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

晚期高句丽壁画的构图形式

高句丽晚期壁画年代大约公元六世纪中叶到七世纪中叶。这个时期主要墓葬有四神墓、五盔坟四、五号墓、JSM0365号墓。壁画内容是以四神为主,藻井上除了日月星辰之外,增加了神话传说人物和伎乐仙人。比如五盔坟五号墓藻井部分的四幅壁画,描绘的是上古时期社会各阶段传说人物的形象。四幅壁画画面布局仍然以均衡、对称为主要构图形式。第一幅壁画描绘的应该是伏羲女娲像。无论从人物的动势、服饰、手捧的日月以及装饰的云纹,都以对称均衡的图式展现出来。在人物中间和画面的两侧均绘有菩提树,中间的菩提树,自然的把画面切割为对称的两部分,左右两侧的菩提树,虽然不是完全对称的结构,左侧菩提树树叶较多,右侧稍少,但是树的形态均是向画面中心靠拢,使画面产生均衡的效果。第二幅壁画中左右两位仙人两首相离,两腿相向,人物动势及装饰云纹少了对称,多了动感。两侧菩提树左少右多,然而对于树的线条的流畅刻画以及数量的对比关系上,在此时期已经运用的游刃有余,画面既均衡又不死板,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效果。在藻井四幅壁画中,菩提树和云纹都是依据不同形态、不同数量和谐统一地出现在画面中,使画面产生均衡对称的效果。

晚期壁画直接绘于平整的石面上,如五盔坟五号墓为方形单室,抹角迭涩藻井。四壁绘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衬以莲花火焰网状图案。四隅绘人身怪兽。藻井绘伏羲、女娲、牛首人、羽人、伎乐天、仙人、日月星辰、龙虎缠斗等。画面点缀鎏金花饰,龙虎鸟兽眼珠均以绿松石镶嵌。

壁画色彩浓重绚丽,线条遒劲而又富有变化,装饰富丽堂皇,布局严谨,代表了高句丽壁画艺术的水平,不论从壁画内容还是绘画形式,都能看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四神墓

辑安四神墓(JYM2112)高句丽贵族墓葬。辑安代表性文物遗迹之一。因墓室中绘有四神壁画而得名。为截尖方锥形封土石室墓,位于辑安城东二公里禹山南麓,距五盔坟四号墓约五十米。

墓葬分为墓道、甬道、墓室三个部分。墓室平面呈正方形,均用修琢工整的青绿色巨型页岩构筑,四壁稍向内倾,共有七层石块砌筑,于第四层开始抹角叠涩两层,其上为抹角叠涩藻井'墓顶用巨大石板封护。室内有棺床两座,有放置随葬品的石座三个。

墓内壁画以朱、黄、赭、紫、石黄、石青、胡粉等鲜艳的矿物颜料,直接绘在四壁石上。南壁墓门两侧各绘一朱雀,北壁绘玄武,东壁绘青龙,西壁绘白虎。壁画构图严谨,笔力豪放,五彩缤纷,色调明快,动静相宜,显示了高超的绘画技艺。满壁飞云辅以星辰,有动有静,技艺高超。

高句丽古墓壁画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与女娲图、神农图、道家羽衣仙人图等均体现了中原对高句丽文化的全面影响。同时高句丽的射猎、战争壁画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战特点,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图画在构图等方面与中原魏晋以来的古墓壁画并无重大区别。高句丽壁画是反映高句丽在文化上属于中华文明体系的铁证。炎帝曾三次出现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五号墓四号和五号壁画上,证明了高句丽也是炎黄后代。伏羲、女娲、神农氏、飞天、乘龙仙人、驾鹤、仙人、伎乐人、造车的奚仲、神力士和日月星辰也出现在壁画上。这一现象,正好说明,高句丽文化与炎黄文化一脉相承。

1935年10月22日,倭奴斋藤菊太郎等人凿开此墓,遗物被盗,壁画遭到严重破坏。

五十年代后,辑安政府多次对此墓进行修缮,并对墓内壁画进行化学封护。2004年该墓碑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1)

