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园林避暑山庄(吴王行宫灵岩山)

灵岩山位于江南水乡苏州西南的木渎灵岩山,因为灵岩塔前有一块“灵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灵岩山”。山上多奇石。巨岩嵯峨,怪石嶙峋,物象宛然,得于仿佛。旧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说。

王家园林避暑山庄(吴王行宫灵岩山)(1)

灵岩山

  灵岩山,本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旧址,也是越国献西施的地方。现今尚存吴王遗迹和古迹有:吴王井、梳妆台、玩花池、玩月池、响廊、琴台、西施洞、智积井、长寿亭、方亭等。灵岩山有昂首攀游状的石蛇,敲打有声的石鼓,状若发团的石髫,伸首隆背的石龟,两耳直竖的石兔,形影不离的鸳鸯石,埋头藏泥的牛背石等。

  灵岩山寺西部以花园为主,俗称山顶花园。园内浣花池相传西施于此泛舟采莲。池西有石城,即山颠围墙,相传为吴王阖闾所筑,以石砌成冰纹形。玩月池曾供西施玩月。吴王井呈圆形,也为吴宫遗井,曾供西施照容。智积井为八角形,因是梁代智积和尚修浚,故名。

  井中泉水甘例,煮茗甚佳。井北砌有假山,上有“长寿亭”,传为西施梳妆之所。灵岩山的最高处位于灵岩寺之西的琴台,相传西施操琴于此。

王家园林避暑山庄(吴王行宫灵岩山)(2)

灵岩山古亭

  沿登山御道拾级而上,首先是继庐亭,因灵岩山住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师的别号继庐而得名。亭柱上有对联“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接着是迎笑亭,相传始建于宋代,东坡居士曾在此笑迎释友。盘折再上是“落红亭”,灵岩也有“象山”之称,旧有“象王回顾落花红”之句,这里是观日落之佳处。

  亭东乃印光塔院,为印光和尚埋骨处。印光法师(1861-1940)为近代佛教界泰斗、净土宗一代宗师,东南亚印光派创始人。落红亭西有西施洞,相传越王勾践与范蠡献西施给吴王夫差于此等候。后人在洞前建屋,洞内镌刻观音像,洞外种有紫竹,所以又名“观音洞”,香火颇旺。

王家园林避暑山庄(吴王行宫灵岩山)(3)

灵岩山牌楼

  落红亭左折而上约300余步,人称“百步阶”,为乾隆帝登灵岩时所筑御道的一段,山势陡峻。道旁有一方形砖砌之台为梁代灵岩山开山和尚智积的衣钵塔,塔南有一巨石,形似乌龟,昂首面向太湖,故有“乌龟望太湖”之说。石背镌有“望佛来”三字,石上有脚印,据说西施常站在此石上眺望故乡。

王家园林避暑山庄(吴王行宫灵岩山)(4)

灵岩山·灵岩寺

  山顶是灵岩寺,即吴王“馆娃宫”的旧址。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名“馆娃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烧成断壁残垣。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后舍宅为寺,唐代改称灵岩寺。

  灵岩寺现存寺院规模宏大,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净土道场之一。灵岩寺建在山顶,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寺门前松柏参天,门额“灵岩山寺”为赵朴初题写。进门便是天王殿,亦称弥勒阁,殿中央供奉天冠弥勒,背后供韦驮菩萨,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再进为前院,院中有池名砚池,池上架有“界清桥”。

王家园林避暑山庄(吴王行宫灵岩山)(5)

王家园林·灵岩山

  灵岩山有“灵岩秀绝冠江南”和“灵岩奇绝胜天台”的美誉。因此来灵岩山游玩定不虚此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