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至1945年间的历史人物(同盟会的个人英雄主义)

原创文/董元奔(江苏宿迁)

1930至1945年间的历史人物(同盟会的个人英雄主义)(1)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辛亥革命的失败根源,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和《药》中有形象化的揭示,那就是民族资产阶级不愿意、不敢、没有能力发动群众。但是,小说对民族资产阶级到底是怎样在不依靠人民群众的条件下进行革命的,却说得不很明白。我们可以从两件历史事件来看一看。

1908年11月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两天的时间里相继离世,不久,袁世凯“退隐”,这时候清政府控制当时内忧外困的全国政治局面的能力大为削弱,于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便更加积极的在新军中进行宣传、动员,准备重新组织推翻清政府的武装起义。

1910年2月,同盟会员倪映典组织广州新军二千余人起义,但是当起义枪声打响时子弹还没有运来。起义官兵向起义指挥官询问子弹问题,倪映典诓骗他们说:“子弹在大东门外。”起义最后当然失败了,倪映典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倪映典新军起义。

1911年4月27日,黄兴受孙中山指派再次组织广州新军约三千人人起义,由于秘密被泄漏,黄兴决定暂时取消起义计划,于是,起义官兵解甲休息去了。然而,临近下午,黄兴突然决定带领身边的约一百名同盟会会员按照原定时间起义。当夜,起义失败,七十二位死难烈士被掩埋在黄花岗。这就是著名的黄花岗起义。

这两次起义都爆发在辛亥革命前不久,孙中山的革命政党组织涣散的状况可以想象;孙中山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凭借个人英雄主义,仅仅依靠一股勇气和一腔热血,崇尚个人奋斗,而不重视发动群众的缺点也是可以想象的。由此可知,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

(编辑:董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