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不能问好是真的吗(清明前后不能问早上好)

清明节即将到来,不少泸州市民在微信里收到了这样的提醒:“按照民俗,清明前后不要问早上好,要问早上好请4月10日以后”,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清明前后不能问好是真的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清明前后不能问好是真的吗(清明前后不能问早上好)

清明前后不能问好是真的吗

清明节即将到来,不少泸州市民在微信里收到了这样的提醒:“按照民俗,清明前后不要问早上好,要问早上好请4月10日以后”。

那在中国的传统民俗中,是否真有这样的规定?清明节到底有什么民俗流传至今?

近日,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朱路昕、泸州地方民俗学者陈鑫明,并走访了多位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经证实,有关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不少,如祭祖、扫墓、踏青、寒食等,但并没有清明前后不能问早上好的规定。同时,清明节也不是一个悲戚戚的节日。

祭扫活动体现对祖先的追思

“关于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目前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朱路昕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目前主讲《中国古代文学》等核心课程。

说到清明,大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写的那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朱路昕说,这首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固然是清明追思祖先的心情,但“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句,却展现了一个杏花烟雨江南的美景,并不单单只是悲悲戚戚的伤感情绪。

朱路昕认为,清明节祭扫,此刻并不是和亲人的生离死别,更多的是表达祭扫者对家庭的重视和对祖先的追思。中国人自古有祖先崇拜的文化,因此在春和景明的季节,有一个对家族故去的先人进行追思的活动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追思活动与亲人刚去世时的悲伤是有区别的。当然,在祭祀活动时,要注意言行,毕竟祭祀行为本身就是让人明白人应该有所节制,有所敬畏。

“知道自己的家族中有哪些优秀的人,他们曾经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反省自己,在德行、功业、礼数方面如何,面对祖先是否无愧于心,能否在新的一年建功立业?”陈鑫明说,如今的清明活动不再是单纯的祭扫,这样的家族团聚更有深刻的意义。

踏青寒食放风筝是传统民俗

说起清明节的传统民俗,陈鑫明说,除了祭祀外,必须要提的就是踏青和寒食。

踏青游乐

其实在唐代以前,寒食和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相传和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关,后者则是求新护生。但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将踏青游乐活动加了进来。

朱路昕说,最早的寒食节时间比较长,后来考虑到人们长期吃冷食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才缩短了不动烟火的时间。慢慢的所谓寒食,就演变成了大家在祭扫的时候带一些做好的食物,在野外食用。

84岁的周汝洪从小就生活在泸州,他们家是一个大家族,清明节期间,一般把扫墓和踏青分开,所谓踏青就是去乡下郊游。按照当时乡下的习俗,清明节是可以拔农家的青菜的,但只能拔几棵,多了就成偷了。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古人的记录中,除了踏青采青,放风筝也是清明前后的活动之一。朱路昕说,古人放风筝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就是把风筝放走,晦气也就放走了。但现代人却生怕风筝断了线,在古人看来风筝飞走是一件好事,是一个好意头。

由此可见,古人在清明节也可以是很欢乐的。清明节混合了多种元素,可以慎终追远,缅怀先人;也可以踏青游春,尽享春光。

川江都市报记者彭方均

来源: 泸州发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