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离科学防控措施(优化防控20条最新要求)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20条”),此次调整在风险人员的管理措施上加大了“居家隔离”的应用,引发社会极大关注。

其中,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 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 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在居家隔离第1、3、5、7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赋码管理,第1、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的不前往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入境人员“7天集中隔离 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 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入境人员在第一入境点完成隔离后,目的地不得重复隔离。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那么居家隔离应该怎么做?是否必须单独居住?当家中有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时,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和家居清洁卫生?共同居住人可以外出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及“20条”中的最新要求,都帮你整理好了!

个人健康监测

1.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不得外出,由社区组织采样人员上门采集,并及时推送核酸检测结果。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应当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和自我健康监测,根据相关防控要求配合工作人员完成核酸检测、抗原自测,并将监测、检测结果主动报告至社区医学观察管理人员。

2.3天居家隔离期间,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医学观察期间,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时,社区管理人员应当及时向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辖区疾控机构报告。对因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经所在社区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批准后方可,安排专人专车,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落实闭环管理。

3.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解除。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满,核酸检测结果阴性,且无任何异常症状者,经社区核实,并收到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解除通知单,可解除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场所要求

1.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最好单独居住;如果条件不允许,选择一套房屋里通风较好的房间作为隔离室,保持相对独立。

2.在相对独立的隔离室放置桌凳,作为非接触式传递物品的交接处。

3.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人员在居家隔离期间严格落实有关要求,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者仍实行集中隔离。

4.房间使用空调系统通风时,应选择分体空调,如使用集中空调,保证空调运行正常,加大新风量,全空气系统关闭回风。

5.非单独居住者的日常生活、用餐尽量限制在隔离房间内,其他人员尽量不进入隔离房间。隔离房间内活动可不戴口罩,离开隔离房间时要戴口罩。

6.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

7.房间内应当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及带盖的垃圾桶。

8.应尽量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必须接触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9. 如果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为哺乳期母亲,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婴儿。

共同居住者

1.共同居住者或陪护人员一并遵守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管理要求,也就是说,在居家隔离观察期间,均不得外出。

2.陪护人员与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接触时,处理其污染物及污染物体表面时,应当做好自我防护,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与其保持 1 米以上距离。

3.与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任何直接接触,或离开其居住空间后,准备食物、饭前便后、戴手套前、脱手套后要进行双手清洁及消毒。

4.有基础疾病的人员和老年人不能作为儿童、孕产妇、半自理及无自理能力等人员的陪护人员。

个人卫生

1.自己准备食物、饭前便后、戴口罩前后,均应当洗手或手消毒。擦手时,最好使用一次性擦手纸。

2.讲究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盖口鼻或用手肘内侧遮挡口鼻,将用过的纸巾丢至垃圾桶,如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卫生间卫生

1.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应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

2.居家隔离期间要做好卫生间、浴室等共享区域的通风和消毒。若使用单独卫生间,厕所可每天消毒一次。如果是家庭共用卫生间,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每次用完厕所应当消毒一次。

3.便池及周边可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厕所门把手、水龙头等手经常接触的部位,可用有效氯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

其他家居卫生

1.不与家庭内其他成员共用生活用品。餐具使用后应当清洗和消毒,餐具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250mg/L~500mg/L含氯消毒液溶液浸泡15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的毛巾、衣物、被罩等需清洗时,要单独放置,用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或采用煮沸15分钟消毒后用清水漂洗干净。

2.保持家居通风,每天尽量开门窗通风,不能自然通风的用排气扇等机械通风。

3.台面、门把手、电话机、开关、热水壶、洗手盆、坐便器等日常可能接触使用的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后用清水洗净,每天至少一次。每天用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湿式拖地。

4.被唾液、痰液等污染的物品随时消毒,消毒时用有效氯为500mg/L~1000mg/L 含氯消毒液、75%酒精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大量污染物,应当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干毛巾)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5000mg/L~10000mg/L含氯消毒剂浇在吸水材料上消毒,作用30分钟以上,小心清除干净。再用 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拖)被污染表面及其周围2米。处理污染物应当带手套与口罩,处理完毕后应沐浴、更换衣服。

