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皇位面前无手足)

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皇位面前无手足)(1)

朱元璋

古代天下为一家私财,皇帝独尊掌握所有人的生杀大权,这种权力任谁也不能拒绝。太子作为国本,是未来的皇帝,可这个身份就一个,所以在能继承大统的巨大的诱惑下,谁都会动心。藩王作为皇帝庶子(当然皇后要生了很多孩子的话,藩王中又会有嫡子),同样是天家血脉,却总比太子差一截,所以历史上兄弟相残之事时有发生,最著名的就是玄武门之变。所以唐代以后皇帝为了防止太子位子不稳,一般都限制藩王的政治权。可是明代藩王却大不一样,明代16帝,作为藩王入继大统的就有4个,藩王是明代的重要政治力量。而且这4位藩王仅一人是靠枪杆子出的政权,可见枪杆子在明代也不怎么管用。

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皇位面前无手足)(2)

朱棣

一、嫡长子继承制的同时也能兄弟相继

盘点一下明朝真是嫡长子继位的,仅有: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

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帝国,为了标榜自己为中华正统,朱元璋按照儒家传统设立了各项制度,同时他留下了《皇明祖训》,要求子孙牢记。为了大明江山的绵长,立国之初,朱元璋就以中国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为标准,立嫡长子朱标为国本(太子),所谓“国家建储, 礼从长嫡, 天下之本在焉”,又对庶子们三令五申“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 (《太祖实录》)强调只有嫡长子能当储君,你们命不好,所以别做梦了,好好当王爷吧。可朱元璋留下了一个BUG,如果皇帝无子或嫡长子早夭,规定可以兄终弟及,但此条件只适用于嫡母所出之子。这样就给同样嫡出的王爷们一丝希望。

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皇位面前无手足)(3)

朱元璋

没过多久,果然应验了朱元璋的担忧,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此时朱元璋已经65岁高龄,国本薨,老人家必须考虑新的储君,朱元璋曾说“第四子类朕,朕欲立之”(《名山藏》),这个想法却被儒官学士打断。当时的翰林刘三吾上疏,大意就是说二子秦王也是嫡出、三子晋王庶出但年龄也长于燕王,立燕王与礼不合,恐生变乱;又言已故太子之子嫡长孙朱允炆正年轻,深得民心,储君应该为他。朱元璋是个粗人,本身对儒家那一套礼仪就不太清楚,见学士们用礼什么的大帽子压他,加上朱允炆的确宽和仁慈,是个当皇帝的好材料,所以同年9月便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这样嫡长子继承制算是在明朝真正落实了。

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皇位面前无手足)(4)

朱允炆

二、藩王的崛起

我们再盘点一下藩王继位,总计有:燕王、成祖永乐帝朱棣;郕王、代宗景泰帝朱祁钰;兴献王世子、世宗嘉靖帝朱厚熜;信王、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其数量占了明代皇帝的四分之一,可见藩王力量之强。

明朝朱元璋从古代吸取教训,知道手足相残之害,但是即便手足相残,终归自己人内斗,也好过被外人夺了江山;加上明朝初年北边蒙古还有南下之心,南边方国珍等人残部逃窜海外,时常来骚扰沿海,所以明初政局并不稳定;还有宋太祖那句“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这也是朱元璋的警示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分封了24个儿子,1个从孙为王,就藩各地,把守要塞。

明代藩王禄米万石,完全是白拿,当时正一品高官月米才87石;加上藩王可以私置地产,建立“皇庄”,皇庄的收入完全不入国库,直接归为王府税赋,这样藩王就有了经济基础。

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皇位面前无手足)(5)

朱棣

同时藩王“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 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明史》)什么叫隶属兵部呢,就是王府护卫军是国家正规军,国家开工资,但是他们是藩王的私兵,完全为藩王效力,这样藩王不需要自己掏腰包就能得到万人军队。朱元璋原本的目的是要藩王有兵可以清君侧,防小人;而作为北边边塞的王爷则更有屏藩中央之责,防止外敌入侵。对清君侧这一条运用最好的就是朱元璋的四子燕王。

再有“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只要是臣子,不管官多高,都得对藩王行礼,藩王地位之崇高可见一斑。后来张居正被清算的一点就是,张居正归家丁忧,路过襄王、唐王封地,二王亲自出城迎接首辅大人,张居正居然没有对二王行君臣之礼(跪拜),而是行了对等的宾主之礼(作揖),当然张居正其时正炽手可热,作为皇帝的老师,皇帝都对他行过礼,也对他言听计从,藩王自然也不敢说什么。此事后来作为张居正的罪证,又被翻了旧账。

