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

从2013年我就开始使用华为生产的安卓机,有些经典的型号如P6、P7,陪伴了我整个高中时光,最后在大学期间停留在V9,直到今天。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我看着EMUI发展到今天。


而今天,转换阵营。

严格意义上,我也算是一个不那么资深“果粉”。2016年凭借着“高考生特权”买到了真正属于我的第一款苹果产品2015 later的MacBook Air,谁知到正是我的第一件苹果产品为我带来了第二件——我取得抽奖机会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我的MBA上码出来的。

在此之前,是大事件-乔布斯的离去,《乔布斯传》卖爆,大致是那会儿我便开始对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产生好奇。尤其是文中诸多对苹果产品开发细节的描述,着实增加了不少兴趣。周遭朋友一旦更新苹果设备我便凑上去抢来玩,虽说不算尽兴,却还是乐趣十足。暑假我曾拆机一部几近报废的iPhone4s,其内部设计结构极其复杂,却不留空隙,有着极高的内部集成度和空间利用率,不得不佩服乔尼·艾夫的天才之处——致敬乔尼,致敬乔布斯。

因此,我应当是怀着十足的憧憬去做这次评测,主要是作为一个资深安卓用户的一些心得。

我们先来开个箱吧,直接上图,大家参考就好。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红色,同时背面还有PRODUCT RED字样,非常开脑放,哈哈。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1)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2)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3)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4)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5)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6)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7)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8)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9)

(捆电源线的是一个真皮线夹,最初开机充电的时候想都没想就把包装拆了,故配图时候不得已这样;“关于手机”是为了让大家看到我的开机时间:10月22日;最后一张是随手截图,最近股票市场可以呀,有人预测牛市将近,不知道是不是前兆)

一、争议不断的外观

1、刘海屏

首先我必须承认,从全面屏流行的第一天起,我就觉得它是一个“非刚需”。从电子屏幕诞生的第一天起,我们的视野就局限在这个小方框里面;到了信息时代,“被局限”的,也就剩视野了——只要联网,在不关注显示效果的情况下,我们足够获取任何信息——因此,全面屏的技术也许并不是决定这些本质的因素。

因此我个人并不在乎又多大的边框,或者说有多宽的刘海,只要是可以不为我的体验提供负面影响,我都是可以忽略的。

此外,对于刘海屏的功能性,众所周知其最大也是几乎唯一的亮点就是面部ID。经过几天的体验,确实面部ID在功能性与便捷性是超过指纹解锁的,而且从长远角度来看,由于灰尘等其他污秽造成的指纹识别失灵,在面部ID中似乎有着更低的概率。

另外,自从面部识别第一次在iPhone X上出现,网络上各种国内外牛人以各种硬核的方式破解,印象中至今没有一位取得完全的胜利。在我的体验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要素——瞳孔。

我经过多次测试,包括:闭眼解锁、睁一只眼解锁、双眼不看锁头解锁。结果非常震惊:闭眼解锁完全失败、睁一只眼解锁和双眼解锁证明了一件事:在满足面部完全暴露给摄像头的情况下,必须保证瞳孔注视在锁头上才能解锁。

是不是在面部识别中增加了瞳孔识别的算法呢?要知道在很久以前就有厂商将瞳孔识别整合到前置摄像头识别的模组了,因此在保证算法速度足够好的情况下,瞳孔 面部轮廓的识别似乎并没什么难的,同时具有双保险——这样是不是也能解释,国外牛人就算使用1:1的3D打印面部也无法成功解锁了呢?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手机解锁的时刻也是小锁头打开的时刻,此时人最想要知道的就是是否成功解锁,这样有意无意也会瞥去锁头,也即完成了瞳孔信息的录入。

以上皆为推测,也希望小伙伴们一起讨论一下,毕竟在截止时刻,笔者并未搜索到让自己信服的相关资料。

2、玻璃“美”学

刚说了边框和刘海,其实从大众意见上,苹果的全面屏并不美。所以在这一段我仅仅想聊一下背面的活儿。

我只想用一个形容词“考究”。

网上太多爆料信息,关于背部玻璃使用的相对于前代产品增加强度的各种工艺什么的,我感觉大家都已经听烦了,所以我只想从使用者角度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