四神墓

四神文化渊源

四风、四气、四方、四时—─四神是中国古老的天文历法观念。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早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昩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毯,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毛。帝曰:咨,汝義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所谓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自秦汉以来,在画像石、画像砖、瓦当及古墓中壁画、铜镜等器物上均能找到四神像,最初四神的职能是表示方位。即:战国至秦汉墓葬及建筑中常有四种形象的砖、石、瓦当等。人们以为是上天为正四方而派出的神灵。因此有南朱雀、北玄武、东苍龙、西白虎之说。表现天象的一种图画形式。因此,又称“四象”。秦汉以来随着神仙说盛行,人们相信死后能够升仙,把天文上的“四象”搬到地上,四神成为护送死者升天的神灵,所以又叫做“四灵兽”,魏晋以后,四神又往往用来表示祥瑞,驱邪厌胜,成为镇守四方的“守护神”。四神图像也由此开始,从星宿深化成生动具体的动物形状,龙睛虎跃,鸟飞龟藏。到了高句丽晚期,四神图像下降到墓室主壁,并占据墓室主壁,成为壁画主要内容,四神的方位不仅以墓道方向为基向,同时也与实际方位相吻合。

高句丽墓室壁画中的四神图吸收了中原地区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融入本民族的文化内容,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意识内涵。

四神图像兴起于西汉早期,但在汉墓壁画中出四神图像并不多见,高句丽中期墓㝊壁画中虽然出现了四神图像,但四神的图像较小,画法简单,姿态呆板,尚有雅拙而不成熟之感。晚期壁画中反映生活内容已经很少,主要在墓四壁依方位绘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兽这时期的四神形象变得高大,在壁画中占主体地位。四神的体态变得修长,更注重细节的改画,在墓顶藻井和梁枋抹角绘神仙异兽和日月星辰,充满了虚幻的神话色彩。

四神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在中期墓室壁画中才出现在藻井,成双,无雌雄之分、不按方位绘制;周围有星辰相随;构图上有四神分别成两两出现以外,也都是随意置于藻井,所运用的技法和表现同的风格与中期的神鸟、兽一致;此时的四神仅是作为与其它仙人、神鸟兽、云气等同样含义的祥瑞图像,随意布置在藻井里;四神形像的绘制不代表星座、没有方位意识。而晚期的三座壁画墓(四神墓、五盔坟4#、5#墓),则将四神由藻井移到墓室四壁。以面对墓道方向为准,形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格局。主避所绘四神,形成巨大威严,占据墓室四面墙壁。

藻井

四神墓的藻井壁画内容极为丰富,几乎把中国神话、传说都描绘在藻井内。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2)

四神墓壁画(网上图片)

这里有日月星辰,有伏羲—-女娲,有燧人氏和仓颉,有凤有龙、有骑鹤仙人,有乘龙神仙,有饕餮、西王母等众多神仙。

燧人氏钻木取火

在藻井上绘有燧人氏钻木取火图,一棵大树下,在飞动的彩云里,先祖燧人氏钻木正在钻木取火。《关尹子·二柱》“形之所自生者,如钻木得火”。

“燧人氏”之名始于古代传说,其事迹是“教民钻木取火”,这一技术发明,使得人们不再依赖天然火取得火种。

“燧”字表示取火工具,现代一般指燧石,互相摩擦可以击出火星。在先秦时代主要是指的是钻燧取火,也就是用一个木棒快速研钻另一木块生热最终而成火的行动。

其实遂、隧、燧、邃四个字同音,都与“贯通黑暗”意义相关:遂表示完成,其本义相当从黑暗的隧道中走出来,有豁然开朗的意味,如遂心、遂愿等;隧就是开掘隧洞,隧道中当然黑暗;燧是在木块上钻洞,目的在于取火;邃指空间或时间的深远,如同在隧洞中一样,难以辨明前景。

从这些同音字中可以看出,极有可能远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就已经有了燧人氏的传说故事。

燧明国出自《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於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

“燧人氏”这个名字本身恰恰自述了钻木取火这一伟大发明。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3)

燧人氏钻木取火(图片来自吴广孝(集安高句丽壁画))

《钻木取火》“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 。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鸹 ,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4)

