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贞丰八景说略(兴仁贞丰八景说略)

内容摘要:

兴仁贞丰八景说略(兴仁贞丰八景说略)(1)

红林耸翠——真武山公园里的真武楼 陈达 摄

兴仁贞丰八景说略(兴仁贞丰八景说略)(2)

珉谷耸翠——珉球石 樊川 摄

兴仁贞丰八景说略(兴仁贞丰八景说略)(3)

花江冬暖——北盘江峡谷 樊川 摄

兴仁贞丰八景说略(兴仁贞丰八景说略)(4)

双贵联辉——双乳峰景区 樊川 摄

兴仁八景

兴仁旧属盘州,元属普安路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筑兴仁所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设普安县治于今兴仁城区,属安顺府辖。乾隆十九年(1754年),设巡检于今兴仁城,称新城。嘉庆三年(1798年),设新城县丞,属兴义府。民国三年(1914年)定名兴仁县。“兴仁八景”以民国《兴仁县志》所载“兴仁八景”为标志,从而形成“兴仁八景”,即红林耸翠、山寺晚钟、佛手擘泉、荷池听雨、春泛桃源、太极回波、曲流映月、柳堤遗荫等。这些景观现多有留存。今对兴仁八景略作考证,以期为兴仁文化旅游提供文献参考。

一、红林耸翠

“红林耸翠”(又称“红叶耸翠”)景在兴仁县城西南真武山。真武山,又名翠屏山,山上原有参天古树上百棵,清道光以来,山顶建有文昌阁、灵官庙、把酒亭、红树山庄、翠屏轩等建筑。民国年间这些建筑多被毁弃。民国《兴仁县志》卷五载:“红林耸翠,跨南城之真武山也,山多古木,入夏悉著红花,恍似秋枫。避暑山中,心怡神爽。”民国邑人张俊颖有《红林耸翠》(见民国《兴仁县志》卷二十一,下同)诗赞曰:

奇峰耸翠阁回环,五月红林绕半山。

迁客初来惊问讯,秋风九夏竞丹颜。

如今红树山庄尚存,198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真武山山顶重建真武山公园,园内有积圆寺、半山轩、戏水池、盆景园、叠泉等一批建筑及园林设施。

二、山寺晚钟

“山寺晚钟”景在兴仁县城北锦屏山。“山寺晚钟”即锦屏山顶火神庙的傍晚钟声。民国《兴仁县志》卷五载:“山寺晚钟,锦屏山顶火神庙也。傍晚钟声,警人清醒。”清嘉庆年间,锦屏山山顶建有仓颉阁、炎帝宫,山畔建有石塔,邑人一时传为名胜。咸同年间,仓颉阁、炎帝宫相继焚毁,光绪事平,邑人复集资修炎帝宫、火神庙。民国邑人张俊颖有《山寺晚钟》诗赞曰:

余兴无端遣近郊,新诗带得路旁敲。

炊烟缕缕浮城堞,倦鸟飞飞返故巢。

几杵疏钟惊客梦,半钩新月挂梅梢。

浅斟浊酒吟君句,引玉何嫌甑自抛。

三、佛手擘泉

“佛手擘泉”景在兴仁县城徐家巷寿福寺。寿福寺又名两湖会馆、三楚宫、寿佛寺。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咸同时期毁于兵火,光绪年间重修。寿福寺后有四眼吊井一口,形似佛掌,石下罅泉,仿若佛掌劈开,水流而出,故名“佛手擘泉”。民国《兴仁县志》卷五载:“佛手擘泉,肖家湾侧寿佛寺后,石壁楞楞,形似佛掌,石下罅泉,若掌下劈开。”民国邑人张俊颖有《佛手擘泉》诗赞曰:

佛手棱棱半壁悬,云根起处莓苔鲜。

料因怜取苍生渴,掌下擘开水一泉。

寿福寺现存鱼池、太公石、醴泉洞。198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荷池听雨

“荷池听雨”景在兴仁县城南门外虎场坝。民国《兴仁县志》卷五载:“荷池听雨,虎场坝外荷花池也。”虎场坝南有堰塘数十亩,塘堤遍植杨柳,塘中种荷花,夏秋时花艳香飘,是兴仁市民消夏的好去处。荷花池树木葱郁,花草茂盛,水波粼粼,秀丽迷人。民国邑人张俊颖有《荷池听雨》诗赞曰:

浮植亭亭远益清,莲裙剪水逐浮萍。

荷花债尽留荷叶,待到秋宵辨雨声。

如今,虎场坝周边已成为兴仁市虎场坝农贸市场。不过,从虎场坝附近的市荷路、荷花路以及城南荷花幼儿园等地名,依稀还能想象出当年“荷池听雨”的佳境。

五、春泛桃源

“春泛桃源”景在兴仁县城西十四里紫云洞(鸦洞)。紫云洞在凤凰山左二里,俗呼鸦洞,为一天然溶洞。民国《兴仁县志》卷五载:“春泛桃源,西门外十里许鸦洞,大溪环绕,群山并峙,洞内宏敞。岩浆滴凝之石,异形奇状,不可方名。”

鸦洞,洞长千余米,洞口有真武庙,有“春泛桃源”之称。民国《兴仁县采访录》卷五描绘甚详:“紫云洞内深黑,入须持火行,有仙人田、仙人炉诸景。又蟒洞一,距洞口二里许,必伛偻始可入内,深五六丈即止,四周之岩有似磨光者,似曾为大蟒所居。又洞口内各处均多细石,大如碗、如鸡子,小如杯、如豆,相传每于三四月间变为冰雹,随雷电而出,居民惑之,于洞口塑真武祖师像,藉镇慑,以其能降孽龙也。今民人陈星耀独力捐资,于洞口外建屋数椽,祀观音等像,颇极幽静,游览其间,超凡脱俗。”民国邑人张俊颖有《春泛桃源》诗赞曰:

蹙蹙远山拥翠微,岩阴古洞映斜晖。

峰回天半凌霄立,路转山腰带月归。

满眼烟光都入画,荡胸云气欲沾衣。

红尘隔断三千里,解组归来芰制衣。

如今,“春泛桃源”依旧是一天然溶洞,亟待开发。

六、太极回波

“太极回波”景在兴仁县城北六里许大桥河。明嘉靖中于河上建寿星桥,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扩建,称大桥,村以桥名。大桥河段曲折盘旋,宛如太极图。平缓处碧波如镜、波光粼粼。陡急处奔腾迭荡、浪花飞溅。夹岸绿树掩映,如诗如画,把钓行乐,真乃不知消归之地。民国《兴仁县志》卷五载:“太极回波,城北六里许,大桥河流,曲成太极。绿杨掩映,把钓行乐,五斗尘斛,不知消归何地矣。”民国邑人张俊颖有《太极回波》诗赞曰:

水阁烟村喜晚晴,使君皂盖出春城。

回波太极垂杨掩,桥映玉环浅水清。

韵事题名纱笼罩,山川生色草滋荣。

桃花开遍桑麻野,醉听农歌击壤声。

七、曲流映月

“曲流映月”景在兴仁县城南八里杨泗屯。杨泗屯即杨泗屯堡,清光绪年间邑人杨得贵、陈德恩修筑。杨泗屯堡外四面环水,池边遍植桃柳,堡内文昌阁直插天际,登临其上,“曲流映月”景色迷人。民国《兴仁县志》卷五载:“城南八里杨泗屯堡,堡外环池,桃柳相间,堡内文昌阁矗入天际,登临其上,景物宜人,与岳阳黄鹤何殊焉。”民国邑人张俊颖有《曲流映月》诗赞曰:

断云楼外卷轻阴,池清皓月照禅心。

却惭身外牵缨冕,松风想象梁父吟。

杨泗屯堡的文昌阁建于清嘉庆年间,原有前殿、两厢及后殿,后毁于咸同之乱。现存前殿、建阁石碑一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柳堤遗荫

“柳堤遗荫”景在兴仁县城内剑平池。剑平池始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当时驻防当地的师长吴剑平倡建,故名“剑平池”,俗称新塘子,后称中山公园,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人民公园。民国《兴仁县志》卷五载:“民国二十三年冬,吴剑平师长倡开河流,引老鹰窝水入城,于东城附郭掘剑池,周及河之两岸,筑长堤,遍种柳,建亭于池上。城中仕女,游憩于此。邑人怀吴公之德,而遗荫之意,盖岘山坠泪之思耳。”剑平池四周环柳,建有石碑坊、钟鼓楼,池中有人工岛、湖心亭等建筑。剑平池林木蓊郁,小桥流水,环境十分优美,一直是兴仁县城人民工作之余的游览胜地。民国邑人张俊颖有《柳堤遗荫》诗赞曰:

