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人生重大事件(白居易高考后得意忘形)

今天是6月10日,万众瞩目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一千多万莘莘学子,也即将打完人生第一场重大战役。

在这里,诗词君要祝愿所有寒窗苦读十数年的学子们:

蟾宫折桂,金榜题名,不负过往,亦不惧将来。

高考并非终点,你们的精彩人生,才刚刚开始。

一千多年前,我们的老朋友白居易,也经历了科举考试,那时的他,和如今无数学子一样,意气风发,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农历二月的晨风,依旧料峭。

天还未大亮,长安城礼部南院的大墙之外,已经站满了等待放榜的考生。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一张张榜文,承载着多少心酸努力,多年苦读,只为今朝。

白居易的人生重大事件(白居易高考后得意忘形)(1)

终于等到放榜,考生们如潮水般涌上前去,焦急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

有人喜极而泣,大声叫喊;有人失望而归,背影落寞。

而有一个人,却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只因它就在榜文的第四行。

那上面赫然书写着三个大字——白居易。

一时之间,他激动地险些要流出泪来。

进士第四名,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世人惊叹。

古时科举,并不像我们如今的高考录取率这么高,能够金榜题名者,乃是凤毛麟角。

而到了白居易这一届,则更为艰难,全国一共只录取了十七人。

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放榜之后,皇帝会亲自宴请新科进士,以示嘉奖,很多官员也会列席,为自己未出阁的女儿相看如意郎君。

而白居易作为十七人中唯一未婚的男子,更是成为了全场焦点。

不过彼时的白居易心心念念的只有初恋湘灵,丝毫没有动做乘龙快婿的心思。

白居易的人生重大事件(白居易高考后得意忘形)(2)

曲江宴饮结束后,白居易跟随着大部队一起到了慈恩寺,去瞻仰大雁塔。

自玄奘取经归来之后,他便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将珍贵的经书、佛像都存放在塔中。

当时的人们认为,大雁塔有佛祖庇佑,是无比神圣的存在。

而按照惯例,每一年的新科进士,都能够在大雁塔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题名之时,虽然大家都很激动,却不敢得意忘形,只是庄重地在塔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籍贯、科考名次等等。

而轮到白居易时,他写完之后,却迟迟不放下刻笔,又在下面添了一句: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意思就是,在十七名新科进士当中,只有我老白是最年轻的,怎么样,厉害吧?

何其狂傲!

用戴建业老师的话来说,那真是:“狂得要死!”

按理来说,他上头还有状元,榜眼与探花,即使是第四名,也只入了二甲,要得意忘形也轮不到他。

但是,看他写下如此狂妄的诗句,也没有人提出非议,这又是为何呢?

白居易的人生重大事件(白居易高考后得意忘形)(3)

要知道,当时的白居易,只有二十九岁。

这个年纪,放在我们如今来讲,那是妥妥的大龄考生,但在当时,很多人考了一辈子也未能上榜,能够一次就中的,更是少之又少。

与他一同登科的考生中,有不少人的头发都白了。

怪不得他说自己“十七人中最少年”。

年轻就是资本啊。

况且,金榜题名的喜悦,非共同经历之人,是不能感同身受的。

所以众人看他如此得意,也不恼怒,毕竟大家心中的喜悦都是一样的。

试想,刚刚及第的进士们,哪一个不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呢?

虽然此诗只有一句,但还是为后人所传颂,并为它命题为《句》。

可以说是十分贴切了。

一套流程走完之后,白居易便匆匆向众人告辞,他要尽快赶回家乡,完成自己多年的夙愿——求娶湘灵。

白居易的人生重大事件(白居易高考后得意忘形)(4)

经过几天相处,大家都对这个肆意洒脱的年轻人很有好感,便设宴为他践行。

临别之时,白居易大笔一挥,又写下一首及第诗:

《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

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

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

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

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春日好乡情。

在这首诗中,渐渐冷静下来的白居易,可能也对自己雁塔题诗的行为感到不好意思,所以开篇便写道:

十年寒窗苦读,没想到今朝侥幸登科,其实对我来说,功名并不重要,只是能够使父母感到欣慰,才是最要紧的。

这一句,道出了多少学子的心声。

父母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只能努力走好自己应该走的路,过好自己的人生,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报答。

同行六七人,皆来送我出城,悠悠丝竹声,蕴含的是离别之情。

但及第的欢喜之情将别离之苦冲淡,半醉半醒之间,连归家的旅途也变短了。

翩翩少年,马蹄疾疾,就让这大好春光伴我一同衣锦还乡吧!

隔着千年时光,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快乐。

无论人生前路如何,在那一刻,年轻的白居易身上迸发的,是独属于青春的耀眼光彩。

最近,诗词君在新推出的《满堂花醉三千客》这本书中,也描写了很多如白居易一般,金榜题名的诗词名人。

白居易的人生重大事件(白居易高考后得意忘形)(5)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譬如杜牧,他在二十六岁那年便进士及第,同年又考中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就连白居易也要略逊一筹。

在《重登科》中,他写下了: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自得之情满溢于纸上。

譬如苏轼苏辙两兄弟,于同一年高中进士,轰动了整个文坛。

那时苏轼不过二十一岁,弟弟苏辙更是只有十八岁。

因为在考试中优异的表现,苏轼还一度被认为是“太平宰相第二人”。

可见,时光千年不歇,不变的是人们对于知识的敬畏,文学的尊崇。

但读书的目的,却不只是为了考取功名。

而是为了在这个纷扰的尘世间,留下属于自己的诗篇。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胡子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