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垂柳荡晴池下一句(塞北蓓蕾才击鼓)

先聊聊缘起。近几天,一直被推送一个佳句塞北蓓蕾才击鼓,江南花瓣已行船"。很多人很喜欢,@过客黄沙表示“惊艳”,赞叹“诗才高绝”。我查了一下,似乎很难找到作者了。有一位头条名为"枉凝眉s"的头条简介上,声称是她的诗。但是她的简介中写的“己行船”,个人觉得颇费解。

风吹垂柳荡晴池下一句(塞北蓓蕾才击鼓)(1)

她最早的头条帖子发布时间是7月前,即2021年4月13日。

我在网上能查到这两句比较早的记录是:2020年3月26日。

风吹垂柳荡晴池下一句(塞北蓓蕾才击鼓)(2)

风吹垂柳荡晴池下一句(塞北蓓蕾才击鼓)(3)

另外一个是一位头条名为“琳琅天下”的,在2020年5月9日发了下面的一帖子。

风吹垂柳荡晴池下一句(塞北蓓蕾才击鼓)(4)

也有人说两年前就看到过。所以,原创作者究竟是何人,已经比较难考证了。不过这个不是这篇帖子的重点。

塞北蓓蕾才击鼓,江南花瓣已行船”,只有两句,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让人有点遗憾。这种情况属于古代“断句”的范畴。

如果读过《全唐诗》或者说某一本完整诗集的话,你会发现断句在古代并不少见。我记得在义山诗的最后,就有录一些“断句”。我只记得一句“遥想故园陌,桃李正酣酣”,因为“酣酣”二字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

当然历史上最有名的断句,当数北宋苏鳞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句其实是一首求职诗,写给范文正公的。诗意非常浓郁,表面写的是自然现象,但意思表达得明确清晰,又含蓄隽永富含哲理诗味十足,而且对仗工整,故而得以传诵千年,当得起“千古名句”。

来看看这个断句“塞北蓓蕾才击鼓,江南花瓣已行船”。既然是诗,那么所谓的“己行船”是没有太大的讨论意义的。

大家都认为这两句是佳句,那么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个人的理解,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也是最大的亮点,就是极富创意比拟手法的运用。把蓓蕾在风中初绽,比拟成“击鼓”;把花瓣飘洒在水中,比拟成“行船”。既有诗情,也有诗味,创意十足,这一点确实难得。

第二,这两句的对仗非常工整。“塞”对“江”,“北”对“南”,“塞北”对“江南”。“蓓蕾”对“花瓣”,“才”对“已”,“击鼓”对“行船”。连词性都是对的非常的工整。

第三,是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我这里说的对比,不仅仅是从修辞的角度,更多是创作的角度来讲的。作诗的一大技巧是在有限的字词中,把时间和空间概念,通过一些特征的意像来进行表达,进而跟人进行某种联结。我记得在前面的帖子中有提到过李清照的一句“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写的也是时空的变化,进而写人的变化。同样,“塞北”和“江南”都是写空间,“蓓蕾”和“花瓣”写的是景,而“击鼓”和“行船”写的是人的动作。乍看之下,并没有时间在内,然而这两句对比起来,你会发现,写的其实空间造成的时令差异。作者是巧妙地通过同一种景物,即花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在同一时间出现,来表达南北气候和自然时令的差异。

第四,这两句隐含着可进一步扩展解读的内涵。这句除了时空的对比和差异之外,也可以扩展解读为劝勉早做某事。类似于毛主席的作品“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意思是:别看塞北才是蓓蕾初绽,但江南早已是繁花似锦了,所以这句本身是蕴含着一些积极向上正能量在内的。

以上,纯属个人理解,说“塞北蓓蕾才击鼓,江南花瓣已行船”二句确实当得起佳句,并不过份。

既然是赏析,也不能只说好的。也说两点不足,算是吹毛求疵,或者说是过份要求吧。

第一,这句的雕琢味道颇重不够自然

此两句是佳句,没有问题,但是想成为千古名句,就得经得起时光的考验。雕琢过度的诗句,大多数是很难传唱太广或者太久的。这种例子非常多。

根据网上比较早的版本,原句似乎是“北国蓓蕾才击鼓”。但现在的这个版本,刻意改为“塞北”,只是为了对“江南”而已。跟平仄和诗意无关,只是单纯地为了词性相对而已。我个人的感觉,用“北国”更为自然,并且意诗意上也更合理。而“塞北”就明显给人一种刻意的感觉。

这两句中的比拟手法在创意上,我个人是认可的,但是在切题切景上,其实是有些勉强的。蓓蕾击鼓,花瓣行船,这种表达,虽然勉强可以理解,但其实都是有点突兀费解的,因为这种表达不够自然,是人为刻意放在一起的。可能有人会挑战说,蓓蕾在风中摇曳,花瓣随水波流淌,不正像击鼓和行船么?我没有说不可以,只是觉得这种理解,就是需要读者自己去脑补很多的东西了。因为是断句,前后没有铺垫或者照应,要读者去脑补太多,本身是不太现实的。

这样说,似乎有些抽象。举个例子,对比一下,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一些。这两句借空间的差异,写时令的对比,白居易有一首七绝佳作《大林寺桃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是这样的: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风吹垂柳荡晴池下一句(塞北蓓蕾才击鼓)(5)

前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乍读起来,似乎非常的平凡普通。因为他写的太自然太流畅了,以致于你感觉不到任何的“不同”。但是,在这种淡淡的诗句中,结合作者的贬谪际遇,加上在让人忘尘的大林寺中,你发现“人间”、“芳菲"、“山寺”、“桃花”,都有强烈的隐喻在内。三四句不仅是一种情趣、理趣,更是一种向往寄托,还带着一种高洁孤赏在内。这大概是这首诗能够传唱千年却魅力依旧的原因所在吧。

第二,前句的平仄有缺陷

可能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关于格律的问题,见仁见智吧。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标准来创作,只要一致,并且有标准可循就好。

我个人对于新韵不熟,作诗按平水韵来。如果按照平水韵平看,这两句“塞北蓓蕾才击鼓,江南花瓣已行船”的平仄为:“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上句中出现了“四连仄”,因为“”字是上声贿字韵,出律是很明显的。大概这句在新韵中应该也算是出律的。

综上,看起来这句的原创者未必是一位诗词老手,个人猜测更可能是一位富有诗情创意新手所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