淡淡笼烟映碧矶,丝丝牵恨起眠迟。

微舒青眼留春驻,半蹙翠眉恋落晖。

既覆浓阴须爱护,多沾雨露更芳菲。

长条岁岁青青色,系住东皇莫放归。

1983年,剑平池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贞丰八景

“贞丰八景”以清末贞丰贡生钟振声撰《贞丰八景诗》《新添贞城八景》为标志,其实是十六处景观,这些景观现多有留存。

钟振声(1875-1951),字子光(或紫光),晚年号慎独主人。祖籍四川,清末贞丰贡生,是贵州省辛亥革命的组织领导者之一。钟振声早期曾创办珉州两等学堂,后赴日留学,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与发起成立贵州自治学社,并在省官立法政学堂任教,后弃官返乡从事教育工作。

1994年版《贞丰县志》和《慎独诗斋文选》著录有钟振声《贞丰八景诗》八首、《新添贞城八景》八首。《贞丰八景诗》主要描绘贞丰城外八处风景,即“白层春晓”“佛洞夏寒”“翠微秋高”“花江冬暖”“东山玩月”“南岩栖霞”“西郊走马”“北郭听莺”等。

一、白层春晓

芳草芊芊地,春游客思长。

潮平溪水阔,隔岸是他乡。

“白层春晓”景在贞丰县白层镇。白层即白层古渡,在今白层镇境内的北盘江畔。白层古渡口,江面开阔,水势平缓,两岸芳草萋萋,明清以来为黔西南通往广西、广东的渡泊口岸。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二十八“永丰州”载:“白层乡民自置小船,通行下江并粤西。”白层古渡跨越雄伟的白岩关,素有“黔桂锁钥”之称。白层古渡属水陆交通要津,历来马帮络绎,商贾云集,盛极一时。钟振声又有《晓发白层河》诗:

岁阑偶到山人家,怪石苍苍野径斜。

林木阴沉飞鸟绝,河头冰雪压桃花。

二、佛洞夏寒

古洞桃源似,飞云响碧潭。

游人休憩久,顿觉怯衣单。

“佛洞夏寒”景在贞丰县城附近。佛洞即观音洞,在贞丰县城西十里的观音洞寨前。据《盘江风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考证,乾隆初,州人曾在洞旁建房一楹,屋左为小楼,半跨溪上,远处溪烟,悠然可赏,洞中依山凿一神龛,上供观音像,观音洞因而得名。观音洞属于天然溶洞,洞内钟乳奇观,爽气盈怀,历来为贞丰人民揽胜游憩之去处。钟振声又有《游观音洞寻仙人古迹》诗:

绝壁飞云吼,停轺憩洞天。

山崖可镌石,何处不燕然。

清光绪贞丰知州江右台有《观音洞急流湍》诗:

流急急如驶,前途何所止。

鉴者能勇退,方是大君子。

三、翠微秋高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秋高红树老,迢递望斜晖。

“翠微秋高”景当为作者黄昏之时,登高极目远眺贞丰城青山翠微,秋高气爽之场景。所处之地,待考。

四、花江冬暖

云气来滇岭,江声走北盘。

荒烟锁深谷,不畏晚风寒。

“花江冬暖”景在贞丰县花江大峡谷。花江即贞丰境内北盘江的中段。北盘江夜郎时期叫“牂牁江”,流经贞丰段,因其奔流咆哮,水花四溅,故称花江。贞丰北盘江大峡谷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有“雄奇、宏大、险峻、神秘”四大特点,岩溶形态多样,堪称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岩溶景观博物馆。花江与贞丰城一样,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钟振声又有《花江怀古》诗:

诸葛营垒出岩疆,苗族从征势颇强。

破获有功邀上赏,济火曾封罗甸王。

贞丰北盘江大峡谷中还保存有远古壁画、古城遗址以及铁索桥、摩崖石刻、古驿道等历史人文景观。目前北盘江大峡谷景区已开发成一处集观光、探险、漂流、科考、休闲、攀岩、生态旅游的景区。

五、东山玩月

疏钟鸣古刹,明月挂东山。

我亦徘徊久,携筇不忍还。

“东山玩月”景在东山寺。东山在贞丰城东,山有古刹,即东山寺,今已无考。民国曾敬孚《贞丰竹枝词》有诗描绘东山寺曰:

东山寺在连云乡,古洞幽深人播扬。

尾洒卫城明建设,迄今古庙有城隍。

钟振声亦有《游东山寺》诗:

东山峻且高,云雾连朝夕。

小洞似龙蟠,古柏参差立。

六、南岩栖霞

岩上蕴丹砂,赤城红映霞。

南方丙丁火,色色照人家。

“南岩栖霞”景在贞丰县沙坪镇石柱村,即贞丰红岩岩画。贞丰旧产丹砂(朱砂),《后汉书·郡国志·牂牁郡》中就有“毋敛、谈指出丹”的记载。谈指即今贞丰。乾隆《贵州通志》载:“永丰(今贞丰)出朱砂。”咸丰《兴义府志·物产志》:“朱砂,产贞丰州。”贞丰红岩因蕴含丹砂而呈现红色崖壁,故有“赤城红映霞”的壮美景观,尤其在夏季,红色霞光,映满崖壁,可谓“色色照人家”。钟振声又有《红岩后洞》诗:

