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老有所为的人物(不得志的中年准知识分子)

杨立新35岁那年扮演了与他基本同龄的贾志国,黑框大眼镜造型,立住了一个中年准知识分子的喜剧人物形象。比起贾家其他成员,志国最不受观众待见,他在家里头也是个没有人气的边缘父亲,也属于差一点被时代抛下的尴尬一代人。

记者/驳静

老骥伏枥老有所为的人物(不得志的中年准知识分子)(1)

杨立新(连爽 摄)

杨立新的节奏

1992年,北京人艺的演员杨立新35岁,一家三口住在光明桥一个两居室,单位分的房子,那是二环边儿上刚起的大高楼之一,13层,楼上楼下住的都是同事,电梯按单数停靠。有天晚上,他开始读《我爱我家》剧本,在床上看得嘎嘎笑,一会儿一个“哈哈哈哈哈”。身旁夫人明儿还上班呢,杨立新捂住嘴想憋住笑,但哪里忍得住,只好躲到卫生间继续看。光是读剧本,人物一个个都鲜活地立在眼前。“甚至能读出谁是山东人、谁是上海人”,杨立新跟我说,就有这么精准。

都说贾志国这个角色很多细节是照着梁左写的,杨立新擅长在生活中观察人的行止,在贾志国这个人物的观摩对象里,可有梁左一份?杨立新说:“贾志国没梁左那么木讷。”梁左中学毕业在北京郊区平谷插队,回城后考上了北大中文系,毕业进了教育部工作。这些经历跟贾志国倒真有相似之处。贾志国1951年出生,1968年读着高三,下放到东北向阳屯,成了千万“老三届”大军中的一员,起初不大适应,但学会了苦中作乐。

所以问杨立新怎么拿捏贾志国这个人物,演员自己觉得这是外行人问外行话,照着剧本演就是了,“梁左他都写出来了,什么都不如他的源头准确。他身上都是触角,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味道、脉搏和节奏”。

这是杨立新谦虚。喜剧太考验演员的表演了,夸张一点说:“演员倘若糊里糊涂的,还能叫导演指导着把一个悲剧演了,把一个正剧演了,甚至能把一部戏的大主角演了。”杨立新说,可喜剧不行。在贾志国之前,杨立新没演过喜剧,贾志国之后,仍鲜少接喜剧角色。或者说,鲜少再遇到像《我爱我家》这种段位的喜剧。

杨立新觉得“喜剧是一条不归路”,可自《我爱我家》后,他照旧在舞台上和影视剧中塑造各种角色,并无喜剧标签。比如1999年,北京人艺重排《茶馆》,杨立新出演实业救国的秦二爷,一个正面经典人物。但有的演员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喜剧角色后,就会被牢牢钉在喜剧中,再演旁的严肃角色,观众会发笑。坦白讲,先于贾志国而认识杨立新,的确不会将他与一个经典喜剧角色联系在一起。副导演林丛也认为在《我爱我家》中,“杨立新其实是喜剧感弱的一个,但这反倒成了他的优势,因为表演起来不像别人那么灵活,这倒符合志国呆了吧唧的性格”。

英达找上杨立新,是因为看他在北京人艺话剧《哗变》里扮演一位精神科医生伯德大夫。《哗变》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夕的一艘战舰上,整部戏的气氛相当紧张严肃。而英达熟悉《哗变》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父亲英若诚将此剧本翻译成了中文。美国导演查尔斯·赫斯顿当时也在杨立新的表演上发现了异彩。这部戏是普利策最佳剧本获奖作品,在美国演的时候出彩的角色是另一位医生,可伯德大夫这个角色到了杨立新手里,统共不到10分钟的戏,观众在台下三次用笑声和掌声打断表演。

英达一举例,本来觉得没演过喜剧的杨立新决定看看剧本,“殊不知何止有意思”,他还在剧本里读到了很多文字以外的东西。杨立新就成了贾志国了。

有人说贾志国的角色属于“文丑”,按京剧“生旦净末丑”去分,杨立新的贾志国显然还是“生”,而且是“老生”。老生不一定得年纪大,要紧的是“正派”,与吊儿郎当的后进青年志新形成对比。杨立新跟我说,贾志国这人,大部分时候都表现得“踏实”,“到了某一个时刻才会爆发出来他要什么”,但也不能老在爆发,“那就成了贾志新了”。这是老大贾志国这个角色比照老二贾志新,时常被凸显的一面。