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皇位面前无手足)(6)

张居正

三、明代藩王入统的方式

综合来看,明代四位藩王入统方式有三:

1、直接造反抢皇位,如燕王靖难之役。

2.皇帝被俘,国难临头,这是针对明英宗正统皇帝。土木堡之变大明精锐尽失,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还有沙场悍将等悉数殉国。也先逼近京师,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投降派、迁都派都出来了,一旦迁都那不就成南宋了。于谦力排众议,在太后支持下,立英宗异母弟郕王为帝,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延长了明朝国祚。

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皇位面前无手足)(7)

英宗

3.皇帝无子,馅饼落在谁头上就是谁的。

武宗死后无子,更可怕的是武宗父亲孝宗就武宗这一个儿子,孝宗一系算是断了,当时首辅杨廷和只能在孝宗的父亲宪宗的子孙中找,最终馅饼落到了孝宗之侄、武宗堂弟兴献王世子朱厚熜身上,此人即明世宗嘉靖。

木匠皇帝明熹宗天启七年病危,熹宗也无子,馅饼(大麻烦,毕竟都快亡国了)就落到了异母弟朱由检身上。在熹宗病榻之前,熹宗给信王朱由检下了继位遗命:“吾弟当为尧舜之君”(《明史纪事本末》),之后由熹宗的皇后张皇后亲自撰写了传位诏书,经过熹宗认证,最终确认了信王继位这一事实,破坏了阉党想立傀儡继续祸害明朝的幻想。

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皇位面前无手足)(8)

明代宗

四、想要靠“自我奋斗”来抢馅饼

有明一代,真正靠“自我奋斗”且抢到馅饼的就燕王一个人,但不代表没有别的藩王不想抢。明朝重大的藩王之乱有四次。

1.还是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燕王成功。

2.朱棣的二儿子汉王朱高煦。当时朱棣在商讨太子问题的时候,长子朱高炽身体羸弱,又无勇武,不被朱棣所看好,所以朱棣打算立二子朱高煦为太子。但是在这关键时刻,儒臣们又发挥了巨大作用,解缙对朱棣说陛下有个好孙子(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这彻底改变了朱棣的心意,坚定了朱棣立长子的内心。因为朱棣十分喜爱这个孙子,如果让长子朱高炽继位,那么以后的皇帝就会落到孙子朱瞻基身上,这样父凭子贵,朱高炽的位子才算坐稳。但是朱高煦可没死心,随着朱高炽早崩,朱高煦的侄子朱瞻基继位,作为亲叔叔的朱高煦心里不服,也打算以老爹的靖难之役为楷模,1426年朱高煦谋反,朱瞻基亲征朱高煦的封地,朱高煦投降。

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皇位面前无手足)(9)

永乐帝

3.剩下的两场藩王之乱都发生在武宗朝。武宗整天游手好闲就想打仗,荒废朝政,这让藩王心怀不轨。所以首先发生了安化王朱寘鐇的“安化之变”。1510年安化王杀了宁夏总兵姜汉和巡抚都御史安惟学,在宁夏起兵造反,叛乱仅19天就被陕西总兵曹雄、游击将军仇钺平定。另外一场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宁王朱宸濠之乱,1519年朱宸濠在南昌造反,杀了巡抚右副都御史孙燧、副使许逵,叛乱第43天被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平定。

可见明朝藩王想要入继大统不仅要有兵马,更重要的是天时和运气啊。

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皇位面前无手足)(10)

崇祯

文史君说:

藩王对明朝的政局影响深远。藩王不仅是逆天改命的重要力量,也是明朝改革进取的重要力量。藩王入统,一般都能做到一时的奋发。朱棣征漠北、定安南、让郑和下西洋,对明朝在东亚地位的提高起到了极大作用,充分展现了天朝的力量。代宗景泰帝,在明朝危急关头,扶大厦之将倾,信任于谦等人,坚持保卫京师,延长明朝国祚。世宗嘉靖帝前期也能励精图治,虽然以后不上朝,但是明朝还是在嘉靖朝时基本平了倭寇之患。崇祯帝就不用说了,典型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清朝都替他惋惜,给他的谥号是庄烈愍皇帝,“愍”有惋惜、可惜之意。

这样综合盘点一下藩王入统,还真不是有枪杆子就能出政权的。

参考文献

1. 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2000

2.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2015

3. 何乔远《名山藏》,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4. 杜永娇《明代藩王与政局研究》,《佳木斯大学学报》2019年8月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