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

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1)

“双减”政策落地执行以来,北师大张志勇教授对于“双减”背景下的教育问题进行了系列思考,他认为,减负并非单纯指向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必须从“减量改革”走向“结构调整”,面对学生的学业负担,教育界要认清其本质,要做知识课堂的减法,也要做实践课堂的加法,要做作业负担的减法,更要教育质量的加法。

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2)

双减语境下的“课堂”概念:知识课堂和实践课堂

关于课堂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我听过很多论述,“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等等,我没有考查“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句话是从何时讲起,但这句话无疑由“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转化而来。请注意,在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只是“教育”的途径之一。当人们套用“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这一句式,并用它来表达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时,无异于在“素质教育”与“教学”之间画上了等号。问题是,这个“等式”是不是成立?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在中小学教师们的心目中,“教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我们不能不承认,在我国教育教学视野中,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教学”看作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尽管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强调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施,但到目前为止,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喧嚣中,对“教学”内涵的这一传统认识并没有任何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课堂,即在学校环境中,在教室内这一空间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比较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高效率地传授学科知识的。因此,当人们说,“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时,无疑是具有真理性的,或者说,是具有科学性的。

但是,当把这一句式套用到“素质教育”头上,说“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时,我们就有必要探讨一下,传统教师视野中的那个“课堂”,能不能承担起“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我认为,以知识传授为主旨的、在传统教室那个小天地里实施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无法全部承担起“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的。因为“素质教育”必须通过两类知识的教学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一类是人类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所谓“间接经验”——课本知识的教学,另一类是“直接经验”——实践活动的教学。显然,实践活动的教学,是无法在传统的小课堂里全部实施的。在这里,素质教育的概念,就其实施途径而言,完全可以说,是与学生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因此,素质教育是无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时空中得到全面实施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在“教育”与“生活”之间画上等号,否则,我们就否定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我认为,为了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扩大传统课堂的外延,将传统的“知识课堂”扩展到学校有目的组织实施的校内外“实践课堂”。如此,我们才能说,“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不过,这里的“课堂”,包括了“知识课堂”和“实践课堂”两个方面。

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3)

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4)

做好课堂结构的“加减法”

今天的中小学生,为什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为什么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我认为,这固然与学生学习的知识的量或知识的难度过大有关,更与学生日常学习的知识太单调有关。这就像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样,海参营养再高,让你天天只吃海参,你不但会吃腻,而且你的营养也不会健全。可以说,今天我国中小学生“知识性学习”负担过重,而“实践性学习”负担过轻。正是因为这两种学习负担一个“过重”,一个“过轻”,既扼杀了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扼杀了我国中小学生的创新素质。

我主张,对待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我国教育界既要学会做减法,更要学会做加法。教育界必须向家长、向全社会讲清楚,推行素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习实践性知识。在对待学生学业负担方面,我们不能笼统地说,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只能说要减轻的是学生过重的知识性学习负担;与此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或者说,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负担。

就目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而言,学生的学习时间,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几乎都被以教材、教辅为载体的知识性学习占据了,学生根本没有实践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要想让“实践课堂”有时间“登堂入室”,就必须把学生“知识课堂”学习的时间总量降下来。

如何让学生“知识课堂”的学习时间总量降下来?一种办法是适当减少学生知识学习的量,降低学生知识学习的质(难度);另一种办法是,以教育科学为指导,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知识课堂”的教学效率。我认为,前者固然需要,但更关键的是后者。潍坊市教科院的调查研究充分表明: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率非常低。在保证中小学双基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地降低中小学生“知识课堂”的学习时间是完全可能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只要以教育科学为指导,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就完全可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在基本保证原有知识教学质量的同时,逐步减少学生的知识性学习时间,从而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外实践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句话,课内的教学要在课内完成,不能再延伸到课外,不能再挤占课外的时间,在这方面,目标教学的基本经验和做法仍然是可行的,值得认真研究、总结和推广。

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除了“知识课堂”和“实践课堂”之外,还要做好两个维度的加减法,一是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要打破必修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适当增加选修课程,为此,在中小学我们曾经提倡每周为孩子提供半天的自主选课日。有条件的学校,希望从半天逐步到一天、两天、两天半,也就是最终做到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半天必修课、半天选修课。二是处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系统的分科课程强调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完整性,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但是面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尤其需要通过开设跨学科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借鉴美国的STEAM教育、芬兰的现象教学改革等。

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5)

做好教学质量的“加法”

“双减”改革有两个重点,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和作业负担。作业负担如何减轻?顾先生讲过一句话,一切都在课堂。如果课堂教学质量不提上去,作业改革是没有逻辑基础的。所以,“双减”的首要举措实际上不是作业改革,而是“大力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调查发现,八成多的教师认为,实施“双减”改革,社会与家长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期待。而要做好教学质量的加法,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转变育人方式

那种以知识传承体系为主的教学方式,始终在主宰着课堂,尤其是我们的课堂。所以国际委员会主席萨赫勤-沃克·祖德说:“教师应该以问题和项目为导向带动学习,多采用让学生参与、协作的教学方法。”中国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这个问题上面临巨大的挑战。

