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3期也说一山一水一圣人)

文/ 孙延宜(山东)


“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主要文旅资源和品牌的概括,但其中关于“一水”的解释不一。

一本有关清代纪晓岚的遗事书中说,纪晓岚南下杭州主考,江南举子故意在门口贴了一副上联:多山多水多才子。江南人杰地灵,才子多如繁星,此是江南实情,但贴给来自北方的主考官看,那当然是有故意给纪晓岚颜色看的意思,谁知纪晓岚才思敏捷,立马书“一山一水一圣人”对之,江南举子叹服。

(第1863期也说一山一水一圣人)(1)

这“一山一水一圣人”的佳对,大概率不是出自纪晓岚之手,而是有出自山东利津籍名人岳镇南、山东东平籍进士刘公瓘、“关东才子”王尔烈三种说法,故事版本都是北方籍官员到南方主考,时间都在乾嘉年间,从这两个因素来看,故事有一定的真实性。清代江南已是鱼米之乡,经济发展带来了人文繁茂,“多山多水多才子”就点出了江南才子傲娇的一面。

“一山一水一圣人”对“多山多水多才子”,虽然不是很规范,但重要的是,“一山一水一圣人”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上联,读书人科举考试读的就是反映儒家学问道德的“四书五经”,他们当然知道这“一圣人”之高山仰止,对江南才子实为“众小”的“完全碾压。

那么,其中的“一水”指的是什么呢?作为北方与南方的对比,“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水”,人们自然首先想到了黄河,而且也极为贴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黄河为中心繁育发展的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民族、汉字、汉文化和思想都在黄河流域形成,然后不断向四周扩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渐渐兴起,“一山一水一圣人”便被借用为山东主要旅游资源的概括。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黄金周”的推出,国民旅游更是蓬勃兴起。“一山”(泰山)和“一圣人”(孔子)的解释始终没有产生歧义,“一水”则有了“多解”。有人认为,从当时的旅游路线来说,‘一水’有可能是指济南的趵突泉。”也有人认为,“一水”指山东周边的渤海和黄海。因为山东是一个濒海的省份,陆地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还有3345公里的海岸线。但后来还是“黄河”占了上风了,不过问题是,从北方对南方的角度来看,“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水”指“黄河”没有问题,但从山东的角度来看,“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水”指“黄河”则不合适,即使这种角度只是来自旅游业。道理很简单,黄河全长5464公里,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山东是“入海口”。黄河确实流经山东不假,但仅是9省区之一,如果山东把“一水”说成“俺家的”,显然不合适。

(第1863期也说一山一水一圣人)(2)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关于山东文旅资源有了相对准确的“公益广告词”:“……泰山从这里崛起、孔子在这里诞生、黄河从这里入海。”这样的描述倒是十分准确,没有了歧解,“黄河从这里入海”是实实在在的,这个“入海口”谁也拿不走,这比模糊的“一水”解释显然要准确得多了。

然而,对联中的“一山一水”起初所指的究竟是什么呢?我思考再三,觉得或许是指“尼丘(尼山)”和“泗水河”吧。这可从《古代汉语词典》里看出点儿端睨来(孔子与二者的渊源)。

尼父——古代对孔子的称呼。“尼”是孔子的字(名丘,字仲尼),“父”同“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礼记·檀弓上》:“鲁哀公诔孔丘曰:‘天下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呜呼哀哉,尼父!’”

尼丘——山名。在山东曲阜市东南。《史记·孔子世家》:“(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可见,尼丘(尼山),是孔子的诞生地,亦为孔子的名与字。

泗上——(1)泗水(发源于山东泗水县陪尾山)之滨。《左传·哀公八年》:“明日,舍于庚宗,遂次于泗上。”(2)因春秋时孔子在泗上讲学授徒,后以泗上借指学术之乡。《南齐书·刘善明传》:“令泗上归业,稷下还风,君欲谁让邪?”

(第1863期也说一山一水一圣人)(3)

可见,泗水之滨乃学术之乡,泗水河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啊!

子在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众人皆知,这里的“川”也是指泗水河。

您说,“一山一水一圣人”之“一山一水”若不是指它们,还能会指别的什么呢?


片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