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为什么是中华文化(和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和”的真正含义

“和”是自然社会不同事物的矛盾统一。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和”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要义有以下几方面:

儒释道为什么是中华文化(和文化的精髓是什么)(1)

“和”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发生的规律,存在的常态,功能的佳境。如前引史伯“和实生物”、即为“和”的最高审美义蕴提出了哲学依据。其中“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物错杂以成“文”等论点,对“和”发展为审美范畴影响尤大。

“和’精神境界的最佳状态和理想规范。如《国语·周语下》云:“单穆公曰:··…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身心调畅清和,是其审美创造能力正常发挥乃至超常发挥的内在基础。

“和”能调节社会矛盾、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调节平衡身心健康的作用。如《荀子·乐论)所称君臣上下一同听乐而“莫不和敬”,强调“乐者审一以定和”。

什么是真正的“和文化”

“和”文化也是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时至今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饱含传统“和文化”意蕴的用语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命题,是正确认识、科学运用我国传统的“和文化”。

儒释道为什么是中华文化(和文化的精髓是什么)(2)

儒释道为什么是中华文化(和文化的精髓是什么)(3)

2、释家对和文化的理解

佛家倡导无私无欲,超脱自在,主张通过行善事引导人们追求“真如”佛性。佛家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与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在克制欲望、追求涅槃境界的过程中体现今生的价值。

儒释道为什么是中华文化(和文化的精髓是什么)(4)

佛教则要求人们反观内心,在心中“念”才起之时,就立即遏制住,不让它生起,从而保持内心的清净,达到内心的和谐,缘起缘灭,万籁复寂,真如自在,究竟涅槃。

道家对和文化的理解

道家追求自然、完美,主张通过“体道”回归自然境界,无私无欲,把与自然同体、与自然为一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的精髓,《道德经》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更从宇宙本体论、生化论层面,阐释了“和”是阴阳二气矛盾统一,是生成万物的内在依据或存在状态。而《庄子·天道》篇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和、人和,即是顺应自然,而不要人为地干扰,甚至破坏自然,这是万物之美所以产生的哲学根据。

儒释道为什么是中华文化(和文化的精髓是什么)(5)

儒释道三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精神动力,帮助人们追求人生理想境界,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就一个社会而言,当其蒸蒸日上之时,往往视儒家学说为典范;当其陷入困境之时,往往也会从道家或佛教那里寻求解救问题的智慧。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过程中,儒家的仁、礼、忠恕、中庸等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温和谦恭、彬彬有礼、刚毅进取、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造就了许多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仁人志士。

道家的自然无为、雌柔不争、功成名遂而身退等思想,赋予了中华民族潇洒飘逸、高风亮节、绝尘而超俗的风骨,造就了许多清新典雅、仙风道骨的“采菊之士”、“竹林饮者”。

佛教“慈悲平等”、“自觉觉他”、“去恶从善”等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善良、宽容、奉献、无畏的性格内涵。儒道佛三家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面,殊途而同归。

儒、道、佛三家对和文化的独立理解,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成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

文/董成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