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的历史发展史(从英雄到大秦赋)

 十年一剑,终于等到了大秦一统天下。

  2009,史诗级长篇历史巨作《大秦帝国三部曲》开始上映,分别是第一部裂变,第二部纵横和第三部崛起,为我们大家再现了两千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和精彩故事,浓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被冠以“良心”之作的美誉。

  从逻辑上讲,下一部就应该是《大秦帝国之天下》了。

  由于版权的原因,《大秦帝国之天下》没等来,等来的是颇具文学色彩的《大秦赋》。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的历史发展史(从英雄到大秦赋)(1)

  名称变了,内核没变,仍对大秦一统天下的赞美。

  只是没想到,这种赞美到了变态的程度,以至于连基本的历史史实都不顾了,让楚人说出“我不要当楚民,愿成秦人”的混账话来。

  所以,《大秦赋》得分从8.9分下降到6.2分,眼看就要不合格了。

  有人把《大秦赋》的失败归结为人物设置、情节注水、场面粗糙之类,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但笔者认为,这都不是根本。根本原因在于影片的立意、主旨,也就是常说的主题思想。

  立意失败了,魂就没了。而一个失去灵魂的影视作品,光靠外在的东西,是无法掩饰其内在思想的贫瘠和苍白。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朝代。

  自秦到近代以降,历代史家对秦的评价,出奇地一致,所谓“强秦”、“暴秦”、“虎狼之秦”。秦皇和汉武一样,成为中华文化中好大喜功、残暴不仁君主的代名词。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的历史发展史(从英雄到大秦赋)(2)

这种情形,到了后来所谓的新史学家嘴里,一下子来了个的180度大转弯。好大喜功,成了雄才大略;残暴不仁,成了富国强兵。凡此等等。

所以,才有了“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说法。

有一句诗写得好:“百代都行秦政法。”

那么,这个“秦政法”都是什么呢?

个人觉得,诗中所说的“秦政法”,表面上是说秦采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但更深层面,是在精神层面,指的是秦采用的治国之术,指导思想就在《商君书》。

在秦朝的历史上,商鞅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留给后人的遗产就是《商君书》,具体体现《商君书》思想的就是“商鞅变法”。

众所周知,商鞅变法是秦国国运的转折点。经此之后,大秦帝国经历了裂变、纵横、崛起三个时期,最终实现了统一。

“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很多,但其目的只有一条,就是将秦国的百姓,全部武装成了国家的奴隶,男人负责打仗,女人负责农业生产。稍有怠慢或不满,杀之。

“商鞅变法”对秦国人的精神塑造是非常成功的,自此以后,秦军就以狼虎之姿出现在战场上,横扫六国,囊括天下。这是一个国家的气质,更是秦国能扫平六国、一统宇内的精神支撑。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的历史发展史(从英雄到大秦赋)(3)

  商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

  一言以蔽之,愚民也。

  商鞅的愚民政策为秦王国的统一霸业不断地输出格式化士兵——毫无个性的格式化的士兵,一台台杀戮机器。

  在春秋战国诸子中,商鞅的愚民主张是最明确、最有系统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极度愚民的另一面,必然是对权力的极端崇拜和对掌权者的极端美化,这一点在《大秦赋》中有充分的展现。

对秦始皇的美化,并不是从《大秦赋》开始的,可以追踪到新旧世纪之交,代表作品就是张艺谋的《英雄》。在《英雄》中,张艺谋通过“天下”两个字,为秦始皇的扩张、征伐披上了一层堂皇的外衣:只有统一天下,才能停止杀伐,天下安定,百姓幸福,这是所有道理中的最大道理,是所有英雄中的最大英雄。秦始皇就是这个英雄中的英雄。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的历史发展史(从英雄到大秦赋)(4)

《英雄》中秦王的人物形象迎合了中国人对至高权力者的想象,我们在他身上能看到后来康熙的影子,那是中国传统叙事中典型的雄主形象。这种叙事风格在《大秦帝国》系列中不断强化,终于在《大秦赋》中达到高峰,秦始皇和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国,成了典型的正面角色,而六国子民的牺牲都成了历史车轮碾过的灰尘。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的历史发展史(从英雄到大秦赋)(5)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何在大时代背景下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寻找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艺术家们在忙于宏大历史叙事之余应该拿出点时间来思考的一个课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