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谈平凡的人生创作过程(大作家路遥是如何以生命为代价)

路遥谈平凡的人生创作过程(大作家路遥是如何以生命为代价)(1)

路遥曾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的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大概也只有这样像斗士一样的人,才能用生命的代价书就不朽的篇章吧。

他写下的《平凡的世界》共计100余万字,却没什么注水的内容,字字精品,最终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可是他却在作品完成仅仅四年后,就撒手人寰。可以说这本不朽的经典,是用路遥的生命写成的,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写出这样一座新时期文学丰碑的呢?

以文字来慰藉

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一年,路遥出生于陕西榆林一户普通农民家里。原名王卫国的他,拥有一对大字不识的亲生父母。家里兄弟姊妹多,父母承担不起,于是,7岁的路遥过继给伯父。7岁,一个略懂世事的年纪。即使伯父母待他如亲子,生身父母给的创伤也难以愈合。

路遥谈平凡的人生创作过程(大作家路遥是如何以生命为代价)(2)

来到伯父家的路遥,很少开口说话,只是默默一个人待在一旁读书、学习,但贫穷让他的学业难以继续。好在偷跑去考试的他成绩优异,换来了家人的退让。而路遥也体谅家人的艰辛,他每月只吃食堂最便宜的饭。经历过如此残酷的生活,路遥更知奋发向上。本以为考上个好学校可以苦尽甘来,可是就在这时,特殊时期爆发。高考制度被废除,路遥的生活又一次陷入黑暗之中。

文字成为了他疏解内心的痛苦和创伤的出口。被过继,贫穷,特殊时期,好像所有的坏事都让他撞上了。只是他从没向生活低过头。不让继续学业,就偷偷去考试。没有足够的生活费,就吃最便宜的饭菜。

1970年,路遥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文坛,那篇文章叫《车过南京桥》。三年后,才华出众的他,有幸得到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的机会。那时的路遥对知识无比渴望,一进入大学他就把自己埋进了图书馆里。他在图书馆学习欧洲文学和俄国文学并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这为他之后写下《平凡的世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路遥谈平凡的人生创作过程(大作家路遥是如何以生命为代价)(3)

人生从不只是鲜花和掌声。苦难与挫折也许是生活的养料,最重要的不是成就,而是方向。每天浑浑噩噩,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或者每天怨声载道,只会拿起手中的键盘散发着对他人的恶意。其实啊,我命由我,不由天。生活会有艰难险阻,但是想着怎么克服的,才是人生。

对文字敬重

路遥写《平凡的世界》从1982年执笔到1988年5月25日完稿,共用了6年的时间。相比曹雪芹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删改五次”,好像是少了那么四年的光阴,但是他对于文字的敬重,丝毫不输曹公。

路遥在《人生》完成后收获了巨大名利,但他没有迷失自我,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之前完成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谁知这一写,就是最后绝唱。

从1982年到1983年间,路遥没有像一些所谓的“作家”一样大肆宣扬自己要写一篇鸿篇巨制了,也没有想用粗制滥造去糊弄读者,糊弄自己。他选择了远离名利场,把自己关在家里,开始自己的准备工作。

路遥首先静下心来阅读、研究、分析古今中外的多部头长卷作品。他列出了个古今中外几百本名著的书单,这些都是他的研究对象。其中《红楼梦》是第三次阅读了,《创业史》已经是第七次阅读了。

路遥谈平凡的人生创作过程(大作家路遥是如何以生命为代价)(4)

这还不算完,为了更清晰、准确地把握书中所要用到的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的时代背景,路遥找来那十年的报刊杂志,了解那时的国家大事和地方事件。这些来自时代的资料为他的文字带来了足够的时代气息。这项工作结束后,一般的作者大约已经开始动笔了。

路遥又进入另一个更大规模的准备工作到实际生活中去,即“深入生活”。他回到了陕北,回到他热爱的黄土地上,开始他计划中的体验生活。路遥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进行自己的田野考察,深入人民,拿出了人类学家了解人类的那股子劲头,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接触。

