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极致的孤独的诗(史上最孤独的一诗)

在所有最脍炙人口唐诗中,有一首20字的小诗,堪称写出了孤独的最高境界,就是这首《江雪》。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最极致的孤独的诗(史上最孤独的一诗)(1)

全诗看似写景,其实更是柳宗元内心的深切独白,短短20字冠绝古今。很多人读出了它的孤独,但却少有人读懂它的大气磅礴。这首诗乍一看,确实好像写出了孤独的最高境界。千山空寂,鸟儿都飞走了;万径无人,连万物的踪迹都隐藏起来。这时候出现一叶孤舟,一个戴着斗笠的老翁,孤独地在江雪上垂钓。

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理解。对主人公而言,能够穿越千山,跨越万径,去走这无人走的路,内心需要多大的勇气?一个孤独绝望的灵魂,断然不会去寻那千山鸟飞绝之处,也不会去那万径人踪灭的所在。虽然他此时孤身一人,坐在一条孤零零的小舟上,但这江天雪景,宇宙洪荒,都属于他一人。他有整个世界与他为伴,又怎会孤独呢?

最极致的孤独的诗(史上最孤独的一诗)(2)

最重要的是主人公之意并不在钓,就如姜太公钓鱼,他在思考的也许是人生,也许是济世。从这个意思上来说,谁又有资格去可怜这个老翁?他的精神世界,无比绚烂。外在的环境越苍白,越孤独,他们内心世界的充盈和满足就越多姿,越动人。这种精神上的自我追求和陶醉,是令人羡慕而敬仰的。后世张岱《湖心亭赏雪》,大约也是如此心境。如此看来,《江雪》中的孤独是“假”的。

最极致的孤独的诗(史上最孤独的一诗)(3)

与柳宗元相比,唐代另一位诗人之作或许才是真孤独,这就是来自张继的《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写下《枫桥夜泊》的张继,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天涯漂泊,客居他乡。和当时众多难以施展平生抱负的文人一样,他满脸愁容,他的孤独是那么真切。

最极致的孤独的诗(史上最孤独的一诗)(4)

全诗以一个“愁眠”为诗眼,愁得睡不着的诗人眼前是满天霜下的落月、啼乌、江枫、渔火,耳边是远处寒山寺清冷的钟声,如此静谧,如此绵柔,却又落寞不已。柳宗元的万籁寂静中只有一片白茫茫,而张继这首诗的色彩则来得更加绚丽。从这个意思上看,张继的孤独比起柳宗元好像逊色不少。

但真正的孤独从来不是那么简单,它是来自内心世界的苍白和无力,所谓“人群中的孤独寂寞”最难挨。真正的孤独是内心世界的苍白和无力,所谓“人群中的孤独寂寞”最难挨。从这个意思上来说,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在写孤独方面其实是输了,不过也正因为他输了,我们才得以发现一个更加磅礴凌云的柳宗元。

最极致的孤独的诗(史上最孤独的一诗)(5)

事实上历史上的柳宗元确实是一个内心磅礴大气之人。柳氏是当时的三大世家,母亲范阳卢氏更是天下闻名的书香门第,而他4岁开始就跟着母亲读书习字。21岁进士及第,进入官场,宦海沉浮书生意气不改,被贬永州他写下了著名的《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这是他在为民疾呼。

与柳宗元相比,张继的出身就平常了许多,但却也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诗人。进士及第的他在乱世中弃笔从戎,从军中的芝麻小官做到了检校郎中,他一生廉直耿介,无半点官僚习气,最后病逝于盐铁判官任上。

最极致的孤独的诗(史上最孤独的一诗)(6)

两位大诗人,两首不一样的孤独之作,一为“假孤独”,一为真落寞,一实一虚,却让我们看到了两位唐代诗人的士人气质,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孤独并不可怕,内心要有温度!有了这点内心的温度,我们便能在觉得孤独无助时,充满前行的力量,这是唐诗带给我们的美,也是它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