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词复习技巧(中考专题复习之准确揣摩古诗歌思想感情)

中考专题复习之准确揣摩古诗歌思想感情,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中考诗词复习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考诗词复习技巧(中考专题复习之准确揣摩古诗歌思想感情)

中考诗词复习技巧

中考专题复习之准确揣摩古诗歌思想感情

1.古诗题题目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⑺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乱石穿空”描绘石壁直插云天的景象。

B、“惊涛拍岸”描绘江涛汹涌澎湃的景象。

C、“卷起千堆雪”描绘白雪堆积岸边的景象。

D、这几句直接描写赤壁雄伟开阔的景象。

(2)对这首词的感情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作者对如画江山的赞美之泉。

B、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的悲苦之情。

C、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之情。

D、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1(1)答案:D

(2)A

2. 古诗题题目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从军行

(唐)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①颈,归来报天子。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②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③。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名王:匈奴王,②牙璋:调兵的符信,这里指代军队,③龙城:也称龙庭,汉时匈奴要地,这里指塞外敌方驻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吹角”二句从行军写起,“喧喧”二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士兵们起床后、出发前紧张忙忙碌的热闹场面。

B.杨诗首联用“烽火照西京”和“心中自不平”分别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和人物的内心,交代了事件展开的背景。

C.“笳悲马嘶乱”四句,具体写战斗的过程,一个“乱”字,概括了双方即将投入战斗时笳鸣马嘶嘈杂一片的情景。

D.“牙璋”二句采取跳跃式结构,先写军队辞别家乡,然后写边塞战斗场面。这种跳跃十分自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是传诵的佳句,“凋”字用的尤妙,请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答案:D.“军队辞别家乡”错误。“凤阙”指的是朝廷。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这里的“凋”字用作使动用法;这两句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3.古诗题题目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②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后作这首诗。②岳阳:天岳山南面。

15.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立足岳阳楼下,楼的全貌和湖的浩荡开阔尽收诗人眼底。

B. 颔联下句本是写月出山口,却说是山衔来美好之月,想象新颖。

C. 颈联描写诗人在岳阳楼休憩饮酒,浮想联翩,仿佛在天上云间。

D. 尾联写诗人醉酒后,习习凉风吹人,衣袖翩翩飘舞,气韵生动。

16. 下列对这首诗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注重词语锤炼,首联“尽”“开”二字精炼传神,营造出辽远意境。

B. 运用比喻手法,把“愁心”比作大雁,表现诗人遇救的愉悦心情。

C. 运用夸张手法,用“云间”“天上”极力表现岳阳楼的高耸入云。

D. 运用烘托手法,全诗没有直接描写楼高,却无处不显出楼高。

题型及考查内容:

设置的题型以两道选择题为主,每题3分共6分,常问“不恰当”的一项。常考内容(写什么)、手法(怎么写)、思想感情(为什么写)。

二、必要的知识储备

1.古诗歌情感常见类型

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④壮志难酬的悲叹 ⑤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⑥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 ②思念亲友 ③边关思乡 ④闺中怀人

离愁别绪——①依依不舍的留恋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诚心志的告白

生活杂感——①寄情山水的悠闲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2.情感术语

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傲岸不羁、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建功立业、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美人迟暮、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

准确揣摩学考古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步骤

1. 关注题目

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

如《渡荆门送别》是送别诗,应有离情别绪在诗中体现。

2.关注作者

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

3.关注时代

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

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黍离之悲了。

知人论世

李白:怀才不遇,不畏权贵;风格豪放飘逸

杜甫:饱受战乱,忧国忧民;风格沉郁顿挫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人,不慕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洒脱恬淡

李清照:早年少女情怀,婚后与丈夫的甜蜜离思,晚年国破家亡后的凄怆

苏轼:政治上屡遭挫折,但豁达豪迈,词风豪放

辛弃疾: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词风豪迈悲壮

4.关注注释

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

①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

②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

③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

5.关注意象

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如“行客”“归鸿”等意象就蕴含着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之情。

6.看关键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①显性关键词

可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愁、怨、愤、凄、喜、乐、怜、泪、闲、怅等词语,为情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②隐性关键词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为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应引起注意。

练习巩固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来表现秋的来临,并寓情于景,把主观和客观、景和情融合在一起。

B.“云中”三句句式倒装,句意是:我站在明月朗照的西楼上,仰头看到大雁飞回来,让我浮想联翩,会有谁托它为我捎来书信呢?

C.“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即景比兴,既叹息自己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又感慨自己的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从中可见词人内心孤独寂寞。

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写出了夫妻虽然分处两地,但彼此之间却是寄相思于彼此都思念牵挂着对方,足见两人之心心相印。

2.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主要写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直抒胸臆,写离愁无法排遣。

B.“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不仅点明时令为秋,而且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作者的孤独闲愁情怀。

C.“云中......月满西楼”这三句展示的意境是属于作者的主观臆想,但却饱含着对丈夫的无尽思念。

D.下片最后三句新颖别致,词人对愁的描写十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使读者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

答案

1.A “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外还有嗅觉

2.C 不是“主观臆想”,是眼前景象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B.首联写细草在微风中飘摇,孤船漂泊独立长夜,营造了孤寂凄凉无助的氛围,衬托作者的心情。

C.颔联中“垂”“涌”两个动词用得生动传神,展现了平原的广阔无边和江水浩荡奔涌,意境开阔旷远,衬托出平原的广阔和江浩荡之势,表现出诗人开襟旷远的喜悦之情。

D.诗的后四句是“抒怀”,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2.下面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一、二句写近景,三、四句写远景,景中寓情,通过写景展示诗人的境况和情怀。

B.颈联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表达出凄凉之情。

C.颈联运用反语手法,立意含蓄,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诗人才华出众,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本应得到重用,却一直怀才不遇,遭受排挤,漂泊天涯,孤苦寂寞。

D.尾联采用设问、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为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直接表达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

答案

1.C 用宏达广阔之景反衬内心的孤寂,表达诗人的哀凉之情,乐景衬哀情

2.D 不是“直接”,是间接,借景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