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原本是拴着绳子抛出去打鸟的狩猎工具(埙原本是拴着绳子抛出去打鸟的狩猎工具)

“酒酣把笛吹村曲,声曳兰风入山腹。”这句描写笛的诗句来自宋朝诗人赵汝鐩的《渔父四时曲·秋》。传统乐器中,笛的悠扬远播无人可以比拟,唐代赵嘏也写“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笛声随风飘散,可见山气氤氲、泉流清冽,秋湖江天,无处不到。

来自河南省贾湖遗址的骨笛。这件骨笛以鹰的翅骨为原料,距今约有8000年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音阶的发音器。它的材质来自时人无法企及的天空,被先人赋予了特殊含义——人立天地间自觉渺小,希望感通天地,引召万灵,笛声响起时,天人互答,人便是天地万物主宰。

埙原本是拴着绳子抛出去打鸟的狩猎工具(埙原本是拴着绳子抛出去打鸟的狩猎工具)(1)

祭祀神灵时,笛的作用至关重要,展厅中另一件竹红漆描金朵莲纹龙形笛,是清代皇家御用祭天之物。它周身竹质,两端龙首尾为木质,并饰以花草纹,旁孔可坠五彩流苏,极尽奢华。在清代宫廷中,笛子的使用范围很广,朝会中和韶乐、丹陛大乐、祭祀乐、采桑乐、凯旋乐等都会有笛子,宫廷中还会备两把不同调式的笛子,在阳月和阴月循环使用。人们期望借助笛与神交流,听懂神的智慧。

简单乐器出现后,人类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这种带有节奏感的律动,制作的乐器更复杂。在与自然界战斗的初期,认识和掌握火是一次变革性胜利,从而使陶器出现,陶质乐器埙也出现了。《乐书》中认为:“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唐人郑希稷在《埙赋》中称赞其声音纯洁自然,有如天籁且音韵高雅而非深不可测。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夏商时期的20多件埙,敦煌北魏、北周、隋、唐壁画上都有埙的图像。

埙是古老的吹奏乐器,《世本》中说:“埙,暴辛公所造。”暴辛公是周平王时期的卿公,据说善于吹陶埙。不过研究者认为,埙原本应该是拴着绳子抛出去打鸟的狩猎工具,有些球体中空,投出去时会在风中鸣叫,人们偶然发现它的吹奏功能。《诗经》里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描述,意思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根据考古发现,埙的发展经历了单音孔、两音孔、三音孔直到五音孔、六音孔的历史流变,时间跨度长达3000多年,现代工艺的埙已经有八孔和九孔了。展览中呈现了1950年—1951年时,河南辉县琉璃阁150号墓出土的三件陶埙,它们大小不同,皆为平底卵形,除了顶部1吹孔外,腹部还有5个音孔,前3后2。唐代出土的陶埙,样式多样,不再是单一的椭圆水滴形,展览中有一组人脸和鬼首的三彩埙,圆圆小小,面部刻画却非常生动,有些面目狰狞,有些沮丧哀婉,表达不同的情绪,很像一件可把玩的物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