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楷模刘开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士莪)

新华社哈尔滨9月9日电(记者杨思琪、戴锦镕)教师节前夕,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获评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这位91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从教70年来,他总是站着给学生讲课,很少坐着,被人问起为什么,他打趣地说“站着讲课,我能加上动作,自在又形象”。

教书育人楷模刘开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士莪)(1)

被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杨士莪。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

在身边人眼中,“一站到底”不仅是他上课的姿态,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状态。目光平和、充满睿智,声音洪亮、慢条斯理……同事们说,几乎没见过他发脾气,但他不怒自威,一方面因为高深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一方面源于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

杨士莪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战火纷飞中。1950年响应海军号召,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他肄业入伍,两年后被抽调至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支援,1957年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进修。不久后,他发现四个实验室中,声呐设计和舰船噪声这两个研究室是对像他这样的外国人紧紧关闭的。

教书育人楷模刘开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士莪)(2)

杨士莪为青年学生讲解水声知识。新华社记者 戴锦镕摄

“水声事关国家海洋安全、资源开发等重大战略利益,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给你的。”紧闭的实验室激发了杨士莪的决心和志气。1959年进修回国后,他开始组建我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人才和技术空白。

南海是中国最深最大的海区,又是重要海上通道。1994年4月,一场中国水声界期盼了几十年的考察终于到来,杨士莪带队出征。行进至深海,赤道附近的太阳几乎垂直高悬于头顶,甲板温度接近70摄氏度。当时,年过花甲的杨士莪和所有队员一起忍受着高温酷热进行科研。长期工作,淡水告罄,他们便把船上的压载水烧开了喝。“有时候科研跟打仗似的,该咬牙的时候就得咬牙。”他说。

教书育人楷模刘开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士莪)(3)

杨士莪与学院骨干教师探讨水声学科建设情况。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

杨士莪的学生、如今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德森回忆说,与年轻人相比,杨院士在年龄和体能上没有优势可言,但大家从未见他流露过半点疲态或者慌乱的神色。“无论肩上的压力再重,他总是像一堵墙,指挥若定、沉着果断,给团队坚实的依靠,并且关怀着每个人。”

几十年间,杨士莪最先在国内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研制,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取得一系列水声领域颠覆性成果,为我国水下设备装上“耳朵”和“眼睛”,筑牢“水下国门”。他组织编著了《水下噪声学》《声学原理》等理论著作,为我国水声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和中坚力量,成为我国水声工程学科重要奠基人、水声科技事业重要开拓者。

教书育人楷模刘开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士莪)(4)

杨士莪为学生讲解水声实验。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

2016年,85岁的杨士莪荣获国家海洋局颁发的“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奋斗的底色在他身上从未黯淡。“人虽然老了,为祖国做贡献的脚步不能停。”直到现在,他仍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每年都给本硕博学生授课,依旧写工整的板书、讲前沿的知识。有时参加实验或学术会议错过上课,只要一回到哈尔滨,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耽误的课补上。

杨士莪常说,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过教训、栽过跟头的一代人应该在教学中让年轻人少摔跟头,这样才能带动整个学科更好地发展。

如今,在杨士莪的感召下,一代代水声人艰苦创业,把水声事业推上更高台阶,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水声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1995年出生的陈雨晨是杨士莪的博士生,他说:“杨院士带我认识深海、走向深海,教给我如何将最新理论发现与工程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更将海洋情结传递给青年一代,为守卫蓝色国土作出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