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的最后结局(让火星救援男主果腹存活的土豆)

2015年岁末,好莱坞科幻电影《火星救援》风靡全球,剧中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因为一场猛烈风暴,导致与火星考察队的队友们失散,没能及时登上救生飞船,独自被困在火星这可是比贝爷的荒野求生还难N倍的生存挑战,幸好他是植物学家,便在栖息舱里开辟了一块土豆田,铺土、耕地、施肥、播种、浇水…,经过一个生长季的等待后,马克在距离地球五千多万公里的火星,收获了土豆依靠种土豆在火星上呆了一年多,并最终获救实际上马克应该庆幸,幸亏他在仓库找到的是土豆而非其他作物,这是为何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火星救援的最后结局?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火星救援的最后结局(让火星救援男主果腹存活的土豆)

火星救援的最后结局

2015年岁末,好莱坞科幻电影《火星救援》风靡全球,剧中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因为一场猛烈风暴,导致与火星考察队的队友们失散,没能及时登上救生飞船,独自被困在火星。这可是比贝爷的荒野求生还难N倍的生存挑战,幸好他是植物学家,便在栖息舱里开辟了一块土豆田,铺土、耕地、施肥、播种、浇水…,经过一个生长季的等待后,马克在距离地球五千多万公里的火星,收获了土豆。依靠种土豆在火星上呆了一年多,并最终获救。实际上马克应该庆幸,幸亏他在仓库找到的是土豆而非其他作物,这是为何呢?

《火星救援》中宇航员马克在栖息舱里开辟一块土豆田,种植土豆为食物果腹。

走出安第斯山区,进入欧洲

土豆又称马铃薯、洋芋、山药蛋…,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16世纪被西班牙殖民者引入欧洲。可此后足足两百多年,没几个欧洲农民愿意种土豆。因为这物种《圣经》中没记载,而且由“野蛮的”印第安人培育,块茎生长在黑暗的地下,还属于有毒植物辈出的茄科…怎么看都是“邪恶作物”!倒是土豆的淡紫色小花,一度在贵族们的花园里颇为受宠。

土豆又称马铃薯、洋芋、山药蛋,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

直到遇到“伯乐”—爱尔兰,土豆的命运才开始发生颠覆性转变。地处欧洲角落的爱尔兰,与英国隔海相望且处于英国统治,气候虽然凉爽湿润,但土壤贫瘠,庄稼总长得不好。加之当时全岛多数的肥沃土地被英国地主占据,而大部分爱尔兰百姓—古老民族“凯尔特人”的后裔,几乎无力糊口。民以食为天,穷困已久的爱尔兰农民没那么多顾忌,便开始大面积种土豆,结果大获丰收。

土豆的成功,味道倒在其次,与位居全球主粮前三名的小麦、水稻和玉米相比,土豆提供的热量和蛋白质较少,但主要是种植方便,既耐低温,抗风雪,又对光照和土壤要求不高,更特别的是生长期只需80~90天,单产却比谷物高出好几倍。而且土豆切成块就能播种,不用怎么加工就能吃,而且食用部分是块茎,能在地下持续生长。在寒冷昏暗的火星上、寸土寸金的栖息舱里,马克种土豆自救恰如其分。

土豆种植方便,既耐低温,抗风雪,又对光照和土壤要求不高,生长期短,产量还高,适合在土壤贫瘠之地种植。

改写爱尔兰与英国的历史进程

鲜土豆超过75%的重量是水,剩下的主要是淀粉,以及少量蛋白质和脂肪。电影中马克在火星上每天靠吃土豆配维生素片,就能勉强满足营养需求。或许也正因如此,高产的土豆在从17世纪起,迅速成为爱尔兰的头号作物,很多穷人甚至一年到头光吃土豆。在岛内贫瘠的耕地上,土豆的单产甚至能达到小麦、燕麦的6倍多,男人们只要有一小块地就能够结婚养家,多生孩子也不怕饿肚子。于是爱尔兰人口持续猛增,1660年只有50万人,1760年就达到了150万人,到1841年更是增加至820万人!

土豆养育了爱尔兰数百万人口,土豆也取代燕麦等谷物成为主要种植物。

但危机也随之而来。由于爱尔兰是英国人的“牧场岛”,大量优质土地被英国地主控制,并划为牧场,饲养英国国内紧需的肉牛,爱尔兰高达450万人依靠小片贫瘠土地种植高产土豆来谋生。这一切的平静被1845年悄然而来的土豆枯萎病所打破,第一年就毁掉了40%的土豆田,由于缺乏农药和真菌知识,土豆枯萎病造成的大饥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死亡上百万人,海外移民超过百万,爱尔兰人口锐减达200万之多,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直接改写了爱尔兰的历史进程。

土豆枯萎病在整个爱尔兰肆虐,造成上百万人口死亡和百万人口逃荒到美洲。

其实所谓枯萎病,并不是一种特定的“病”,而是泛指某些植物的叶、茎、花乃至整棵植株出现褐变、干枯的症状,导致植株直接死亡。如果细分,根据受感染的植物种类和不同症状,可以分成许多种枯萎病,如“烟草枯萎病”、“土豆枯萎病”等。导致枯萎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真菌,也有少数是病毒或细菌,通常只感染某一种特定植物。其中尤以尖镰孢菌属的真菌最为凶残,杀伤范围从小麦、棉花到萝卜、香蕉、黄瓜、烟草等,同时危害吃穿用三大领域,堪称农业界谈之色变的大恶棍。至今人类对这些隐藏在土壤中的无声杀手们,仍找不出根治办法。

爱尔兰大饥荒,促使爱尔兰民族意思觉醒,最终与英国决裂。

同时,英国作为宗主国,在爱尔兰大饥荒中的不作为,使爱尔兰人愤怒,大饥荒中被英国地主无情赶走,在移民过程中被人嘲弄成为爱尔兰人共同的民族记忆。大饥荒也促使爱尔兰民族觉醒,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符号,最终爱尔兰与英国决裂,这也滋生了如今悬而未决的北爱尔兰问题。

因为土豆枯萎病,导致爱尔兰许多村庄因为人口死亡、逃亡而至今荒废。

物种多样,抗疫强大

当我们抛开英爱之间的政治因素,单纯审视爱尔兰大饥荒中的“主角”—土豆,就会发现,几百年前的殖民者在将土豆引入欧洲时,单纯考虑产量,只引种了南美众多原生土豆中的一种黄皮黄肉、染色体是四倍体的土豆,也就是现在我们在市场上常见到的土豆类型。

土豆是一个大家族,在原产地安第斯山地区的秘鲁,土豆品种多达两千多种。

但实际上,土豆是个大家族,它们被人工驯化培育的历史超过五千年,现已有两千多个品种,外皮颜色有黄、褐、红、紫,而切开的“内瓤”也颜色不一,正是这种品种的多样性增强了物种的抗疾病能力,而过度依赖单一品种,使得黄皮黄肉土豆在遭遇病虫害时显得毫无抵抗力,“土豆枯萎病”因而能短时期内横扫整个爱尔兰。

土豆块茎长出芽苗

但无可置疑的是,被引入欧洲的土豆品种确实高产,并通过欧洲走向世界,不仅让《火星救援》男主马克果腹,在火星上幸存一年多最终获救,而且还成为全球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主粮。

免责声明:文中部分配图引自网络,如有版权请私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