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未来几年要建什么景区(河南这个县级工程)

河南未来几年要建什么景区(河南这个县级工程)(1)

【行走河南之“安阳林州红旗渠”】

河南这个县级工程,为何被颂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文·图‖梁耀国

这是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桑耳庄一个真实的故事:公公挑着水桶大清早出发,来回走了几十公里,天黑时分才将一担水挑回来。孝顺懂事的新媳妇出门相迎,把挑子接过去,谁知不小心把两桶水全洒了,结果全家人只能借水吃。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因为自责,一时想不开竟然上吊自尽。

据史料载,从明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的514年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其中大旱绝收达30多次。最严重时,竟发生“人相食”之悲剧。

为了解决林县百姓的吃水用水问题,历代官员都曾作过努力,如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的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的谢公渠等,虽能解决一方之需,却没有从根上解决缺水问题。(欲欣赏梁耀国老师写的其它佳作,欢迎点击以下链接:1.一家两代人与许昌地运公司的故事;2.许昌白兔寺村,村藏白兔寺,寺里奉白兔,白兔真稀奇!)

以上信息和史料,一是从安阳市委党校程瑞巧副教授那里听到的,二是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的过程中看到的。

1959年,林州再一次遭受严重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全部断流干涸。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同志以大无畏的气概,向全县人民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科学研究了“引漳入林”的可能性。次年2月,该项工程正式开工,将其命名为“红旗渠”,寓意“高举红旗前进”。

怀着对林县人民的敬佩之情,怀着对红旗渠的敬畏之心,我们鱼贯登上了前往“青年洞”景区的大巴。大巴上,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年轻帅气的申振老师,简明扼要地向我们讲述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时代背景。连续两天填鸭式的“耳闻”,已经让我们这些来自中原腹地的学员,产生了强烈地想一睹“世界第八大奇迹”天河的渴望。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

突然,那英的歌词应景地迸现于脑海里。此刻的车窗外,巍峨嶙峋的太行山,蓊郁茂密的次生林,以及原始古朴的石板屋,可谓一步一景,景景不同。

大巴徐徐停在了景区门口。

一下车我就发现,前往景区深处的步道设计得非常别致,外形看,它像一条随风舞动的红绸带,极其醒目;走其上,既可俯瞰峡谷中的古漳河,也可眺望对岸山脚下抵头接尾、进出豫晋两省的大货车。

攀上一个陡坡,红旗渠主干渠宛若一条不见首尾的巨蟒,赫然出现在眼前的山腰间。渠水静默流淌,滋养着勤劳的林县人民,滋润着干涸的林县土地。

行走在近一米宽的渠堤上,听申振老师说,当年修建红旗渠,首先需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二是缺少资金,县财政仅有300万储备金;三是缺粮食;四是缺技术,全县水利技术人员只有28人;五是找水源,要到山西平顺县引漳河水。

河南未来几年要建什么景区(河南这个县级工程)(2)

其次,修水渠需要大量水泥、炸药、石灰、工具,怎么解决?答案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水泥自己造,炸药自己配,石灰自己烧,工具自己做。几万修渠大军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上,毅然决然开上几十公里长的工地。

红旗渠大部分渠段修在人迹罕至的半山腰,为了节约时间,人们吃住在工地。一日三餐,自己做着吃。住,更不讲究,大家铺天盖地,要么睡在山崖下,要么睡在石庵里,要么干脆露天打地铺。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七万修渠大军中,先后有81位干群牺牲于此,最大的63岁,最小的17岁,总设计师吴祖太是其中的代表。

吴祖太,原阳县人,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他参与了红旗渠的工程设计工作。为了尽快绘制出红旗渠施工蓝图,确保工程顺利动工,他和同事们一道,不畏艰险,翻山越岭,实地勘测,精心设计,在较短的时间里,拿出《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期间,吴祖太接连遭遇母亲病逝、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忍着悲痛,从未停下手中的工作,始终坚持在工地第一线。1960年3月28日,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深入洞内查看险情时,不幸被坍塌掉下来的巨石砸中,夺去了他年仅27岁的生命。

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正是通过成千上万和吴祖太一样舍小家、顾大家建设者的不懈奋斗,在崇山峻岭间,红旗渠在一寸寸地延长,再延长……

行走在蜿蜒的渠堤上,你是否注意到崖壁上留下的老炮眼?你不妨想像一下,你的腰间拴一根绳子,悬在万丈岩壁上,如何挥锤?如何扶钎?要知道,太行山是坚硬的石英岩,一锤砸下去一个白点,即便是在平地上,一根钢钎不一定打出一个炮眼,更别说是在使不上劲的山腰上。所以说,每一个留下来的老炮眼,就是一座战天斗地的丰碑。

行走在蜿蜒的渠堤上,你是否注意到那群表演挥锤扶钎的“铁姑娘”?其实,修渠的时候,这样的铁姑娘突击队比比皆是,她们和身强力壮的男同志一样,再苦再累再危险的活,统统拿得起放得下,确确实实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

行走在蜿蜒的渠堤上,你是否注意到旁边的牌子上,由老书记杨贵于一九九零年夏回林县时留下的墨宝《赠言十水》:

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红旗渠引来漳河水。

水库蓄住了山谷水,红旗渠灌满库池水。

浇地渠库池齐放水,一渠水可顶两渠水。

平整土地合理浇水,大家都来节约用水。

关键保好渠管好水,林县就不再愁缺水。

《赠言十水》既是老书记心声的流露,也是对红旗渠未来的希冀。

河南未来几年要建什么景区(河南这个县级工程)(3)

转过一个漫弯,翘盼已久的青年洞洞口立刻呈现于眼前。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洞长616米,洞高5米,洞宽6米,开挖石方19000多立方米,共投工13万多个,因该洞由300余名青年参与修建,故得名“青年洞”。

当时,建设者每人每天仅供应六两粮食,为填饱肚子,突击队员们不是上山挖野菜,就是下河捞水草,借以充饥,很多人因此得了浮肿病,仍然以愚公移山精神,坚持战斗在工地,终日挖山不止。青年洞历时一年零五个月,终于于1961年7月贯通。

红旗渠的建成,不仅改变了林县干旱缺水的面貌,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红旗渠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红旗渠青年洞景区被评为5A级景区。

如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大别山精神一样,已成为我们河南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风雨如磐中孕育,在激情燃烧中成长,在勇敢担当中壮大,我们将在这些精神的鼓舞下,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原篇章。

河南未来几年要建什么景区(河南这个县级工程)(4)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