应验语言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