我讲过多次,有一位老师在美国学习半年后,带回了美国的一堂课,叫做《历史大事年表:美国动荡的60年代》。如果放在国内,教科书肯定对每件事情的发生背景、过程以及它产生的历史影响等等写得很清楚,知识体系非常完整。但美国没有这些,而是让孩子自己到计算机教室里寻找美国动荡的60年代发生的20件大事。找完之后,老师还要求学生对这20件事排序,说明这些事件的影响力是什么,如何证明它们的影响力可信。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准备完这些东西后,学生要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对话、交流。整堂课完全是任务驱动的、活动建构的教学方式。

所以王晶华老师看了这堂课之后,说了这样一段话:

“这样学历史真不简单!原来死记硬背是一种多么懒惰而粗放的教学方式!这样的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自主探究等学习能力,而且学生的独立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起来。这样获取的知识,学生自然能深刻理解,对知识的掌握也是最牢固的。”

我由此在想,当年美国的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我们把记忆、理解、应用看作低阶学习,把分析、评价、创造看作高阶学习。我们的教学行为以讲解、训练为主,都在低阶学习的层面,但是我们又试图实现深度学习,达成素养的养成。如果我们的育人方式不走出以讲解、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试图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学科素养就是缘木求鱼。

二、改革评价方式

中小学考试评价,要从“贴标签”、“搞排队”的竞争性教育评价陷阱中走出来!这种评价违背了教育的初心,扭曲了教育评价的功能,制造了日益严重的教育焦虑。评价是解放儿童的,评价是让儿童看见自己成长,评价是让儿童找到方向的。所以,我主张评价改革要从“结果认证教学评价”到追求基于数据的“成长型教学评价”。

现代管理学的开创者彼得·德鲁克在70多岁写了一本书《旁观者》,在书中他提到:“在教过我的老师当中,我认为一流的只有两位,也就是我小学四年级的老师——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9月学年开始时,埃尔莎小姐告诉我们,一连两三个星期都要进行测验和考试,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效如何……听来虽然可怕,其实挺有趣的——她要我们为自己评分,并和同学相互打分数。考了三个星期后,她和我们个别会谈……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表现得比较好?……现在,再说说你表现得不好的地方吧……你低估了自己的算术能力了……以前教我算术的老师常常骂我,因此我总以为自己的算术很糟,听了埃尔莎小姐的话,我不禁大为惊讶。”评价的目的就在这里,看见自己,找到方向,这是评价的初心和本质。教育教学评价只有回到育心初心,才能让学生找到目标和方向,进而激发出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完善现代治理

有一位老师给我写了许多信,我很感谢他。那位老师说,校园的民主环境塑造很重要。他说,“教师职称评聘的文件几乎年年都变”“学校里没有多劳多得,而是证件多报酬多。大家都是为证件工作的,不是为教育工作的”。他说,教育权利的政治化和私密化带来的不公平性,影响非常大。学校有很多东西是不公开的,很多文件是不传达的”。他说,“教师是一种职业,是劳动者,应该受《劳动法》和《工会法》的保护”,等等。我们应该如何健全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如何激发老师的活力?尊重老师的主体地位,真诚地听取他们的意见非常重要。建设善治学校,方能激扬教师活力。校长的权利不是无限的,校长必须学会让渡和分享权利,必须革新校长的权利观和领导观,要坚持由直接利益相关方行使管理权。

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6)

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7)

从“减量改革”走向“结构调整”

在我看来,减负绝对不是一味地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负”必须从所谓的“减量改革”走向“结构调整”。具体讲,“减负”最要紧的是做好“五件事”——讲科学、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重个性。

“讲科学”,就是“减负”首先要减掉那些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成长规律的负担,让中小学教育回到尊重规律、依靠科学的轨道上来。以考试评价为例,日常考试的功能不是要给学生排名排队,而是为了诊断和改进;再如,晚上孩子们做作业做到十一二点,搞得第二天上午听课精力很差,学习效率很低,这样的加班加点不但无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导致学生学习的恶性循环,是得不偿失的。诸如此类的负担,难道不需要减掉吗?

“调结构”,就是“减负”必须减掉那些因为教育结构失衡导致的学生片面学习的过重负担。在这里,“减负”必须做好“加减法”。我们讲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主要是指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围绕考试升学需要的考试科目的学习负担过重。因此,要适当减少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增加德育、美育、体育、劳动学习的时间;适当减少书本学习的时间,增加实践教育的时间;适当减少单纯知识技能训练的时间,增加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时间;等等。

“转方式”,就是“减负”必须走出“时间 汗水”的教育教学路径依赖,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上下功夫。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着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等等。

“提质量”,就是“减负”必须减少学生单一的知识学习负担。要走出知识本位的教育质量关,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上下功夫。要减少重复、低效的机械训练负担,增加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重个性”,就是“减负”必须减少学生过重的同质化的学习负担。中国的教育特别强调统一性,强调对学生的控制,走进学校,你会发现,当今的教育从早到晚,都把学生的时间给控制了。控制学生时间的方式大概有三种:一是统一的上课,二是统一的分学科自习,三是统一的作业。在这种教育生态下,我们的孩子们所接受的教育,越来越统一化、同质化了,何谈什么个性发展?不仅如此,这种教育同样在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样在扼杀学生的发展。因为孩子们既没有了扬长补短的时间,也没有查漏补缺的时间。这种教育只让孩子吃“桌饭”,不让孩子吃“自助餐”,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缺失。

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差别化的教育;要适当减少统一的强制性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多样化的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张志勇对待学业负担)(8)

来源 | 本文综合整理自张志勇教授近期系列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