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掉进水里了的故事(海水变蓝的故事)

近日上映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由贾樟柯执导的纪录片,分18个章节,从生活中最简单也最重要的“吃饭”说起,引出第一位作家马烽与山西汾阳贾家村的盐碱地治理。由此,画卷展开,渐入佳境,将故乡、文学、健康、亲情等多个复杂的人生主题不规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富有特色的方言和戏曲,形形色色的普通脸孔,突兀闯入的科技元素、穿插其中的文学朗诵和许多隐喻、反讽,都带有浓浓的“贾氏”风格,将观众拉入影片里那魔幻而美丽的乡村中去。

月亮掉进水里了的故事(海水变蓝的故事)(1)

马烽已经离世,关于他的这一部分主要由其他作家和当年贾家庄的村民回忆讲述。一位耄耋老人回忆起1949年之前的贾家庄,那时人们普遍吃不饱饭,“苦菜柳叶芦苇草是贾家庄的三宝”。“山药蛋”派代表作家马烽的到来,逐渐改变了贾家庄,“他提出治碱(盐碱地)先治水……”很多年后,摆脱了盐碱困扰的贾家村,以吕梁文学季之名,迎来了文化的照耀。

围绕着吕梁文学季,《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串起了四位作家的乡土记忆与创作经历。以作家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为点,影片试图勾勒出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一个脉络,并努力通过他们几代人对私人经历的讲述,呈现1949年以来的一种“中国心灵变迁史”。

月亮掉进水里了的故事(海水变蓝的故事)(2)

例如,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余华,用生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他讲述自己幼时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海盐,为了贪凉就睡在太平间里,还引用了海涅的诗句“死亡是凉爽的夜晚”。为了去文化馆工作,他开始写作……梁鸿以女性作家的身份叙述了童年家庭的苦难,回忆起重病的母亲时她几度哽咽,讲述起为家庭牺牲自己前途的大姐时,更是充满感激、歉疚与敬重。对于父亲,她的感情可能更加复杂,就如她曾在书里写到的那样:“父亲一直是我的疑问。而所有疑问中最大的疑问就是他的白衬衫。”父亲对她年少时的生活,以及她日后的写作生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2007年,已经在北京定居的梁鸿想要回到故乡梁庄,在父亲的支持和陪伴下寻访乡亲,重新寻找生命的本质与真实的心灵。

影片的叙事就像一个回环一样往复,却又是不断上升、不断前进的。作家们遍历苦难、出走家乡,又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再次回到故乡;他们的文学轨迹也是如此,年轻时“什么都想写”,最后的方向依旧落在故乡。乡村成为文学的起点和落点,一个村庄的文学中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的文学。

影片中,作家们的脸与村民们的脸相互交织,这些故事既是作家们的个体经验,同时也是一种共同性记忆,可能发生在过去时代的任何一个人身上。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里,人们用勤劳和坚韧战胜了无数的苦与难,在乡村里种下了一颗颗希望与文学的种子。在贫瘠与痛苦的年岁,支撑人们的是希望和理想。正如影片最后,余华站在海边说,小时候听说大海是蓝色的,但是他看到的海水却是黄色的,所以他想一直游,一直到海水变蓝。

如今,这些种子已经生根发芽,用诗与爱回馈乡土、滋养乡土。

月亮掉进水里了的故事(海水变蓝的故事)(3)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本文图片为电影海报与剧照

来源:作者:刘芳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