燧人氏钻木取火(网上图片)

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奉为“三皇之首”。

燧人氏是汉族神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简称燧人,尊称“燧皇”或“燧皇、燧王,燧帝”。据传,名允婼,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燧人氏来到遂木下休息,忽然看见毕方,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燧人氏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所以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雷击森林生火。

在远古蛮荒时期,人们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用火。到了黑夜,四处一片漆黑,野兽的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蜷缩在一起,又冷又怕。由于没有火,人们只能吃生的食物,经常生病,寿命也很短。

藻樑枋石侧面图案

四神墓梁枋侧面的缠枝忍冬纹,线条流畅,色彩绚丽,是高句丽壁画中难得的精品,风格与北朝中后期中原的同类石刻非常近似。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5)

藻樑枋石侧面忍冬纹图案(网上图片)

西王母

藻井上由凤凰引路,乘龙、驾鹤仙人及飞廉、飞虎和天马等聚集到一位双耳直竖、两眼圆睁,好似闪烁的五角星辰。头上乱发蓬松,有戴胜。中间竖起“王”字,面部狰狞。双臂向下伸出支撑地面,双腿向上分开蹬在抹角石上,张开大嘴露出虎牙,发出震天动地的吼声。胸前露出一对丰满的乳房。四神墓中的壁画有学者认为是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

西王母传说最早何时出现已不可考,但至迟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就已成型。流行于战国秦汉之际的《山海经》、《庄子》、《尔雅》、《史记》、《大戴礼记》等古籍中对西王母之事皆有记载,以《山海经》所载最为详细。《山海经·西山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大荒西经》:“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山海经》中对西王母形象的记载为状如人,豹尾虎齿,蓬发,戴胜。居于玉山或昆仑山。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6)

西王母(图片来自吴广孝(集安高句丽壁画))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7)

西王母摹本(图片来自吴广孝(集安高句丽壁画))

周穆王西行见西王母之事详载于《穆天子传》一书中,在《今本竹书纪年》、《列子·周穆王》及《史记·赵世家》中都有提及。

《穆天子传》:“丁巳,天子西征。巳未,宿于黄鼠之山,西□,乃遂西征。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素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今本竹书纪年》:“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列子·周穆王》:“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史记·赵世家》:“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8)

东汉 铜镜上的西王母纹饰 西王母双翼有尾 边有羽人捣药(网上图片)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9)

东汉 西王母神仙宴饮画像砖 拓片(网上图片)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10)

东汉 西王母纹饰 青铜神树(俗谓摇钱树)残片(网上图片)

骑鹤仙人

四神墓中的《骑鹤仙人》壁画上画两位仙人,二位仙人头上梳着高髻,细眉长脸,一双细小而有神的眼睛,留着八字小胡,清瘦而精神,在飘飞的祥云间飞翔。

一位仙人骑在鹤健壮的白鹤上,左手抓住白鹤的脖子,好似舵手掌握飞行方向,第二位仙人的右手拿着仙杖,正回过身来,向后面的仙人打手势,快跟上!他身后是巨大的月亮。另外,骑着老虎、飞廉的仙人,即将飞过月亮,赶上同行的骑鹤仙人。这幅壁画与乘龙仙人的壁画为对称布置在墙壁上。

二位仙人的的形像经过拉长变形处理,绘图者用简练流畅的线条概括形像的将仙人的四肢按比例拉长,发髻、脸部、耳朵和仙鹤的身躯也相应拉长,所画形象清秀、把骑鹤仙人道骨仙风神态活灵活现地展现画面上!

