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人生感慨(怀民亦未寝火了)

最近和朋友聊天,朋友告诉我,“怀民亦未寝”这句话突然火了,但是有些让人不明所以。这句话出自于宋朝大文豪苏轼的一篇仅有85字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人生感慨(怀民亦未寝火了)(1)

这篇小品文是课本中的必背篇目,大家上学的时候应该都学过。所以朋友和说的时候,我也是有一点懵的。因为按照常规来说,这篇文章其实是不具备上热搜的能力的。

一、《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翻译: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掉衣服,刚想就寝,忽然看到月光从窗外照入。于是兴奋地起身,准备出门赏月。

考虑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我马上跑到了承天寺,去敲张怀民的门。刚好,他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二人就一同到庭院中间去赏月。

月光洒到庭前的地面上,就好像是一洼积水一样,清澈而空明。当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着,其实那并不是真正的水藻、荇菜,而是柏竹的倒影。

哪一个夜晚没有明月呢?哪一个地方又没有竹柏呢?但是,很少会有今晚这样的机会。此时此地,我们俩人,都怀着同样的心情。

苏轼 人生感慨(怀民亦未寝火了)(2)

柏竹是一种罗汉松科乔木,可以长到20米的高度。在古代的诗词里面,柏竹象征着的其实诗人孤傲、坚贞的品格。

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在《评朱子论东坡文》中盛赞苏轼这篇小品文:“极有布置而无布置痕迹者,千古东坡一人而已。”

苏轼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借景抒情,写月色而又不提及“月色”,写“赏月”而又不写仰望夜空,反而去写低头俯看——“庭下如积水空明”。

同时,苏轼又用“藻荇交横”,比喻仕途的艰难;以“竹柏影”,比喻自身品行高洁。文章短小而意义深远;视角独特,而富有思想性。这种写法,对明清小品文的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不过这些文章的写法之妙,对于非文科专业的普通网友来说,根本就是无关紧要的。网上有喜欢苏轼的朋友,喜欢的也只是他那几首比较出名的诗词作品罢了。

二、“怀民亦未寝”背后的情商

那么,“怀民亦未寝”这句话,究竟为何会突然就火了,它又是在哪里火起来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它是在某个短视频平台火起来的。

苏轼 人生感慨(怀民亦未寝火了)(3)

大概是有人拿苏轼和张怀民来“玩梗”,做成视频传播。网友们针对这个“梗”,各种调侃苏轼和张怀民。大家都在议论,苏轼半夜把张怀民叫起来的行为,到底是情商高,还是情商低。

又或者在议论,“怀民刚要睡”和“怀民亦未寝”,究竟哪种写法是“高情商”的写法。当然,也有奇葩网友关注的是,苏轼在隆冬季节,半夜跑去找张怀民时,身上到底有没有穿衣服。

因为苏轼在文中说自己当时是“解衣欲睡”,然后发现“月色入户”,于是便“欣然起行”了。整个过程中,并未交代穿衣的动作,于是这些网友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了。

要想知道苏轼半夜去敲朋友门的这个行为,到底是“高情商”还是“低情商”。就得先要知道文中的“张怀民”到底是何许人,他和苏轼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

于是,我趁着这个机会,又去把《承天寺夜游》仔细重读了一遍,然后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结果发现这个张怀民跟苏轼一样,也是一个被贬的官员。

苏轼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他自己已经被贬到黄州四年了。当时的张怀民,刚好也因故被贬到了黄州,二人因为有着类似的经历,于是就成为了朋友。

苏轼 人生感慨(怀民亦未寝火了)(4)

因为想着前尘往事,苏轼半夜睡不着,他想到张怀民跟自己是同病相怜,于是“心有灵犀”地去敲了张怀民的门。刚好,张怀民也睡不着,所以就和他一起出门赏月谈心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并不存在情商高低的问题。另外,有很多网友认为:苏轼在文章中强调“怀民亦未寝”,是“高情商”的表现。假如换一个情商低的人,就会写成“怀民刚要睡”了。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纯属是“脑补过度”了。因为文中并无半点迹象证明张怀民当时正准备睡觉,“怀民亦未寝”很可能就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而已。