最开始是裸机体验。作为典型的油性皮肤,即使是疏油层都无法拯救,因此在裸机上手后是一种奇妙的粘手感,触感也不是生硬的玻璃触感,而是一种绵软的感受。每晚我都会清理前后面,也很简单,哈气&手帕纸 就能搞定。(虽然其中的防水功能实在是想让我尝试下碱性清理剂&水洗的清理方式 /滑稽 )

裸机体验是良好的,或者说如果快递公司稍微给点儿力我无法怎么体验所谓的裸机手感——后续跟进了透明套后,可"美"的只有镜头的玻璃凸起了,我们下一段说。

3、镜头

自从iPhone7之后,似乎苹果真的放弃治疗了。以前还是仅仅镜头本身凸起而已,现在直接整个摄像模组都凸出去了,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如果说触地不可避免,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触地带来的负面影响才是当务之急:如果性能和美观无法避免,不如用最具现实意义的处理手段去解决。

在全网首发的评测视频中,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设计:镜头切脚、凸起玻璃切脚、手机边框切脚,呈现三点一线,以达到减少触地直接磕碰镜头的概率——物理结构的设计其实非常影响模块的排布,因此设计师更多可能是想让这个凸起显得“不突兀”。

从实际上手来看,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难以接受——可能这就是苹果工业设计的一种独特魅力吧,总是能“强迫”大家接受甚至“爱上”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

二、摄像问题

这一代iPhone拍照最大的特点就是广角主摄 超广角主摄的搭配组合,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几乎看不出改变的前后拉伸。

默认倍率是1倍,最低倍率为超广角带来的0.5倍,而最高倍率是5倍。在我的折腾下,差不多研究出了这个“换镜头”问题:在显示0.9时候是最后的超广角,此刻拉伸到1,则切换为广角主摄。

实际测量中,在距离物体5-10cm时候,切换镜头出现的视角问题非常严重,具体对比请看图:(对比图由Matlab软件数字运算后截图)

在距离物体时候,40-50cm,影响就非常有限了,而且此时画面包含很多更远的物体(60-80cm),因此直接对比图并不客观;但是仔细比对,可以看到电脑边缘的轮廓线有一个角度的改变,事实上,这一点在切换镜头时刻的屏幕信息残留中更加直观,甚至此时放出对比图都显得非常不明显,那么是否能基本上得出,镜头切换在1250px后可以保证切换的顺滑和流畅呢?我们不得而知。

对于画质本身,我的一位老师说:不同的硬件设备还原的结果差异也非常大,因此我将继续使用Matlab进行较为客观的数据上比对,以下非拍摄内容皆为软件截图:

首先,给大家看一下本次涉及的图片,分别命名为1、2、3,其中1为1倍,2为0.9倍,3为我的上一个手机荣耀V9在同一角度拍摄的样张: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10)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11)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12)

可以看到从iPhone中导出的图片,在导入Matlab时候是180度反转的(在word里面编辑时候也是这个问题,在zdm网页编辑没有问题),这一点我们后续再处理

然后看一下本次涉及的语句:

Imread(图片以矩阵形式导入程序)

Imrotate(图片旋转角度)

Imshow(图片导出)

Imshowpair(图片成对展示)

Imresize(调整图片大小)

为了照顾没有接触过纯语句处理图片的网友,我使用色彩提取语句提取了绿颜色的矩阵,并且导入工作区,直接打开后是0-255的纯矩阵的形式,并且对应的图像显示为绿色的相关信息(由于在RGB转换Gary时候绿色占比最大,因此显示图像最接近最后的黑白图像):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13)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14)

在矩阵中黑色为0,白色为255中间数值为灰度。

然后我们开始相关的操作吧!