从仙人乘鹤图可见早期道教的痕迹,而高句丽是在624年才从中原引入道教,这说明高句丽早期神仙图像与晋朝东部沿海滋生发展的神仙道有关。

变形是艺术家根据客观物象在整体或局部的特征的基础上,对客观物体进行夸大,简化和强化的艺术处理。使客观的外形特征和气质特征更具有个性化,也是艺术家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的体现,这一手法在高句丽墓室壁画中有多种表现形式。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11)

骑鹤仙人(网上图片)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12)

骑鹤仙人(网上图片)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13)

骑鹤仙人摹本(图片来自吴广孝(集安高句丽壁画)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14)

骑鹤仙人(网上图片)

提起骑鹤仙人,每个中国人脑海里都会出现起崔颢《黃鹤楼》中仙人乘鹤而去的场景。据《南齐书·州郡志》传说仙人子安曾驾鹤而去,另据《太平寰宇记》古人费文伟成仙驾鹤的传说。还有《列仙全传》记载王乔乘鹤的传说。魏晋以来,中原处于战乱状态,大批汉人避乱来到高句丽,同时也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入高句丽,所以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出现仙人驾鹤升天也是很自然的事。

画面里仙人骑一只健壮的白鹤,在飘飞的祥云间飞翔。匀称的构图、典雅的造型不失为一幅艺术含量极高的壁画。

乘龙仙人

墓室藻井上,在飞凤的引领下,众多仙人一字排开向前飞行,他们骑龙穿越东方红日,驾祥云飞翔,由于飞行速度过快,以至无法看清仙人的面目。但仍可感受到仙人们的服饰和骑在鹤上从容飞翔神态。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15)

乘龙仙人(网上图片)

第一位仙人和第二位仙人,戴着没有帽檐的斗式方帽。这种帽子,最早出现在大禹治水时,大禹戴过。后来帝王的王冠在前后饰有成串的珠玉,他们都穿开襟长袍,胸前护心宝镜。第一个人右手举的物品已无法辨认。第三位乘龙仙人正回头与身后的两位仙人说话。那么乘龙仙人又是谁呢?

按好太王碑刻:“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初创斟也,出自北扶余,天帝之子,母河伯之女郞,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碑刻上说高句丽始祖邹牟王是天帝之子。而墓主人出于对祖先的敬仰,在壁画上将祖先绘成乘龙仙人也是可能的!

中国神话传说中:祝融乘两龙;夏启乘一龙;莀收乘两龙;句芒乘两龙;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四神墓中的这副壁画中的骑鹤人是高句丽祖先邹牟,还是神话传说中的祝融、句芒等人已无法确定。

仓颉造字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已经是成熟的文字,也就是说中国文字的创造比这还要早很多。那么汉字究竟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仓颉,又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仓颉的籍贯,据《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明一统志·人物上古》亦记载:“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么下了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传到庆贺。但鬼为什么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16)

仓颉摹本(图片来自吴广孝(集安高句丽壁画))

画面上仓颉单跪在地,左手半举着一块竹片,右手正在往上写字。面前桌子上摆着写好的字。在仓颉四周弥漫着蒸腾的云气。

创造文字是多么伟大的壮举。不是凡夫俗子所为,只有神人才能完成这样伟大的事业。平常人一双眼睛,而仓颉有四目,他可以观天察地,见鸟迹知著书。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17)

仓颉图(网上图片)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9个人,虞舜、仓颉、项羽、重耳、高洋、吕光、鱼俱罗、关羽、李煜。

饕餮

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名叫狍鸮,《山海经·北次二经》“其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

其名可比喻贪婪之徒,人们一般称这种人为"老饕"。《左传》中记载饕餮为缙云氏之子,而不是龙之九子之一。

人们常说的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被认为描绘的是饕餮的兽面。这种纹饰出现于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18)

饕餮图(图片来自吴广孝(集安高句丽壁画))

壁画上的饕餮正张开大口,伸出长舌、双爪要抓一颗星星。做呑食星星状,可见饕餮有多么贪婪。在饕餮旁题书“噉宍不知足”五个字,其中“宍”[(音rou四声),古字“肉”]。《集韵》肉古作宍。《通雅》本作“᧢”。《淮南子·原道训》欲“᧢”之心亡於中,则饥虎可㞑。《注》欲“᧢”,自恋其躯也。“᧢”,古肉字。按太䣥数五,五为土,为食,为“᧢”。《吴越春秋》载《古孝子·弹歌》⇍竹,续竹,飞土,逐宍。从宀从六。《说文解字》注 “ 宍”。(肉)胾肉。下文曰。胾、大臠也。謂鳥獸之肉。說文之例。先人後物。何以先言肉也。曰以爲部首。不得不首言之也。生民之初。食鳥獸之肉。故肉字冣古。而製人體之字。用肉爲偏旁。是亦假借也。人曰肌。鳥獸曰肉。此其分別也。引伸爲爾雅肉好、樂記廉肉字。象形。如六切。三部。凡肉之屬皆从肉。而有学者认为:“宍”应为“富”字,是当时作画者写错了。但仅从字面上讲,此处“富”也难以理解。按对饕餮的描写,用 “宍”字更准确一些。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19)