我们不能因为苏轼当时已经洗了脚(或者不洗脚),脱了外衣,准备上床睡觉了,就认为张怀民也做了上述动作。事实上,当时的张怀民可能真的没有睡觉。

张怀民是在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刚刚被贬官的,而苏轼那时已经被贬了四年了。因此张怀民当时更有可能,因为心烦而完全不想入睡,打算通宵坐在屋子里面发呆。

张怀民一被贬,马上就寄居到承天寺。苏轼刚刚被贬黄州时,也是马上找了一间寺庙,躲了半个月都不敢见人。后来有一天半夜跑到江边去吟诗,当地的官员还以为他要自杀。

苏轼 人生感慨(怀民亦未寝火了)(5)

但是四年的时间过去以后,苏轼明显就已经成为了一根“老油条”。他再也不会为了被贬官的事寻死觅活了。当然,他从前也没有寻死觅活。

当苏轼看到张怀民的时候,就想到了四年前的自己,所以才想找他赏月,趁机开导他,对他说:你看,你虽然被贬到这个犄角旮旯来了,但是不打紧,不是还有我和你一样吗?

从这一点上来说,苏轼本人的情商还是很高的。另外,他在文中写“怀民亦未寝”,正是因为考虑到张怀民初被流放,心里不痛快,所以会睡不着觉。

但是,如果苏轼要是写成“怀民刚睡下”的话,那么就和“怀民亦未寝”的意思完全不同了,这显然也是不符合当时事实的。这就像是张怀民对于自己被贬的事放下了,他已经睡下了。

结果苏轼还非要半夜去敲门,把张怀民从床上拉起来。就类似于你和朋友开玩笑说:“睡什么睡,起来嗨!”这个行为也不是情商低的表现,这个叫“逗逼”。

至于最后讨论苏轼当时有没有穿衣服出门的网友,倒是真的心疼苏轼。因为他们还去研究了一下,元丰六年的十月十二日,是当年阳历的十一月下旬。

苏轼 人生感慨(怀民亦未寝火了)(6)

黄州是如今的湖北黄冈,这个地方在十一月下旬的气温只有几度左右。古代的时候,可能会更冷一点,如果苏轼不穿衣服出门去找张怀民,可能会被冻成“苏记棒棒冰”。

结语

如今在网络上讲别人的诗词,看的人可能不是很多,但是如果讲苏轼的诗词的话,那么看的人就会相对多一些,这说明网友还是非常喜欢苏轼这个人的。

所以关于苏轼的一切,都能够勾起大家的好奇心。然后各自发挥出色的想象,借机调侃一下苏轼,就好像谈论一个身边亲近的朋友一样。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的好,并不是好在作者写了“怀民亦未寝”这句话上。不过通过这句话,的确可以看出来苏轼在对待朋友上,情商还是比较高的。

那是因为,苏轼对于张怀民被贬官的遭遇,能够感同身受。他知道张怀民突然遭受到这样的打击,必然是睡不着觉的。“月色入户”,其实只是一个契机罢了。

苏轼借着这个机会,找到了一个由头,可以去把张怀民约到庭中来赏月。然后再借赏月的机会与之谈心,最后就写出了这篇精致的小品文。

苏轼 人生感慨(怀民亦未寝火了)(7)

可见,苏轼并非是因为月色非常美,才想起来要去找张怀民的。而是因为他原本就想去找张怀民,才会注意到月色的美。

所以即使苏轼情商很低,也绝不可能在文章中写下“怀民刚睡下”这样的句子。假如张怀民能坦然接受自己的遭遇,并能熟睡,那么苏轼再做这些事就显得多此一举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