路遥体验生活不是问问就算了,而是身体力行。他在山上放过羊,在田野中露过宿,还装扮成等待招工的人去招聘。后来,路遥还嫌不够,干脆直接下到煤矿去工作,虽然是宣传副部,他没有在吃住方面提任何要求,而是一来到矿上,就要求下矿井,与矿工们同吃同住。

1985年秋天,前期工作告一段落。尽管他已间接地或直接地占有了许多煤矿的素材,但他还是觉得自己不够了解煤矿这一不属于自己原有生活的领域,所以选择了去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去进行写作。尽管按全书的构思,一直要到第三部才涉及到煤矿,他大约在两年之后才写煤矿的生活。

只是他仍觉得只有在那样的环境下他才能更好的了解煤矿工人的生活,艰苦的环境更好贴近劳动人民群众。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如今的作家有多少能做到把自己真正融入到生活中去呢?这里的路遥,是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对文字最深的敬重。

路遥谈平凡的人生创作过程(大作家路遥是如何以生命为代价)(5)

不提现在玄幻小说家们只存于脑海想象中的虚假故事,就算是现今的记者,去坚持进行卧底调查的都要少得多了。速食文化盛行的当下,网文更新只想着不断更,记者只想着爆个大新闻挣快钱,坚持这样花时间去打磨一个作品的人又有多少呢?无怪路遥能写就经典,而快餐产品们只是在短短的几年中,几倍速被冲刷掉的尘埃。

把文字当作信仰

严肃的文学创作消耗的不光是体力,更是心力,即使是前期看起来已经很辛苦了的准备工作,和文学创作中的心力消耗比起来也是不值一提的。

在路遥的创作生活中,时常是日夜颠倒的。午饭前一个钟头起床,抽抽烟,洗洗脸,吃完中饭,接下来的整个下午就是工作的时间,除了上厕所,把头埋在桌面上任谁来打扰都不听,即使是吃晚饭,还会沉浸在下午的工作之中出不来。晚饭后有一两个小时的消闲时间,看中央电视台半小时的新闻联播,读当天的主要报纸。夜晚,当人们入睡的时候,作家的灵感又来了。困极了就靠香烟和咖啡提神,就这样一直伏案写作至天明,等到别人起床了,他才想起该睡。

第一部写完时,路遥明显感觉身体严重透支,时常人还握着笔,就这样昏倒在桌边,家人害怕,劝他住院看病。但为不中断写作路遥绝不答应一句。

路遥谈平凡的人生创作过程(大作家路遥是如何以生命为代价)(6)

到第二部完稿时,路遥累得口吐鲜血。家人忍不住了,强行送他去了医院,医生说,路遥必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即使是这种情况,他依然不愿放下手中的笔,他不愿停下自己的脚步。他说要用生命去结束《平凡的世界》

写第三部时,他眼睛已经出现了问题,只能一手拿着手帕,一手拿着笔继续写,以防落下的眼泪糊去刚刚书写下的文字,坐着对于他的脊柱来说也是极大的压力,他时常是歪着身子去写作的。这时候支撑着他的已经不是体力了,他以一种清教徒的方式,在向心中的信仰朝圣。即使没有磕头和叩首,他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留下文学的足迹。

1988年5月25日,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路遥用痉挛的手,写完了《平凡的世界》的最后一页,一双“鸡爪子”,那时的他已身患重病。1992年,《平凡的世界》完结才刚刚4年,43岁的路遥就因肝硬化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他把文字当成了信仰,用生命完成了一场对于经典的朝圣。他是文字的教徒,路遥将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这一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就像是他说的那样,“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历史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而奋斗。”

死亡并不可惧,可惧的是不知为何死,不知能留下些什么。抱着这样的信念,他用生命结束的《平凡的世界》成为了经典,每一个斗士都值得尊重。

文/盛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