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涛无臂少年(当代保尔张海迪)

5岁患上脊髓血管瘤,自胸部以下全身瘫痪,后来凭借着个人努力,收获了无数荣誉,成为了无数莘莘学子的学习榜样。

邓小平同志更是亲自为她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她学习。

她就是张海迪,一个成为了几代人道德榜样的伟大女性。

张海涛无臂少年(当代保尔张海迪)(1)

那么这位“当代保尔”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享受正部级待遇之后的张海迪,之后又怎样了呢?

1982年12月,共青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团中央号召全国推出和宣传一些青年典型,张海迪就从中脱颖而出,并迅速成为了“80年代的新雷锋”。

面对悲惨命运,张海迪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绝地反杀”

她的事迹也鼓舞和激励着无数人迎风奔跑,愈挫愈勇,勇敢地战胜命运。

但在此之前,她也不过是一个爱跳爱闹的小女孩而已。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户知识分子家中。

生性活泼好动的张海迪,在5岁之前是让父母头疼不已的“小魔王”。

但没想到有一天,灾难突然降临,幼童时期的张海迪被确诊为了“脊髓血管瘤”

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脊髓血管罕见病,会导致患者最终完全丧失肢体感觉,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但最终还是高位截瘫了。

张海涛无臂少年(当代保尔张海迪)(2)

这一从天而降的悲剧,对张海迪一家来说不吝于灭顶之灾。

她的父母压抑着沉重的悲伤,寻遍全国为她争取治疗机会却一无所获。

年幼的张海迪在经过一段艰难的恢复期后,只能被迫接受自己的身体状况。

但最让张海迪感到伤心的是,她再也不能坐在教室里上学了。

在那个热情如火的奋斗年代,小小年纪却要终生躺在床上的张海迪,心里埋下了一根刺和种子。

一方面,她为自己成为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而深深自责痛苦,另一方面,她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并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要说到她的成功,首先离不开她父母的培养。

张海涛无臂少年(当代保尔张海迪)(3)

张海迪的父母,都是高等知识分子,家学底蕴比较浓厚,所以即使张海迪无法上学,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而最重要的是,张海迪的父母在倾尽全力地爱她,自她患病以来,想尽办法帮她树立生活信心,不断引导她追求进步。

从刚开始学习拼音,到博览群书,提高阅读量,张海迪的父母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给她鼓励和支持。

使她相信“存在即真理”“世界上没有无用之人,只有不会正确认识自我价值的人”,帮助她建立了正确三观和乐观生活的信念。

张海涛无臂少年(当代保尔张海迪)(4)

此外,当时大家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人家可能一年到头才能吃上一顿肉。

但张海迪的父母几乎把除去生活成本以外的全部钱,都拿去给张海迪买书买学习资料了。

关于这些,她最深的印象是昏黄的灯下,父亲顶风冒雪从外面回来,冻得手红脸青,然后从怀里掏出了几本书。

就这样在父母的倾情陪伴下,张海迪慢慢成长。

虽然整天趴在床上的日子不好过,但也让她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的事,并且发现了自己在文学方面的特长。

随着看过的书越来越多,张海迪的思想深度早已超过了同龄人,在为人处世上变得处变不惊。

张海涛无臂少年(当代保尔张海迪)(5)

1970年4月,15岁的张海迪跟随父母到农村生活,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门去那么远的地方。

在这里父母每天有事要忙无暇再时时看护她,张海迪非但不觉得烦恼,还为自己终于变得“有用”而欣喜若狂。

她在日记里写道,

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所以在农村安顿下来之后,张海迪就一直在寻思要为大家做些什么。

而她融入大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村里的学生们当音乐老师,帮他们补衣服,钉扣子。

她表现得热心又耐心,尽管自己行动不便,但总是积极地参与劳动,这一点让村民们感动不已。

张海涛无臂少年(当代保尔张海迪)(6)

而在发现村民看病是个老大难问题后,她随即萌生了自学成医的念头。

为此,她买了很多相关书籍和用具,包括《针灸学》、听诊器、人体模具等。

张海迪不仅在小动物身上练习解剖,还在自己身上尝试针灸。

在她的刻苦钻研下,很快也能帮村民们治疗一些小病小患。

但显然张海迪在文学方面更有天赋。

张海涛无臂少年(当代保尔张海迪)(7)

由她创作的《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作品一经问世,立即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中2002年出版的长达30万字的《绝顶》一书,因为内容积极昂扬,彰显了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战胜自我的奋斗精神。

最终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的重点图书,斩获国内一众大奖。

张海涛无臂少年(当代保尔张海迪)(8)

除此之外,张海迪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多种外语,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顺便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而张海迪也用她的坚持和努力,亲手推开了命运的门窗。

1983年2月28日,共青团中央在中央团校万年青宾馆的小会议室中召开了一场特殊会议。

首都新闻界听取张海迪事迹报告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家媒体记者专程在此静候。

这天的张海迪很美,虽然因为久不见阳光,她的肤色白的并不自然,但她气质温润柔和,说话温声细语,同时又非常健谈。

从过去的患病,到经历挫折是如何克服的,她侃侃而谈,与记者们的互动过程气氛非常热烈。

张海涛无臂少年(当代保尔张海迪)(9)

经过这场特殊的记者会,坚毅聪慧、才思敏捷的张海迪给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天,《中国青年报》就在头条位置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