垃圾处理

1.房间内应当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及带盖的垃圾桶。

2.用过的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其他生活垃圾装入塑料袋,放置到专用垃圾桶,每天清理,清理前用含有效氯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 75%酒精喷洒消毒至完全湿润,然后扎紧塑料口袋,再和家里其他垃圾一起丢弃。

居家隔离科学防控措施(优化防控20条最新要求)(1)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管理要求

·社区服务要求

登记造册

街道(镇)、社区(村)工作人员要及时与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取得联系,掌握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信息,查看居住场所是否满足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条件,下发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告知书,告知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相关要求,并按照“一户一档”或“一人一档”要求,登记造册,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摸清孕产妇、透析病人、孤寡老人等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特殊人员情况,建立台账,做好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关爱服务。

监测信息收集

街道(镇)、社区(村)可通过建立微信群、小程序等方式,每日早晚两次定期询问和收集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的体温、症状等信息,如发现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人员,立即报告,并由专人联系120负压急救车,按就近原则送往发热门诊或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核酸检测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的核酸检测由社区组织采样人员上门采集,并及时推送核酸检测结果。

环境清洁与垃圾处理

每天对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居住楼层走道、楼梯等场所进行一次消毒,至少清理一次垃圾,必要时及时清理。

·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要求

告知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号码,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缓解隔离人员的负面情绪,预防与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困顿,防范心理压力引发的极端事件。发现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出现精神卫生问题时,及时向对口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介。

定时抽查

社区应定期对辖区内正在实施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开展抽查,了解其是否按照要求进行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是否离开居住地,是否参加聚集性活动,是否按时完成核酸检测等活动。

工作人员防护

社区医学观察管理人员与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接触时,处理其污染物及污染物体表面时,应当做好自我防护,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与其保持1米以上距离。如转运病人、处理其污染物及污染物体表面时或因其他工作需要与隔离者近距离接触时,应当佩戴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

保障要求

“20条”提出要加强封控隔离人员服务保障!

加强封控隔离人员服务保障。各地要建立生活物资保障工作专班,及时制定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封闭小区配送、区域联保联供等预案,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储备。

全面摸排社区常住人口基础信息,掌握空巢独居老年人、困境儿童、孕产妇、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员情况,建立重点人员清单、疫情期间需求清单。

优化封闭区域终端配送,明确生活物资供应专门力量,在小区内划出固定接收点,打通配送“最后一米”。

指导社区与医疗机构、药房等建立直通热线,小区配备专车,做好服务衔接,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诊,保障居民治疗、用药等需求。

做好封控隔离人员心理疏导,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

居家隔离科学防控措施(优化防控20条最新要求)(2)

居家隔离期间,如何做好心理调适?

长时间地“宅”家,会不同程度出现恐惧紧张、焦虑不安、抑郁悲伤等不良情绪。如何应对?专家提示:规律忙碌,是居家隔离心理压抑调适有效法宝。

那么应该如何做到规律忙碌呢?

打破日常规律的生活方式,是出现心理压抑的核心因素。故专家认为:调适心理压抑,应从规律生活做起,而忙碌则是规律生活的有效法宝。各位市民朋友,可结合自身生活、工作和学习实际开展自我调适。

一是居家运动。

日常,不少市民习惯于户外运动,一旦实行居家管控隔离,将无所适从。其实,小区范围内散步、各种室内运动(健身操、跳绳、瑜伽等)不但可达到同样的健身效果,同时还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二是居家互动。

亲情互动,是大部分家庭迫切的殷勤期盼。各位市民朋友可充分利用居家管控隔离的良机,多陪伴父母、伴侣和孩子,多去聆听对方的内心世界,分享自身感受,或打扑克、玩游戏、学烹饪、享美食等,以增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独自居住的朋友可通过联络亲朋倾诉或适时写日记、听音乐、读书、看剧等方式充实精神世界。

三是居家学习。

除保持原有学习的习惯之外,各位市民朋友应学习获取有关疫情的信息,科学认识疫情性质、流行情况等,做到不过分关注,不信谣不传谣。鼓励有条件的市民,就近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居家隔离科学防控措施(优化防控20条最新要求)(3)

居家隔离科学防控措施(优化防控20条最新要求)(4)

(新甘肃客户端综合人民日报客户端、健康中国、南方 客户端、广州日报、衡阳疾控微信公众号等)

来源:新甘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