饕餮图(图片来自吴广孝(集安高句丽壁画))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20)

饕餮摹本 (图片来自吴广孝(集安高句丽壁画))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21)

南北朝画像砖:饕餮状蚩尤(网上图片)

关于饕餮的历史记载很多,《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山海经·北山经》也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也有传饕餮是蚩尤的化身,昔日黄帝与蚩尤决战,一战功成,汉民族由此起源。而蚩尤怨气不散,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有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说蚩尤外表像瘦,是贪虐者的代表,与饕餮不谋而合。《左传》则称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而《史记·五帝本纪》有云:“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姓姜,是炎帝的后裔,由此推断蚩尤很可能就是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

还有传饕餮是龙生九子的其中一子,但这个说法遭到不少人的质疑,因为作为“瑞兽”的龙子,却混入了一个“凶兽”,实在说不通。

饕餮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吃,最后还把自己都给吃了(也有传是吃太多撑死的)。所以,后人也将饕餮作为贪婪的象征。

《辞海》中记载:饕餮是“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辞海》在解释饕字时说:饕即“贪,《汉书·礼乐志》:‘贪饕险’颜师古注:‘贪甚曰饕。’特指贪食。”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神异经》所谓“《春秋》言”,即此。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

《左传》谓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传》),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相传饕餮是蚩尤败给炎黄二帝后被斩下的首级身首异处集怨气所化,有吞噬万物之能,被黄帝用轩辕剑所封印(喻剑上龙纹),并由狮族世代看守(守门石狮)。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狍鸮”,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饕餮。

《神魔志异·异兽篇》:神州极南有恶兽,四目黑皮,长颈四足,性凶悍,极贪吃。行进迅疾若风,为祸一方。蛟龙水兽的一种,头有一对角,全生寒气围绕,多数呈青白色,长数十丈,性时而温和时而暴躁,腾空而起激起数丈水浪,威武无比。

《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述异经》说,饕餮指的是西南的三苗人,近人陈梦家则进一步说,饕餮就是蚩尤,而刘持平先生的《青铜器饕餮纹质疑》则认为是神农氏。 后民间盛有龙生九子之传说,明代的陆容和杨慎将饕餮列为龙九子之一,这已是一种附会了。陆容的《菽园杂记》中所记饕餮“性好水,故立桥所”,而杨慎的《升庵集》则记之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22)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网上图片)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23)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网上图片)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远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

不过“饕餮纹”这个名称也并非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图书馆。该纹饰通常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

饕餮纹到底指称什么?历来争论纷纭,迄今尚无定论。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鹿、像山魈;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而在诸纹饰中,以饕餮纹为虎形的认知最广。

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

玄武

四神墓因墓室四壁上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像而得名。遗憾的是只找到四神墓中的玄武壁画像,其余三尊神壁画像像没有找到故只将玄武壁画像放上。,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

北壁玄武壁画,一条大蛇缠在一只大龟上,两首相对。蛇身有黄、绿及红褐色格纹,龟背为红褐色,无甲纹。

解州县志古墓篇(五一辑安游高句丽古墓壁画)(24)

玄武(网上图片)

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又名龟蛇 ,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指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分为四象中的北方玄武七宿。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方玄武于八卦为坎,于五行主水,象征四象中的老阴,四季中的冬季。

汉时谶纬学说兴起,它的象征含义又多了幽冥、壬癸、智德,汉后道教将其吸纳为护法神,称执明神君,后为四圣之一的北极真武大帝(又称荡魔天尊),排名第四,乃水神之首。同时也代表五帝之一的黑帝颛顼。

《淮南子》中记载的五兽之一,即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黄龙,又称天官五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