喜剧的微妙

《我爱我家》这几个人里头,得有一个戴眼镜的,“要不这一家子没点儿劲”。这话不知是剧组里头谁说的,也不知戴上眼镜怎么就“有劲儿”了。不过非推选一个人出来戴这个眼镜,随便一想,也非准知识分子贾志国莫属。

演贾志国之前,杨立新说自己已经有点名气了,也“戴过眼镜了”。让他出名的角色是电视剧《半边楼》里头的呼延东,一个生物化学系老师,经常熬夜,往往是,他老婆在房间一头的床上,他隔着一个桌子还看资料。那边媳妇儿一说话,他就放下手头的资料,取下眼镜,让眼睛歇一歇。“道理很质朴,人戴眼镜是为了看得清楚,我接下眼镜那一刹那,近视眼这个事儿就真了。”

刚演完一个戴眼镜的,又让戴?戴就戴吧。戴个什么样儿的呢?杨立新想半天:这是喜剧,那就戴个大一点儿的。他想起一朋友,“他特有意思,鼻子上有好多油,他那眼镜戴着戴着就出溜开来了。一般人戴眼镜显得比较有文化,可他老把自己戴糊涂了”。沉重的黑框大眼镜由此成为中年贾志国的标志。后来有一集,讲和平跌了一跤,醒来失忆了,以为自己仍青春年少。为帮助她找回记忆,贾志国重塑自己,回到70年代的造型,摘掉眼镜,一抹脸——在观众看来,就好像变了个人。

眼镜只是个道具,喜剧表演还得讲究分寸感。《我爱我家》录制时带现场观众。带观众表演,是杨立新擅长的,那时他已经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表演了十几年。《我爱我家》还是有不同,它集合了电视和话剧的双重表演难度。“电视没有观众概念,只有镜头概念。话剧呢,把大幕线里面的时代做好了,观众就会觉得很神奇。但《我爱我家》带观众录制一小时,需要和观众在一起呼吸。”这话的意思是,要让现场观众看到贾志国他们心里的动机,用动机受挫、角色的挣扎和失败去挑逗观众。

“台上每一次受挫、失败,观众才会笑。他的浪不是自己形成的,是你推出来的,节奏弄好了就会形成共振。再推,会形成更大的浪。舞台与观众不隔绝,不是电视剧冷漠的镜头,也不是舞台时空的间离。”这是《我爱我家》演员最不平凡之处,如今已经鲜有喜剧敢这么拍了。

去看片场花絮能发现一点端倪。英达把花絮分成三类,有错词的、有嘴拌蒜的、有笑场的。一集通常就只录一个小时,在观众入场前,大家都排练好、架着机器演过一遍了。待得观众入场,那就跟话剧表演没有区别了,好不好笑、逗不逗乐,观众笑声里见真章,所以这一个小时内,错了再接上是有的,但节奏相当紧密,录的时间如果太长,观众会疲劳,该响的包袱也会失去效果。

杨立新也琢磨,喜剧还真不是任何演员都能演得了的。客串明星里曾去过一个女演员,表演系研究生,排着排着就发现不对了,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尴尬。她排了两场就停了、走了。在整个剧组里,杨立新认为就数梁天演志新最妙。电视采访那一段,杨立新注意到,梁天不是表演志新,而是在模仿志新。他跟电视台记者描述自己的救人壮举,说着说着自己就乐了,好像用一部分自己在观察另一部分自己。喜剧的微妙之处就在这儿。“真演和平的尴尬、志新的卑鄙、志国的不得志,那就是沉重的悲剧了。”杨志新说。

命运选择题

1972年,贾志国认识了和平。和平也是北京来的知青,但她住在背阴屯,俩人平常碰不大着,也不知谁起的头,向阳屯河边成了个聚点,俩人边洗衣裳边诉衷肠。恋爱谈了一年,贾志国“经群众推荐、组织批准”,回北京上大学,又成了万千工农兵学员中的一员。同时也跟和平开始了异地恋。异地恋没谈崩。贾志国跟和平1981年结了婚,订婚礼物是块手表。

这是《我爱我家》文学师梁左为贾志国设计的“恋爱史”。梁左上学期间就开始文学创作,情景喜剧之外,尤以相声最为著名。王朔写他由于老写喜剧,多看文史类书籍,“使他的谈吐和打扮都有些老气横秋”。一次王朔看梁左穿着便宜的呢大衣、拄着拐棍出去吃饭,觉得他“可真像《人民日报》副总编”,自己同他一块儿出去很占便宜,因为“女孩见了都说,你们跟两代人似的”。这种知识分子的庄重老成也被嫁接到贾志国身上。

