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原因结果和影响(的前因后果及对历史的影响)

一、 导语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的统一政权前秦(苻坚),向南方的东晋(司马睿)发起的一场侵略吞并的战争。东晋以少胜多,战争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前秦的灭亡,使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了一个重新分裂混战的动乱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不断的战争,最终由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拓跋鲜鲜卑的拓跋圭举兵复国,建立北魏,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淝水之战原因结果和影响(的前因后果及对历史的影响)(1)

二、 淝水之战的历史背景

说到“淝水之战”,我们不能不说西晋历史上的“八王之乱”,正是“八王之乱”的发生才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公元266年,司马炎先后灭掉了魏、蜀、吴三国,在洛阳称帝,建立了“晋”,史称晋武帝。晋武帝去世以后,晋惠帝司马衷于公元290年正式即位。但司马衷有点痴呆不能任事,由太傅杨骏辅政。皇后贾南风为了掌握朝政大权,元康元年(公元291年) 联合楚王司马玮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但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贾南风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南风的独断专行、挑拨离间,让司马氏家族为了争权夺利同室操戈。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相互残杀,战乱历时十六年之久,史称 “八王之乱”。

在互相残杀的过程中,八王为了消灭对方,不断地向鲜卑、乌恒等少数民族借兵。如幽州刺史王浚就引乌桓、鲜卑军大破成都王司马颖。司马颖第一次领教了鲜卑军队的生猛,非常羡慕。手下的匈奴侄子刘渊乘机劝说司马颖让自己回匈奴借兵。让司马颖没有想到的是,刘渊回到匈奴领地以后马上自称单于,并开始进攻西晋。

淝水之战原因结果和影响(的前因后果及对历史的影响)(2)

十六年的战乱中,司马氏诸王相继被杀。同年,晋惠帝死,晋怀王继位,八王之乱到此终结。虽然司马越成为了八王之乱笑到最后的人,但此时此刻的他依然是一个失败者。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已经遭到严重了破坏,中原大地也被连年的战乱折腾得民不聊生,西晋王朝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仍然存在。民族间的矛盾迅速恶化。匈奴人刘渊则在羯人石勒、王弥的帮助下,日益壮大,司马越在战局日益恶化中绝望而死。之后,居住在中原大地的“五胡”少数民族及外部的匈奴等在华夏大地上开始了血腥的相互征伐。“五胡”泛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随着中原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不断征伐,大量汉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公元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次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而中原北方的少数民族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开始了,各族陆续在北方建国,史称“五胡十六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大王旗”是那时候动荡局势的真实写照。公元350-394年,少数民族政权前秦苻坚统一了北方各民族。苻坚信心满满,野心勃勃,不断和已经南渡的东晋政权发生战争。终于在公元383年,苻坚倾全国之力发起了吞并东晋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原因结果和影响(的前因后果及对历史的影响)(3)

“八王之乱”的历史教训是极其惨痛的,残酷的宗亲杀戮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它直接导致了西晋政权的灭亡。追溯根源,这一切实际上就是晋武帝司马炎自己造成的。因为司马炎自己就是通过“禅代”曹魏集团而取得皇位的,自然清楚阶级势力过于强大的危机,他担心自己“禅代”的故事重演,再加上他认为曹魏政权不长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基于这些原因和考虑,晋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封同宗子弟为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到西晋建国之时,晋武帝已经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为国,之后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还可以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咸宁二年(公元277年),晋武帝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还可以装备不同数目的军队,各王只是无地方行政权。这些政策都给以后的“八王之乱”打下了“乱战”的基础。非常遗憾的是,晋武帝并没有接受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教训,“八王之乱”和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如出一辙。

淝水之战原因结果和影响(的前因后果及对历史的影响)(4)

三:双方的战争策略

在“淝水之战”之前,实际上前秦和东晋已经在许多区域交手打仗,双方互有胜负。公元373年,前秦的最高统治者苻坚认为灭东晋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发兵进攻东晋,拉开了淝水之战的序幕。公元383年8月,苻坚的弟弟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和东晋在淝水(今安徽寿县)展开大决战。

东晋面对前秦的大军压境,下达诏令,任命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任命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人,统帅八万兵众抵抗前秦。并让龙骧将军胡彬带领五千水军援助寿阳,共分三路兵马北上迎击前秦。

淝水之战原因结果和影响(的前因后果及对历史的影响)(5)

战前双方列阵,与秦军对峙淝水。《资治通签。晋纪》记载:谢玄遣使谓阳平公曰“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欲,使晋兵得渡,以绝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就是说谢玄让前秦军后退一点,让晋军渡过河再决战,这明明就是谢玄的计谋,前秦的诸将都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自以为是地认为晋军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可苻坚忘了他自己的百万之众动一发而牵全身的道理。 当秦军军阵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守襄阳的东晋降将朱序又在秦军阵后乘机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顿时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奋勇冲杀,大败秦军。

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

淝水之战原因结果和影响(的前因后果及对历史的影响)(6)

看起来“淝水之战”的胜利过程非常简单,但其内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实际上,前秦苻坚的兵马虽然强大,数量众多,但苻坚统一北方各民族时间还不长,前秦统治阶层内部仍然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其一、国内还没有完善雄厚的物资基础来支撑一场大决战;其二、各民族间为了自己的利益离心离德,东拼西凑的联军各有各的打算,并不能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如淝水之战前期,秦慕容垂攻下了南阳,抓获太守郑裔,与苻丕在襄阳会合。东晋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后,弹尽粮绝于太元四年(公元379年),二月城破被俘。一个小小的襄阳城,苻坚的大军居然围攻了一年以后才拿下,这其中暗藏的危机被前秦表面上的胜利所掩盖,苻坚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其三、大决战阵前,苻坚骄傲自大。有了这些原因,前秦的溃败就成为了必然。

反观东晋政权,大敌当前,君臣空前团结,抱着必死的决心,军队战斗力强,将士用命,主将有能。主战派谢安等人临危不乱,态度意志坚决,指挥若定。其次,东晋有淝水天险,占尽地利,而且准备非常充分,战术应用得当:利用前秦内部不稳,分化离间前秦内部关系,涣乱其军心;以智激敌,诱其自乱,知己知彼,然后乘隙掩杀;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

淝水之战原因结果和影响(的前因后果及对历史的影响)(7)

四、 战争对历史的影响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重新分裂解体,各民族间重新进入战乱,不断有新的贵族政权崛起,苻坚两年以后被杀,前秦随之灭亡。

东晋政权趁胜追击,收复了不少的失地。虽然东晋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灭掉北方的少数民族,恢复华夏的统治权,但也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为江南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开发创造了条件。

从历史宏观的发展角度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也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中国历史自此进入长期对峙的南北朝。

淝水之战原因结果和影响(的前因后果及对历史的影响)(8)

五、总结

淝水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它的结果直接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淝水之战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影响极为深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