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婆罗门教中最重要的经典是 印度早期的婆罗门教是怎样形成的

我在之前的《为什么印度会诞生佛教?》一文中提到了婆罗门教,有朋友留言希望能讲讲关于婆罗门教的形成和特点,这篇文章我就稍微深入地讲讲婆罗门教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婆罗门教的主要经典和教义等,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印度次大陆的土著人我们一般听到最多的就是达罗毗荼人,但其实这块次大陆上的古人类并不仅仅是达罗毗荼人,现代科学家根据考古发掘出的骨头分析,在古印度的人种中除了达罗毗荼人还有尼格利陀人、地中海人、蒙古利亚人、古澳大利亚人,阿尔卑斯那拉人以及北欧人等,总之在远古时期生活在印度次大陆上的人种相对比较复杂,他们分布在印度这块大陆的各个地区。印度北部地区蒙古人以及后来的雅利安人较多(有学者根据印度次大陆人种分布情况推测佛陀大概率应该是蒙古人种属于刹帝利),东部中部西部比较多的是地中海人、古澳大利亚人、阿尔卑斯那拉人和达罗毗荼人(有种说法认为地中海人就是达罗毗荼人,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严谨)。 南部地区较多的是尼格利陀人,尼格利陀人皮肤黝黑,实际上是跟现代非洲黑人有共同祖先,一般认为他们就是非洲黑人迁徙而来。

这些人种究竟是怎么被招感到印度这块大陆上的?这是一个至今都众说纷纭的迷。非洲人怎么去的?古澳大利亚人是怎么去的?这些引起了众多的哥德巴赫式的大猜想,如果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能成立的话,那么揭开这个迷就简单多了。(注: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在前入研究的基础上于1912年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1915年发表《海陆的起源》一书予以论证。)

印度的婆罗门教中最重要的经典是 印度早期的婆罗门教是怎样形成的(1)

印度次大陆远古时期各个人种的汇聚,不仅带去了人类的基因也带去了各种崇拜和信仰,这种崇拜和信仰多表现在对原始自然的崇拜,比如风神、雨神、雷神、火神、地神、树神、石神、山神、河神……等等等等,他们认为一切自然之物都有神灵的存在,因此都具有神性。这个时期没有统一的宗教形式,有的只是原始的大致相同的崇拜和信仰,以及各个部落自己较为突出的崇拜和信仰,比如有的部落崇拜动物,如牛、蛇、象、马等,而有的部落则崇拜祖先也有的部落崇拜女性以及性器官等,这些各式各样的崇拜都有自身的一套祭祀仪式。

从历史看,一切宗教形成的初始阶段几乎都是对自然的崇拜,之所以如此分析大致有两个因素,一是对自然界无知的转化。即对自然的无知转化为对自然的崇拜,比如雷神、雨神、火神等;二是对死亡的恐惧。远古自然崇拜一般都伴随着祭祀杀牲,从根本上看,这其实是对死亡的恐惧,古人认为死亡以及毁灭是大自然的惩罚和降罪,所以在他们淳朴的意识中,认为用杀牲献祭的方式可以避免神灵发怒进而可以避免神的惩罚和降罪,这些最初的古朴的想法后来逐渐形成最早的宗教思想和宗教教义,这些思想和教义随着对神的认知的抽象化而逐渐发展和完善,并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宗教思想、教义和宗教仪式。

我在之前的文章《为什么印度会诞生佛教?》中讲过,雅利安人是在大约公元前15世纪左右时,由南俄地区的一些游牧部落通过今天的阿富汗地区陆续进入印度次大陆,这个过程中这些游牧部落在当地逐渐杂糅出了共通的语言称为吠陀语。因此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段时期就被称为吠陀时期,具体还分两个时期,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称为前吠陀时期,公元前10世纪后置公元前6世纪称为后吠陀时期。

在前吠陀时期,婆罗门教便逐渐开始形成,这时期的雅利安婆罗门学者用吠陀语言和文字记录了原始的宗教思想和教义以及祭祀仪式等,形成了著名的《梨俱吠陀》一书,之后在后吠陀时期,又在《梨俱吠陀》基础上撰写出了《泼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此四部吠陀统称为《吠陀》经典,被描绘为是神的旨意,是天启。

四《吠陀》中《梨俱吠陀》主要内容是赞颂一切自然力量的功德。《泼摩吠陀》一部分内容是从《梨俱吠陀》中摘出,一部分是祭祀时唱歌的歌词。《耶柔吠陀》一部分是祈祷文,一部分是颂词类的散文。《阿闼婆吠陀》内容基本都是咒语,为控制神鬼之法。

四《吠陀》形成过程中,在雅利安人的万神殿里从早期的多神崇拜逐渐分化出三大主神,最高神普拉贾帕提,是宇宙创造之神,由原先的生主神布鲁沙演变而来,后来又进一步抽象化,形成宇宙精神即梵天。

其次是由原先的太阳神演变为守护宇宙的毗湿奴神,而原先的动物神演变成专职破坏和毁灭的邪神湿婆神。(释迦摩尼在印度教里被认为是湿婆神的一个化身,但印度教却不认为这个化身是反面的,反而赋予他很多正面因素。)

印度的婆罗门教中最重要的经典是 印度早期的婆罗门教是怎样形成的(2)

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从左至右)

除三大主神之外还有很多分化出来的神,有的是新创造的,有的是在原先自然崇拜神的基础上继承来的。此时婆罗门教的基本神学教义也开始逐渐形成,比如将梵认定为是世界的主宰,它创造万物,信仰的终极目的就是实现“梵我一体”。

而这一时期四种姓制度也已经确立,于是针对四种姓制度也形成了一套学说,这就是大家普遍熟悉的“造业”、“轮回”、“灵魂不灭”以及“达摩”学说。

前三个好理解,我不多啰嗦。什么是“达摩”学说?婆罗门的“达摩”学说,可以理解为是各种姓的行为规范,“达摩”有身份、本分、行为之法的意思,它的意思是每个种姓要遵守种姓规范和义务,例如再生族要恪守人生四个阶段,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苦行期,也被称为“四行期”,严格遵守“四行期”,到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才算做到了“达摩”的状态。

印度的婆罗门教中最重要的经典是 印度早期的婆罗门教是怎样形成的(3)

在后吠陀期,婆罗门教已然成型,并成为印度次大陆上的主要宗教,此时,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成为婆罗门教的突出特点。

但作为一个宗教,婆罗门教并不像我们今天看到的佛教那样,有公认的创始人,有成建制的僧侣组织,有且金碧辉煌庙宇和高大的宝塔等,没有,婆罗门教这些都没有,不仅没有事实上婆罗门教十分松散,针对 “四行期”的执行也完全靠自觉。

婆罗门教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它维护了统治阶层的地位,稳定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它甚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后期当沙门思潮兴起后,在佛教和耆那教的围攻下,婆罗门教在即将倾倒之时,上天为其派来一位大神一级的人物——商羯罗,他在仅仅32年的生命中,凭一己之力将佛教逐出了印度,并重建了《吠陀经》的权威地位,之后婆罗门教华丽转身成为至今在印度宗教界都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度教!

印度的婆罗门教中最重要的经典是 印度早期的婆罗门教是怎样形成的(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