只不过贾志国的确有时要活泼得多。他的诗情画意会在同女性交往时显山露水,比方说写点情诗,比方说对女性总有点罗曼蒂克的态度,即便出轨,好似也跟庸俗无关,跟欲望无涉。

第31集和32集,题目叫作《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故事最能显露贾志国的这一面。虽然放到后面播出,却是最早拍摄的两集。粉丝早就发现征兆,这两集里文老爷子尚未完全“发明”他的文氏吐字法。“在那遥远的地方”改编自梁左自己的小说《侦破爱情》,现在去看,它为贾志国这个角色勾勒出人物基底。这个贾志国他心思浅,好事坏事都藏不住;他从杭州风尘仆仆回到家,整个人因为结交了一位红颜知己兴致就有点高昂,高昂中带点心虚,行李中藏着小秘密,这个小秘密又写在了脸上,刚迈进家门就叫和平给抓出了端倪。

相比其他角色而言,贾志国还真不怎么讨喜。

志新宁可不挣钱也要帮助东北农民解决盘条的事儿;小凡离家时写了那么温情脉脉的信,“我还没离开就想念你们了”;老傅戒烟的时候多么脆弱,叫观众戒心全无,老头儿脆弱的一面唤起了怜爱;甚至小保姆也有温情时刻,有一回差点被煽动着离开,背着行李,最终还是决心留下。唯独这个贾志国,几乎没有温情时刻,剧本没有给予他太多让观众亲近的空间。在家里挺边缘的,没有话语权,连做温情之事的资格都没有。

风花雪月的事发生在贾志国身上,大家同情和平,可同类事情是落到和平身上,观众心里想的是,“这个贾志国”。

有一集客串明星是李雪健,他演一个事业有成的父亲,但孩子他妈过早离开人世,留下他父子。二人看上了和平,因为“长得像他那过世的爱人”,便请和平上家里给孩子教大鼓。志新打从一开始就反对,“你知道他是教大鼓,还是教别的”。老傅都举双手同意,说“我们看和平也行得稳站得正”,只有这贾志国,跟贾圆圆你唱我和,酸话连篇,一脸不乐意。

1977年,贾志国从朝阳农学院毕业,分配进了一个“大单位”,在劳资部门做到科长,后来还提了副处级。一直就这么待着,直到临近120集结束,才说领导找他谈了话,要被提拔成副处长。“处级不带长,放屁都不响”,这贾志国喜不自胜。一个机关单位工作的男人,心思毫不沉稳,照他爸老傅差远了,难怪一直升不上去。临了还被领导利用了一把,给他当一副组长,脏活累活全揽下。这位副处级干部喜滋滋地干完,才发现,“分流”这股历史大潮流,最终还是涌到了他脚下。

商品经济大潮中,贾志国一头撞上了他的幸运女神,喜欢他很多年的小学女同学徐晓莉。女企业家徐晓莉将一个漂亮的“糖衣炮弹”摆在志国前面,给她当助理,与她一起做生意。这么有所作为的机会,他贾志国曾经企盼过,如今这机会挺实在的,就看贾志国能否抓得住了。

贾志国志大才疏,保守古板,原本只想走一条“带长”的路;时代不允许了,他该如何是好?

《聚散两依依》这集里,志国他们单位的分房通知下来了。还从没见过贾志国这么高兴,这么志得意满,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期待。小夫妻俩你一句我一句,把一直以来旁人不好讲明的东西和盘托出:一家这么好几口子人,吃爸爸的,住爸爸的,占人老头儿两间房,四十好几了孩子都上小学了,还得啃老。经济独立、人格独立,贾志国跟这些都不沾边儿。

分到两居室,生活从此换新颜,这是潜在的自由生活愿景带来的活力。但这次得意仍然非常短暂,倒不是说后来得知二室一厅要跟人合住,而是早早地老傅就对这这个决定表示严重不满——于是在能搬的时候,贾志国也没表露出搬家的果敢和勇气。

120集之后,贾志国活到现在,会是另一个老傅吗?90年代的经济大潮中无数人下海,这批人当中诞生了中国社会崭新的富人阶级,贾志国能是其中一员吗?一万个人心里,会有一万个对贾志国的形容词。(感谢王梓晗和李国庆对本文的帮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