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新大陆希望大家喜欢(在自新大陆中发现新大陆)

发现新大陆希望大家喜欢(在自新大陆中发现新大陆)(1)

文 | 高建

对于喜爱音乐的朋友而言,面对一部绝对经典、却又(至少自认为)高度熟悉的作品时,难以回避的倦怠是一种无比真实的困扰。这也许就是连布鲁诺·瓦尔特这般顶级职业音乐家都要感慨“我愿用自己拥有的一切去换回第一次听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时的震撼与冲动”的内心原因。毫无疑问,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有资格列入这个尴尬的名单之中,因为它的演出频率是如此之高,音乐表达又是如此鲜明易懂,总会让自诩资深的爱乐者疑惑:在这部作品里还能发现什么“新大陆”呢?

过去几年间,笔者基本主动回避了大部分“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现场演出,但却无比痴迷于网络上的一版由马里斯·杨松斯执棒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奉献的视频实况,这支从音响层面完全代表了德国交响底蕴和特点的顶级乐团,在德沃夏克颇具波西米亚风情的音乐中展现出的自如默契无论何时听来都令人感动。直到今年夏天,无意间觅得一张由ORFEO公司再版发行、担任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长达18年的指挥大师拉斐尔·库贝利克1980年与乐团合作的唱片后,这份惊诧才完全释然。原来德沃夏克的音乐基因早就由这位捷克指挥家注入了乐团之中,从整体到细节,浑然天成、无懈可击。

谈及“德九”,大部分人都会去强调它与美国非裔印第安人音乐的关联,但实际上无论是作曲家本人对这部作品并未引用任何美国民歌的解释,还是从直观听感上充溢全篇的捷克律动,都能证明它的核心底色是属于德沃夏克自己的。而库贝利克的阐释,正是基于对同源文化的高度熟识之上。从第一乐章主部主题中双簧管引出的民间舞曲主题开始,一种清新流畅、迥异于德奥交响曲繁复雕琢美学原则的旋律脉搏就在整个乐团间流动,指挥家非常清晰地知道何时需要淡化和收敛弦乐声部的“棱角”以得到更加平顺熨帖的质感,也巧妙地在发展部通过低音声部的几次简单的重音强调让音乐织体瞬时变得更加丰满。这些做法绝非随意而为,每一次再现、反复段落中的手法保持一致都印证着其间严整的逻辑。

在著名的“广板”乐章中,库贝利克极致的美学修养让音乐的魅力没有延迟到听者最为热衷的、英国管吹奏的迷人主题才出现,而是通过精心雕琢乐章开端那极其容易被忽略的引子,为整个乐段铺上了一层古铜色的温润光泽。德沃夏克大师手笔下寥寥几组和声营造出的梦幻效果,在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木管、铜管声部演奏家卓越稳定的吹奏下,呈示出前所未有的神秘。当这个和声在尾声处再次浮现的时候,笔者第一次意识到它宛如一个相框,把整个情感上跌宕起伏的第二乐章包裹住,不但在情绪上与前后乐章清晰界定,也让听者获得了一个带有间离效果的心理暗示,实在是精妙的处理。

第三乐章谐谑曲实际上是整部作品中最富捷克情调的段落,无论是不断切换重音位置的三拍子舞曲,还是由长笛吹出的一段段动人民歌,都是德沃夏克旋律天赋和音乐储备毫不克制的释放。库贝利克在这里以一种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方式,让乐团各声部均衡强大的实力呼之欲出。

而在疾风骤雨般的末乐章中,他又似乎完全转变了态度,巨细靡遗地把控着不同主题的高速轮转,也让笔者第一次意识到这个乐章中包含了如此严谨的复调技法和巧妙的主题叠置。在乐团进入强奏之前,库贝利克还做出了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速度延宕,让这继承自李斯特、瓦格纳、马勒的标准德奥浪漫主义诠释手法与伟大的德国乐团融合迸发出惊人的能量,赋予终曲的号角翱翔于天际般的自由。

在辉煌的艺术生涯中,库贝利克的足迹遍及捷克、德国、英国、美国、瑞士最重要的艺术机构,无论是在歌剧院的乐池还是在音乐厅的指挥台,他似乎总能凭借一种极高的艺术兼容度与合作对象达成最恰切的统一。但普遍的高水准中仍有罕见的高峰,这版“自新大陆”交响曲所具有的个性和鲜活度都显著高于指挥家与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在环球公司留下的名版唱片,是可以让人重新认识经典作品永恒价值的卓越演绎。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