洞口乱石横,群峰独宛转。

曲径萦岩峦,苍翠如可揽。

此中深且幽,行人到者罕。

犬吠白云间,鸡鸣青嶂晚。

数里不见人,平沙铺地满。

寒气且侵人,把火呼朋返。

洞口日西斜,仲族老不管。

山人坐焚香,周易手中览。

怪尔城市人,嵇康性太懒。

贞丰红岩岩画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1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西郊走马

天马行安际,恍如狮子来。

西郊一回首,揽辔上蓬莱。

“西郊走马”景在贞丰城西郊天马山。天马山腰有美女洞。《盘江风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美女洞,位于县城西郊之天马山腰,从塔山望去,整个山形,酷似一个仰面而卧的睡美人。”民国曾敬孚有《贞丰竹枝词》诗赞曰:

珉球矗立耸云霄,还有蛇昂势矫天。

天马山雄西郭峙,清泉涌出水滔滔。

八、北郭听莺

每到春三月,莺声满谷中。

谪仙沽酒至,马上奏商宫。

“北郭听莺”也称“珉谷听莺”,景在贞丰城北。“谪仙”原指神仙被贬入凡间后的一种状态,引申为才情高超、清越脱俗的人物,此处当为作者自喻。“北郭听莺”当借“太白听莺”。李白曾流放夜郎,今桐梓县境内有太白听莺处遗迹。清李宗昉《黔记》载:“遵义西门外,山颇秀润,渡河至山麓为桃源洞,其上有谪仙楼,相传李太白流夜郎曾至此。又以太白有《白田闻莺》诗,而山下有村名白田,因以为太白听莺处。”钟振声又有《珉谷听莺处》诗:

吁嗟造物意何属?使君一出长安多抑郁。

平沙万里绝人烟,羁人欲投何处宿?

夜郎远在西南夷,十七乡县皆荒服。

永丰犹是唐明州,古称大寨号珉谷。

往来也有谪仙人,狂歌醉酒听莺曲。

兹行况在蛮烟中,登临四顾额频蹙。

问君何事窜荒郊?笑而不答心突兀。

桃花何苦若斯红,杨柳哪堪为谁绿。

时命偃蹇岂怨天,以愚自甘陷纲目。

不期半道赐恩还,待罪无须黄金赎。

人间天上叹长庚,乃眷西顾明月窟。

《新添贞城八景》包括“飞凤真穴”“回龙锁水”“珉谷耸翠”“石峡清泉”“三台鼎新”“双贵联辉”“罗汉挂珠”“美女梳妆”等。

一、飞凤真穴

仰见数峰丹,三山凤穴盘。

文翁能化蜀,桃李属同安。

“飞凤真穴”描绘贞丰旧城整体风貌。贞丰州州治素有“飞凤真穴”说,民间传闻为风水宝地。民国曾敬孚有《贞丰竹枝词》诗赞曰:

贞城形势拥雄关,前抚平原后枕山。

防守岩教兵力厚,北盘天堑鸟飞难。

二、回龙锁水

四面青山障,回龙去复还。

穿林探胜迹,天上听潺溪。

“回龙锁水”景,具体位置待考。“回龙锁水”语出清汪国霖景名联诗《三闾八景》:“降龙伏虎啸天来,乡鼓岩连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亡胆,读书洞出离骚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荡谷俟。锁水回龙含泽畔,三关八景胜蓬莱。”因此,宽阔平缓的水面被称作“回龙锁水”。

三、珉谷耸翠

山川秀独钟,草木青未了。

珥笔书青天,试把不平扫。

“珉谷耸翠”景在贞丰城北珉谷。珉谷即今之贞丰县城所在地。清雍正七年(1729年)永丰州治所移此。珉谷古称珉谷大寨,因城北有珉球石之故,也称珉球。贞丰县城北郊有三尊奇石:一为珉球石,一为昂蛇石,一为蛤蟆石。珉球石高十余米,其色青黝,叩之有声。长期以来,“珉球石”成为贞丰县城的象征,颇负盛誉。清贞丰生员黄玉润有《珉球石》诗赞曰:

十丈灵根起,千秋瑞气钟。

凌云伸远势,拔地显奇纵。

矗立曾何倚,登攀信莫从。

独掌天一角,俯瞰小群峰。

钟振声又有《题珉球石》诗:

