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窗幽记的名人名言(经典语句赏析七)

【原文】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

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译文】过去犯下的错误不可留下一点,否则,会使已改的错误再度萌生,这就是因俗情而使理想趣味受到连累了。今日认为正确的事物不可太执着,否则就是未得理趣之神髓,反而使得理趣转变成欲望的根苗。

【~~赏析~~】佛家有"理趣般若",讲真实的智慧;对于陶渊明而言,"今是而昨非"乃是指"心为形役"的小吏生活,违反了他自然的本性。我们经常为了口腹而委屈自己的心,使自己过着一种不合乎本性的生活。倘若陶渊明也像我们一般牵挂着俗情,那么,历史上可能只会多一个不快乐的小官,而不会有那么多的美好的诗篇了。

有一句谚语说:"如果你舍不得夕阳,你便会失去满天繁星。"生活的智慧是不要执着,不要让欲望生根;如果你能不执取一切,你便能不舍弃一切。"无取无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原文】炫奇之疾,医以平易;英发之疾,医以深沉;阔大之疾,医以充实。

【译文】好以奇特炫耀于人的毛病,要用简易平来医治;好把才智表现在外的毛病,要用深刻沉潜来矫正。言行迂阔,大而无当的毛病,要以充实的内涵来改变。

【原文】人常想病时,则尘心便减; 人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译文】人常常想到生病的时候,许多的尘劳欲望就会一扫而空;人常常想到死亡的时候,则追求真实而永恒的念头便自然而生。

【~~赏析~~】人在年轻力壮时,往往无法察觉到生命的有限性。一旦病倒了,才会猛然憬悟到,原来生命是那么的脆弱。这可以迫使他对生命再反省,对自己的脚步和方向再做认定。经过这种反省和观照,他必会舍弃一些无意义的追逐,而在未来的岁月中,过着一种较真实的生活。至于一般人,那些在尘世种种尘劳爱想中奋不顾身的人,如果常常想到生病的情状,心中的热切火焰,也许会转轻些吧!

什么叫做"道念"呢?就是追求生命的真实和永恒的念头。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感到生命的虚幻无常,而在原本虚幻的生命中,又有许多追求,生命更加不真实。因此,古来许多有智慧的人,能看破生命这一层虚伪的表象,转而追求另一种更真实、不生不灭而永恒的生命。

【原文】古之人,如陈玉石于市肆,瑕瑜不掩。 今之人,如货古玩于时贾,真伪难知。

【译文】古代的人,就好像陈列在市场之中的玉石,无论过失或美德都不加以掩饰。现代的人,就好像向商人买的古玩,是真是假就很难得知。

【~~赏析~~】古人之心很正直,是好是坏都不加以掩饰,就像玉器一样,是瑕是瑜都十分明白。现代人的心思十分灵巧,懂得虚伪掩饰,因此,往往令人难以分辨真伪,也许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发现对方的真面目。

现代人戴着重重面具与人交往,有时连自己都弄不清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就以饮酒来说,古人饮酒是把臂言欢,坦诚相见;现代人饮酒却充满了目的,恨不得把对方灌醉,好签一张有利的合同。现代人活得好像戏子一样,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十分寂寞。

关于小窗幽记的名人名言(经典语句赏析七)(1)

【原文】己情不可纵,当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人情不可拂,当用顺之法制之,其道在一恕字。

【译文】本身的情念欲望不可太放纵,应当要自我克制,主要的方法就在一个"忍"字。他人所要求的事情有时不可拂逆,应当顺其愿望,主要的方法就在于一个恕字。

【~~赏析~~】人常常讲如何克服外界的困难,却不知道问题的根源就在自己本身。能战胜自己的人,才能战胜一切。古来有许多英雄人物,都是毁于纵情;情不可纵,因为,情欲如水流,放纵即横流决堤。因此,应以"忍"字待之,压抑限制,千万不要顺遂情欲的念头。

他人往往有许多要求,有时对自己本身会造成一些困扰,但是却也拒绝不了,这时只以一种宽容、体谅对方的心情,去顺遂对方的要求。我们常说要顺随人情,随和处世,可知这是要内心存着"恕"道,才能做得到的。时时想着人情之常,才能愉快地与人相处。

【原文】观世态之极幻,则浮云转有常情; 咀世味之昏空,则流水翻多浓旨。

【译文】观看世间种种情态虽然变幻无常,天上的浮云反而比人情世态有常情可循;咀嚼世间滋味昏昧空洞,倒不如潺潺流水更具有深厚的意味。

【~~赏析~~】世间惟有"变"才是常态吧!浮云的变化明显可见,然而,生命的变化却毫无道理可寻。我们指着沧海说:"这里过去原是桑田。"安知它过去不曾为高山?无论高山或桑田,于今看来都如同幻相一般,所以说,时空都是幻相。天上的浮云不断变化,不停诉说着"变"才是"常"。

世间情味,有多少昏味?而流水不息,启发我们"不住"的智慧。若能不住于一切,就不会像岸上之花,临流照影,为凋零而黯然神伤;也不会像溪边人影,年年来照白头。我们的心灵应如流水,鉴照一切繁花衰鬓,却不带走任何影像。

关于小窗幽记的名人名言(经典语句赏析七)(2)

【原文】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 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还集。

【译文】能了却心中之事,事便自行了却,就像把根拔掉了,草就不会再生长一样;虽然逃离尘世隐居山林,但内心仍对名声念念不忘,就像未将腥膻气味完全除去,还会招惹蚁蝇一样。

【~~赏析~~】 人世间的一切事,皆由心生,亦由心灭。心如果不生,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灭的。因此,事情之所以无法了结,往往是我们自己心中还眷恋不舍。若能彻底去除这层"心理障碍",就没有什么事不能解决了。"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我们的心就是一切事物的根啊!

名之一字,虽处山林仍不能避免,名人居于山林,俗人便寻到山林。逃世而不逃名,终将以尘俗的名心换山林的清心。然而,正如了心了事一般,逃名逃世也在此心,名心便是尘俗之根,根若不去,俗务如何能了?

【原文】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译文】若是因他人的话而领悟事情的道理,将来一定还会迷惑,总不如亲身领悟来得清楚分明。由外界环境而产生的意趣和兴味,将来还会失去,总不如自得于心而感到真正的快乐。

【~~赏析~~】语言可以传达经验的结论,却无法传达经验的本身。他人的经验,尽管描写得十分详尽,对自己而言,还是隔靴搔痒。每个人的智慧和经验的累积并不相同,因此,他人的见解,未必能合乎自己的需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自己领悟的道理,必能清楚分明,不再迷惑。

由环境而得的意兴,等环境变迁时,往往随之消失,因为,它是依附环境而生的。至于由自己心中所生出来自得其乐的情怀,则永远不会失去。人要懂得让自己心情开朗愉快的方法,不要被环境所左右。若能如此,这个人便得到了快乐的三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