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伟大的名人故事(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

细数英达祖宗三代

在西安门大街路北103号,有座临街的砖木二层小楼,这是我国著名爱国教育家、慈善家英敛之的故居。英敛之是天主教徒,满族正红旗。1898年前后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的影响,开始评论国事。1902年在天津创办《大公报》,以后又创办辅仁大学,并担任第一任校长。

历史上最伟大的名人故事(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1)

对于这样一个办报、办学的文化事业大家,通常都会是家境殷实,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的饱学之士,而英敛之却与之大相径庭。如果说英敛之的父亲是摇煤球的,您肯定不会相信。摇煤球的能“摇”出如此优秀后人?但事实的确是这样,其父亲是大字不识的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在他生养的5个儿子中,也只有英敛之最终自学成才。

英家世袭旗兵,1664年随顺治帝入关,其祖辈均为大字不识一个的白丁。英敛之出生于北京黑山扈附近,当年这里是旗兵驻扎地。他们兄弟五人,都是体力劳动者,唯有英敛之从小就表现出对识字的渴望和贪婪。家里买不起纸本,他就到茶馆将丢弃的包装纸捡回家,每天坚持写字练书法。以后遇到一位教书先生,发现英敛之聪明好学,就要他给先生做书童。在求知欲最为旺盛的时期,他在跟随先生做书童之余,从经史子集到稗官野史,无不广泛涉猎。英敛之就是靠自学文化,并在以后博览群书的积累中,终于出人头地,为日后成就一番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1年,英敛之在天津筹办《大公报》,得到法国领事馆和天主教的支持,并于次年6月正式创刊。1912年,清室退位,民国成立,英敛之也随之“退位”。以后,他将个人事业转向教育,创办了辅仁大学的前身辅仁社,英敛之担任社长。

历史上最伟大的名人故事(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2)

英千里与台湾大学外语系学生合影

英家第二代是英千里,在他12岁时父亲英敛之就将其送往欧洲读书,24岁自伦敦大学毕业后回国,协助父亲筹办辅仁大学。1927年,在辅仁大学任教授兼秘书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平教育局长及社会教育司司长,1949年赴台湾后在台湾大学、辅仁大学任教。英若诚是英家第三代领军人物,194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投身钟爱的舞台艺术活动。1950年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英若诚是英家第三代领军人物,194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投身钟爱的舞台艺术活动。1950年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

历史上最伟大的名人故事(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3)

英若诚

英若诚是英家第三代领军人物,194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投身钟爱的舞台艺术活动。1950年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

中国改革开放后,英若诚精通的“洋文”终于派上了用场,他将中国著名话剧《茶馆》译成英文并在国外出版;同时又将国外优秀剧目《推销员之死》《哗变》《请君入瓮》《芭巴拉少校》《上帝的宠儿》等优秀剧作翻译成中文,并引进到北京人艺排演,借此还举办了一系列中外文化戏剧交流活动。

英若诚1983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2003年因病去世,时年74岁。

历史上最伟大的名人故事(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4)

英达

英达是英若诚的儿子,是英氏家族中第四代,影视娱乐圈大腕。1983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赴美国密苏里大学学习戏剧。集导演、演员、主持人于一身,其导演拍摄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已成为经典之作,奠定了中国情景喜剧掌门人的地位,是家喻户晓的著名影视人。

英氏家族第五代有巴图、英如镝,均尚在发展之中。(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