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堂历史文化(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

孔学堂历史文化(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1)

孔学堂历史文化(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2)

11月21日上午,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主办、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的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第859场)暨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十一讲)在贵州大学人文楼成功开讲。

孔学堂历史文化(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3)

本次讲座由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梅其君教授主讲,主题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方英敏教授主持讲座。

梅其君教授从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进行了讲解:1.缘起:为什么讨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2.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3.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4.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孔学堂历史文化(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4)

首先,梅其君教授指出,之所以探讨中国传统精神,是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而对工匠精神特别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理解上存在偏差,以至于有人否认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存在。这种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有必要予以澄清。事实上,人们主要是通过产品的质量来推测工艺制作过程,进而判定工匠精神的存在的。既然工匠精神是通过产品质量回溯推定的,我们完全有理由断定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存在,否则,我们就很难理解中国古代为何会有众多精湛的手工产品扬名于世。

孔学堂历史文化(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5)

其次,在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问题上,梅教授认为,界定工匠精神实际上就是追问,为什么是“工匠”精神,而不是别的什么精神。这就需要从工匠劳作方式的特点去理解工匠精神。 “专一”“创造”“ 精益求精”是工匠劳作方式的特征,也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虽然这些特征也体现在其它劳作方式上,但无疑在工匠身上表现得最为典型。从工匠劳作方式的特点出发,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专一坚守”“敬业诚信”“传承创造”“精益求精”四个方面。

再次,在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问题上,梅教授认为,先秦手工业的发展,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形成的经济前提;“工商食官”制度使得早期工匠生活较为安定,能专心专一从事手工业生产,并将技艺传给子孙,为工匠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物勒工名”虽然是外在的强制手段,但客观上有利于“敬业诚信”的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 “圣人创物”与“工执艺事以谏”表明中国古代也存在有利于传统工匠精神形成的文化氛围。

孔学堂历史文化(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6)

最后,梅教授简要地分析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当代式微的原因,指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在当代需要转换和大力弘扬。

在提问环节,听众就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反对“奇技淫巧”与工匠精神的形成及其当代的变化等提出了问题,梅教授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文字:陈雪琦

图片:石小敏

孔学堂历史文化(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7)

孔学堂历史文化(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