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任亲王(清代的亲王死后只有一个儿子能承袭爵位)

清代在皇室封爵制度上与明代有着很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明代只要是皇子无论嫡庶照例都要封为亲王,这些皇子中除了太子之外,基本上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异,其区别还是在于封地的贫富以及地理位置的好坏。清代则不同,皇子之间有严格等级差异,尤其是皇子的后裔,其政治地位更是千差万别。

清朝最后一任亲王(清代的亲王死后只有一个儿子能承袭爵位)(1)

清代皇族封爵始于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将宗室爵位定位九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和奉国将军,其余的则为宗室。

此外,皇太极还对上面的九级爵位的后裔作出规定:只有亲王、郡王、贝勒的嫡子可以承袭父亲爵位,其余庶出诸子都是降等袭爵。自贝子以下王公,其嫡子亦降等承袭。镇国公以下之余子即降为闲散宗室。不过,亲王、郡王的袭封制度并非世代不变,如睿亲王多尔衮死后被削爵,其睿亲王王爵停封。

功封,即宗室王公因战功而授封,清初的那些亲王、郡王、贝勒中绝大多数都是功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八大铁帽子王,他们都是世袭罔替的。所谓的世袭罔替就是后代在承袭这个爵位时不变,是亲王还是亲王,是郡王的仍然是郡王。

但是,因功封世袭罔替的也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封爵者若无亲子可承袭,准其兄弟或兄弟之子承袭;二是若子孙袭爵中有人获罪,就一代暂降,再有承袭者,仍袭原爵;三是功封而世袭罔替者,只有一子可以袭封原爵,其余诸子要根据实际情况再行定夺。

恩封,恩封指的是宗室王公因天潢近支得封,如皇子年满15岁,由宗人府奏请封爵。恩封袭爵和功封袭爵最大的不同是以次递降。乾隆四十一年曾规定:“凡亲王以次递降者,至镇国公止;郡王以次递降这,至辅国公止,其公爵世袭罔替。”至于郡王以下的,直到降为闲散宗室为止。

清朝最后一任亲王(清代的亲王死后只有一个儿子能承袭爵位)(2)

袭封,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出缺,由宗人府选其子嗣,在通过清语骑射的考试后,再由皇帝决定承袭之人。袭封的第一人选为嫡子孙,如无嫡子孙,方准庶子孙承袭。若连庶子孙也没有,准其兄弟及兄弟子之承袭。

考封,亲王以下除一子袭封外,其余诸子到20岁,依例推封,考封的办法是:王贝勒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之子,年满20由宗人府题奏,钦命大臣进行考试,考试的内容为国语及马步,即翻译、马上射箭、步行射箭等。

清朝最后一任亲王(清代的亲王死后只有一个儿子能承袭爵位)(3)

考试三项皆优,封以应得品级;两优一平者,降一等;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者,降二等;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者,降三等封授;一优两劣、一平两劣及全部劣等者,停止封授,并令下次考试,通过考试者各依其嫡庶身份封爵。考封和袭封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考封若是无子嗣,即一概停止承袭。

假如一个不是世袭罔替的亲王,无论是那种封爵,到了数世之后,其子孙都难免会沦为闲散宗室,如此一来,昔日的皇室贵胄难免有人会沦为普通旗人一般。乾隆时,为了保证爱新觉罗氏皇家的体面作出规定,凡年满17岁的闲散宗室均赏赐四品顶戴。

清朝最后一任亲王(清代的亲王死后只有一个儿子能承袭爵位)(4)

清代的四品官的政治地位已经很高了。但是同正常的四品官员相比,闲散宗室的四品顶戴却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他们的实际收入也仅仅和一般的八旗兵丁相当,只不过是多了个荣誉而已。到了清末,闲散宗室已经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他们中很多人没有自立能力,整日游手好闲,成了国家的一大负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