来赞扬她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奋斗精神。

文章一经刊发,迅速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学张海迪热潮。

几天后的3月5日,她受邀参加了学习雷锋20周年大会,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并坐在了主席台上。

此时的张海迪万众瞩目,掌声和鲜花包围了她。

不仅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邓小平同志还专门为她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接班人”。

一时间,人人都知道了中国山东的张海迪,她被誉为“八十年代的新雷锋”“当代保尔”

张海涛无臂少年(当代保尔张海迪)(10)

但张海迪这朵鲜花是从蒺藜当中长出来的,身上的每一个荣誉,其实都是血泪勋章。

她每天在轮椅上一坐就是十多个小时,写字写的会得关节炎。

最难受的是,她虽然身体没有直觉,但因为长期不活动,也会得褥疮。

当时这种长期的生理病痛折磨,没有消磨张海迪的意志,反而让她更加明白生命之可贵。

那么,从默默无闻到全国有名的新时代青年领军人物,如此巨大的变化,张海迪又是如何处理的?

张海涛无臂少年(当代保尔张海迪)(11)

张海迪承认,突如其来的名誉让她确实“措手不及”,也长了不少见识,开拓了眼界。

但她并没有迷失在聚光灯下,而是很快就安静下来,又把心思放在了自己的卧室当中。

因为她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女性,她身上的所谓光环不过是自己心情感受的外向投射,她必须在生活中依然保持本色。

想通其中关键的张海迪再次沉下心来握住了笔杆子。

一篇篇讴歌生命,歌颂生活的佳作得以创作,获得了文学界的一致好评,也为张海迪又收获了很多荣誉。

而在这众多奖项荣誉中,张海迪最看重的是“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因为她唯一在乎的是“自己的生命是否具有价值”“自己对社会和他人是否具有价值”

张海迪凭借着个人努力,向社会和大众亲身说法,证明了每一个生命都是无价的,并且自有其存在价值,只要懂得欣赏自己,鼓舞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变得无与伦比。

这个认知也大大激励了张海迪,让她更加坚信不疑地走自己的路,去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

张海涛无臂少年(当代保尔张海迪)(12)

而张海迪也正是凭借着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收获属于自己的爱情。

她的丈夫王佐良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1982年俩人因为朋友的介绍而相识,后来被彼此深深吸引。

张海迪形容丈夫“他就是我少女梦想中的那个人”,而王佐良对张海迪也是非她不娶。

张海迪生活中喜欢画油画,王佐良就自己化身木匠为她定制画框,他们出入随行,对彼此不离不弃。

1991年1月,张海迪被查出患上了基底细胞癌。

手术前,张海迪甚至给王佐良交代遗言,让他以后好好生活,另娶一个身体健康的妻子。

王佐良却大哭,攥着她的手摇头。

再后来,张海迪问王佐良,“我们没有孩子,等我们老了,该怎么办?”

王佐良拉着她的手说,“到那时,我们一起去敬老院。”

可以说张海迪和王佐良的夫妻之情,感人至深。

张海涛无臂少年(当代保尔张海迪)(13)

对于王佐良来说张海迪最吸引他的一点则是她坚强的意志和永不服输的斗志。

然而这一点不仅深深地吸引了王佐良,也让全社会因她的事迹而振作起来的人倍受鼓舞。

例如有位耿大爷,年过半百突然得了半身不遂,老人家无法接受。

张海迪知道此事之后,亲自去到耿大爷家里和他谈心。

同时,她还积极寻找治病良方,为耿大爷的康复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在她的鼓励下,耿大爷终于振作起来了,不但积极配合治疗,还把张海迪当成了自己的忘年交。

可以说张海迪始终遵循着“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的想法。

除此之外张海迪还积极融入社会,并顺利当选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海涛无臂少年(当代保尔张海迪)(14)

2008年11月13日,她又当选为新一届中国残联主席,官至正部级。

虽然荣誉加身,但是张海迪并未停下自己的“脚步”。

多年来,张海迪一直热心社会工作,通过演讲和歌唱形式鼓励青少年要积极向上,并尽可能地为残疾人争取更多的利益。

比如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为灾区儿童捐款,呼吁社会关注残疾人事业等等,给残疾人朋友们争取了很多社会福利。

2022年3月,67岁的张海迪还寄语《2022中国诗词大会》,并为听障选手王逸玘加油。

可以说在轮椅上渡过60多年的张海迪一直在“为人民做事”,她用双手和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海迪是一位刚毅不屈的伟大女性,她一生获得过很多荣誉,坐在轮椅上发展了很多爱好。

但她却说自己最大的快乐是“死亡”,因为她也有脆弱的一面,尤其是她病体缠身连排泄都由不得自己的时候,她多次都想一死了之。

然而想到那么多把她当成榜样的人们,张海迪只能咬着牙挺过来。

她说既然病魔带不走她,那么她就要尽情的压榨自己,才能为社会做更多贡献。

虽然张海迪的一生都被困在轮椅上,但她“走”的却比一般人都要远。

正如球王贝利所言: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而张海迪也以身作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缺乏思想的灵魂可能永远无法尝到自由,但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当机立断的行动力,才是个人脱离躯壳桎梏,飞越山海,成就命运,书写传奇最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张海涛无臂少年(当代保尔张海迪)(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