珉球一柱枕寒玉,二月流莺啸空谷。

谁个诗人是谪仙,铁笙吹落梅花曲。

四、石峡清泉

一曲弹流水,借知千古音。

兹泉犹远响,堪与抱琴鸣。

“石峡清泉”在贞丰城南石匣泉。石峡清泉,即石匣泉。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二十八载:贞丰城“龙井在城南二里,清冷澄澈,相对半里许,有泉自石匣流出,名石匣泉,州城资以汲饮。”钟振声有《石峡井》诗:

散步南门外,人家爱洗衣。

抚兹峡泉井,犹是浣花矶。

几处牛羊下,三春莺燕飞。

恰逢修禊日,士女浴乎沂。

石匣泉为石峡泉讹传。咸丰《兴义府志》卷三十八:“石峡泉,今土人呼为石匣泉,泉在城南一里许。田畴平衍,中起一阜,下开石峡一。泉水流出,甘冽清洁,冠邑中诸水,品泉者赏之。后有人虑水被污,以石瓮匣覆其上,于是讹石峡为石匣矣。”

清贞丰诗人曾大伦《贞丰竹枝词》亦有诗为证:

明州石误珉球石,石峡泉讹石匣泉。

最是好山山色好,双峰缥缈似双仙。

清张国华《贞丰竹枝词》有诗云:

洞名美女对珉球,石匣深深水自流。

闻道旱年民祷雨,屠牛人上后山头。

五、三台鼎新

山灵钟间气,鼎峙列三台。

红日东升处,朝晖亦壮哉。

“三台鼎新”景在贞丰城后凤山。三台即三山,指凤山。咸丰《兴义府志·地理志》载:贞丰州“凤山,在州治后,与双贵峰相对,群峰四面环绕,而矗立其中,形如凤鸣,为一州主山。城垣绕其脊,州治处其中,居民罗列于下,老村森蔚。登其巅,可以远眺,胜境也。”清张国华《贞丰竹枝词》有诗赞曰:

三山鼎立似三台,夹看双流一面开。

谁向孔明城里过?黑苗歌和仲苗来。

今贞丰县城有三山公园和风景河休闲走廊。

六、双贵联辉

道貌双峰峙,科名始姓王。

同时游泮水,花萼竞腾芳。

“双贵联辉”景即今双乳峰景区。双贵即双贵峰,又称母亲山、双仙峰、仙女峰、双乳峰等,位于者相镇境内。“科名始姓王”,指贞丰文武登科的邑人王绩辉、王绩康兄弟。王绩辉,道光十六年(1836年)试举丙午科武举人,后官至铜仁把总。王绩康,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乙已科试举第八名举人,后参与修编《兴义府志》,任四川庆符县知县。钟振声又有《双峰耸翠》诗:

缥缈双峰望不穷,寻源何处接花宫。

云连野树仙归晚,几度疏钟月到空。

万籁无声丹壑里,三乘悟入白云中。

买山可得无心法,日日携筇叩上封。

又有《题双仙峰》诗:

瀛洲谈海客,偶迁双仙来。

蝉许金钱钓,天将石室开。

兹峰原缥缈,无井可追陪。

早有金丹道,携筇亦快哉。

七、罗汉挂珠

打破繁华梦,一尘本亦无。

万家生佛在,一串牟尼珠。

“罗汉挂珠”景描绘贞丰城旧城墙风貌。贞丰旧城依山而建,犹如一尊半卧的罗汉。1994年版《贞丰县志》载:“乾隆七年(1683年),永丰州始建石城,周长六百三十八丈六尺,东、南、西皆有城门,无北门。东门曰长春,南门曰宣化,西门曰金华。”清代修筑的城墙顺着高低起伏的山势,恰似挂在罗汉身上的一串素珠,故称“罗汉挂珠”。据刘灿文、黄友群描述:“山城后面为三座大山(大后坡、二后坡和三后坡),远远看去,好像一尊半卧着的罗汉。从大后坡顶逶迤而下的城墙,恰似一串素珠,挂在罗汉的肩头和胸前。”(《贞丰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

八、美女梳妆

结构空山里,风流格调高。

欲邀诗侣盼,清赏试挥毫。

“美女梳妆”景在美女洞,美女洞位于县城西郊之天马山腰。1994年版《贞丰县志》载:“从塔山望去,整个山形,酷似一个仰面而卧的睡美人。最高峰唐家山为美人头部。眼、鼻、双唇,轮廊毕现,仰望长空。稍下,突出丰腴双峰,似少女双乳,再下一洞,俗呼‘美女洞’”。

(责任编辑 旷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