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论文都需要哪些理论支撑(扎根理论在论文写作中常见的三个问题)

关注我,学习科研写作知识、了解科研趣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写论文都需要哪些理论支撑?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写论文都需要哪些理论支撑(扎根理论在论文写作中常见的三个问题)

写论文都需要哪些理论支撑

关注我,学习科研写作知识、了解科研趣事

喜欢就转发哦 (* ̄︶ ̄)

如今,越来越多的作者认识到研究方法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扎根理论因其简单易学而受到众多作者的青睐。但是,在实际论文写作中,不少作者对扎根理论的操作,尤其是在研究设计和编码过程等环节存在写作偏差。归结起来,常见的写作问题主要有如下几项。

一、研究设计未明确交代使用哪一版本的扎根理论

部分作者虽然知道有一种研究方法叫扎根理论,但并不清楚“扎根理论”其实有多个版本。比如,下面这篇论文的作者,就忽视了扎根理论的版本问题。

这位作者在自己论文的研究设计环节写道:

扎根理论是美国学者 Barney Glaser 和 Anselm Strauss 提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旨在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出一个理论框架。研究者在研究开始前并没有理论预设,而是从直接的观察入手,运用归纳的方法对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而提取出研究理论。因此,扎根理论有助于本研究的深入推进。据此,本研究将依据扎根理论从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这里,这位作者前面说“扎根理论是美国学者 Barney Glaser 和 Anselm Strauss 提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后面又说“本研究将依据扎根理论从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从前后文的字面意思理解,作者似乎是在暗示读者——Barney Glaser 和 Anselm Strauss 提出的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包括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扎根理论的提出历史,就会发现,编码步骤分为“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扎根理论,属于程序化扎根理论,而程序化扎根理论是 Strauss 和 Corbin 提出的。也就是说,上述论文作者在文中提到的Glaser与Strauss,此二人虽然开创了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但是他们提出的扎根理论叫“经典扎根理论”,而不是程序化扎根理论。该版本的扎根理论包括两级编码步骤,分别是实质性编码(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以及理论性编码。

除了经典扎根理论和程序化扎根理论,还有一种扎根理论叫建构扎根理论。这个版本的扎根理论包括四级编码步骤,即初始编码:类似于开放性编码;聚焦编码:类似于经典扎根的选择性编码;轴心编码:类似于主轴编码;理论编码:通过对上述编码的提取建构新理论。

上述作为案例的论文作者,在实际写作时,还忽视了一个问题,未把“扎根理论在文中的适用性”解释清楚。也即,他的论文为什么要使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虽然这位作者在文中提到“因此,扎根理论有助于本研究的深入推进”,但是“因此”二字的前文只提到扎根理论的研究特色,但没有结合自己论文实际要研究的问题,进一步解释扎根理论的这一研究特色对他的论文写作到底有什么具体帮助。

实际上,在研究设计环节介绍扎根理论这一方法时,作者应当先写本文要使用扎根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之后结合论文实际的研究问题,解释这一质性研究方法对本文的适应性,而非仅仅强调它是一种质性方法。如果只强调其质性特色,那么就会引出另一个问题,即质性方法有那么多,本文为何从中选择扎根理论?最后,再写程序化扎根理论目前得到了最为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所以本文使用这一版本的扎根理论,按照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方面去操作。也就是说,作者不需要刻意强调谁首先提出了扎根理论,除非自己的论文确定要使用理论首倡者所提出的那个版本的扎根理论。

二、样本选择的依据不明确

扎根理论的编码,需要事先准备好原始资料,这就涉及到资料的获取。有的作者选择通过访谈调查来获取原始资料。但是,做访谈调查需要确定样本,由于个体能力有限,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研究对象,随意需要做抽样调查。样本的选取,需要遵循可靠的依据,而不能自己主观选取、想访谈谁就访谈谁。

在样本选择的问题上,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直接介绍自己选择了什么样本,而不介绍样本选取的依据,或者虽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依据的可靠性存疑。这里仍以上面那位作者的论文为例,进行分析。

样本的选择是在理论抽样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制定:(1)排名在班级前×名以内(2)参加全国大赛并获得一定的名次(3)积极上进,积极咨询有关专业方面的学习建议(4)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性别、报考原因也不同。前三个标准说明挑选的访谈者为积极、上进、优秀,后一个标准在于深度理解不同的访谈对象对学前教育的深入理解和感悟。依据以上标准确定X名访谈对象,他们分别来自A、B、C、D、E等地。这所以选择这些地区是为了了解东、中、西部不同的地区的学前师范生对教育情怀的认知情况。

从上面这段表述可以看出,这位作者自己很清楚样本的选择应当依据一定的标准,并且实际上也提供了几条具体的选择标准。甚至,这位作者在后面还进一步解释,前面说的几个选择标准分别有什么用。即便如此,这段表述仍存在漏洞。

比如,只有班级排名×名的学生才算积极、上进、优秀吗?为什么不是排名前二十或排名前五的学生?换句话说,排名不在前十的学生就不积极、上进、优秀吗?这里的积极、上进、优秀是指学生的什么表现?是指学习成绩吗?为什么是选择学习成绩作为标准?

再如,第二条标准即参加全国大赛并获得一定的名次。这样的学生当然很优秀,但是没参加全国大赛或者参加了但没拿到名次的,就一定不优秀吗?也即,优秀的标准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在这里把“参加大赛”作为一大标准?缺少解释。

第三条标准存在与第二条类似不足,即没有介绍为何把“积极咨询有关专业方面的学习建议”作为积极、上进、优秀的评价标准。第四条标准本身可以,但是作者在最后一句说,依据上述标准去确定X名访谈对象。问题来了,为什么是X名?而不是X 1或X-1名?同样有待解释。

除了样本的选择依据未明确交代,该文在访谈提纲的确定方面也不存在不足。作者在文中提到“本文主要从职业热爱、职业责任、职业自信、职业使命四个维度编制了访谈提纲”。尽管作者在“四个维度”后面使用了上标引用,貌似给出了访谈提纲的编制依据。但是,我们进一步追问:这个上标所指向的文献提出的这个维度为什么是合理的?为什么要把这个文献提出的维度,作为自己编制访谈提纲的依据?这些问题,在他的论文中都未解释。因为缺少相关解释,所以外界就会提出质疑。

实际上,无论是样本选择的依据,还是访谈提纲的编制依据,并不是绝对地不能写上面这几个。而是一旦自己确定就是写这几句,那么就务必解释为什么选择它们作为依据,而不是选择别的作为依据。如果少了这项内容,那么论文就存在明显逻辑漏洞。

您的关注/转发/收藏,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感觉好,就点个赞吧!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