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诗之宋太祖赵匡胤(历代帝王诗之宋太祖赵匡胤)

历代帝王诗之宋太祖赵匡胤(历代帝王诗之宋太祖赵匡胤)(1)

逐退残星赶却月宋太祖的跋扈胸怀

咏初日

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逐退残星赶却月。

――宋太祖 赵匡胤

前面已经说了不少残唐五代时的君主,要是仅以文坛地位衡量,南唐后主李煜绝对有资格充当“霸主”,其余诸如孟昶等人也不是泛泛之辈。然而,乱世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时代,黑脸大汉赵匡胤“一根杆棒等身齐,打得四百座军州都姓赵”,最终平定四方,建立了大宋三百年基业。

正所谓:“纷纷五代乱世间,一旦云开复见天。”不管赵匡胤窃取柴世宗基业的手法厚不厚道,总算出了这样一位英雄人物,终结了五代十国征战不已的混乱局面,人民总算能安居乐业了。

老赵出身行伍,惯于刺枪使棒,冲阵杀敌,对于诗词文赋并不擅长。他见到南唐后主李煜时,嘲笑他充其量只能当个翰林学士罢了。对李煜的咏扇诗“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也是嗤之以鼻。有道是“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其实前面我们已经看过,汉武帝和唐太宗的文学才能是不容小觑的,和他们相比,宋太祖的文学底子要差得多。

当然,赵匡胤也是爱读书的人,史载他出战四方时,别人都抢金宝,他却注意收藏各种书籍。这应该不假,要是他像傻李逵一样只知道杀人喝酒,他也当不成皇帝,但“爱读书”,和从小就由饱学塾师教导过的,层次大有差别。就像江湖夜雨平时“爱打羽毛球”,但碰上一个练过几天专业的中学生,就被打得满地找球。

这一首诗,与其说用词“质朴”,还不如说是“粗鄙”,像“光辣达”这样的说法,并非出自三坟五典,只是老赵自己的土语方言罢了。顺便说一下,此诗有另外一个版本,是这样的:“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明显是动了“刀斧”,被改得“文雅”了许多,有了引经据典的韵味。我见有的注解时还标释“赫赫”的来历――《诗经·大雅》:“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又见《庄子》:“至阳赫赫”。其实,这首诗据《庚溪诗话》记载,写于赵匡胤“微时”(没发达时)。老赵一个草莽军汉,哪里懂得什么劳什子“子曰诗云”,更说不出“天衢”这样书面化的词来,所以言辞粗劣的版本才是老赵的原作,后来这个肯定是经过文人润饰过的。

某出版社1992年版的《历代帝王诗词鉴赏辞典》中,评道:“这首七绝,不事雕琢……全诗仅第三句‘一轮顷刻上天衢’合律,其余三名都不拘平仄粘对,绝不是一般‘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的苦吟之作可以比拟的。”其实,不是“不拘平仄粘对”,而是老赵当时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平仄粘对”。

所以,这种赏析诗词的方法是有问题的,而且,更有一个“硬伤”是:这首诗本来就是以“仄”声韵结尾的古体诗,怎么还用近体诗的平仄格律来套验?如此解诗,不能不说是胶柱鼓瑟,盲徒咏日了。

其实宋太祖这首诗,从言辞技巧上看,殊无可取之处。只不过就胜一个气势上。我们经常把好的诗文赞为“字字珠玑”,而老赵这首诗,却是字字犹如戈壁上的粗砂砾石,但越是这样,越能显示出这位宋太祖粗犷的“野性美”,衬托出他飞扬跋扈的霸主胸怀。

这就是一种英雄的气质,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歪带着军帽,整天自称“老子”,满嘴“他娘的”之类的粗话,却依然令人觉得可亲可敬。所以,我们读这首诗,完全是被赵匡胤那驱星逐月的气势而感染,因为他让四方豪杰折腰听命的威风而崇敬,就不必字摘句评,拘于格式章法了。

PS:我的新作《我和你,有着最深的情谊》:

历代帝王诗之宋太祖赵匡胤(历代帝王诗之宋太祖赵匡胤)(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