首先导入三张图片,其矩阵大小情况如下::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15)

可以看到,iPhone拍摄的照片,即使更换了摄像头也并未改变图片像素大小,而且尽管在像素标注上远超iPhone,V9的成像像素在数字上却略逊一筹——虽说本次样张选用结果差别不大,但是两个手机的发布却差了3年。

然后尝试显示图像,在此时却出现了问题: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16)

因此调整了图像大小,使用了imresize语句,同时使用了旋转语句修复了苹果照片文件导入时的问题: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17)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18)

万事俱备,只欠比对。首先是1、2的横向比对: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19)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20)

仔细看来,在电脑的右上边缘,广角摄像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光学畸变,角度成以中心为焦点的辐射状变型,以及在左边缘,由于更换镜头造成的角度改变,造成的角度变化。为了更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将“montage”去掉,就是这样的效果: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21)

虽说由于放大倍数造成了肉眼可见的变化,但是角度和畸变还是非常明显的。

以上是50cm以下的测试结果,接下来带来10cm以下的测试。

操纵语句与上图基本一致,直接出结果:(左图为主摄)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22)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23)

但有意思的是,这次成像虽说像素一样,文件大小(超广角成像略小)却差了1m左右,占比40%——本人并不是专业人士,因此无法解释这个数据上的差异。

最后晒一点拍摄的图片吧,主要是近期要评测的耳机器材,还有本校的一场校园剧,主演、导演、编剧为我的恩师,家电论坛的版主 残剑831.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24)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25)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26)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27)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28)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29)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30)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31)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32)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33)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34)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35)

三、声音播放方案

终于到了我的老本行了。这一次我将站在面向广大用户而不仅仅是一个发烧友的角度。因此一切从简,描述作为用户的直观体验。

1、外放

很惊人的是,苹果的外放一直以来是值得称道的。从声音的解析来看,苹果扬声器能够基本分离文件中的乐器和人声,同时声音密度有一个不错的表现,可以说做到了一般便携扬声器的“体积小、能量大、声音好”的基本需求。

在实际使用中,尤其是横屏状态下,我听到的声音似乎不止从底部的扬声器导孔中发出,还有听筒辅助发生,不会像以前的手机,横过来就是一只耳朵能听。这样基本能达到双声道的效果,听起来感觉非常自然。

2、佩塞

EarPods作为iPhone佩塞由来已久,也算是消费级耳机的常青树,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苹果在音频领域的经典——上上次首创了半入耳式的腔体结构,上一次成熟地将解码耳放模组整合到耳机接口中。

这一套佩塞的定价在223元RMB,事实上确实物有所值,无论是声音上还是功能上。

EarPods的直接升级可能就是AirPods了,继承了外观,功能上有了绝佳的体验——反观有线耳机在这样的背景下确实容易失去光辉。

然而作为一个发烧友,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3、耳放线

本次推荐的耳放线,是来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极具实力的国产品牌——IKKO的Zerda(小尾巴)。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36)

早在Zerda开发的时候,我就和其开发人员聊过lighting接口的声学可能性,结果也是预料之内——lighting接口只能支持数字输出,因此必须经过外置解码转换成模拟信号——这就是佩塞EarPods的厉害之处,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过其中体积极小的解码放大芯片。

可是问题在于,既然都要接入解码芯片,为何不直接使用高质量的芯片,增加可以配合更加高质量的耳机的可能性。

拿到手机的第一刻,我就找罗总购买了一条小尾巴,此前试听过,推力很大,底子干净。

本次搭配的耳机也是IKKO第一阶段的两位当家小生:OH1&OH10.

OH1是一副低频量极其充足、中低频质感与高频延伸十分上乘的耳机,同时在煲机超过60小时后达到最佳使用状态——在Zerda下,声音似乎跳开煲机直接达到最佳状态的声音,低频凝聚和回弹更加自然、扩散和包围更加妖娆,高频质感更加清澈。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37)

OH10的特点和OH1似乎相反,以密度极大的中频、以及排布规整的声场为特点,这样的声音风格非常适合一般流行乐的高素质回放以及古典音乐的表现。搭配Zerda之后,打开了高频和低频,使得三频排布更加规整,同时在还原极高频和极低频时候,基音的表现有不错的效果——整体上讲,提升后高低频对中频的补足更加值得一听。

iphone 待机横评(个人评测暴风雨前不宁静)(38)

此外,Zerda的小红灯并不是简单的指示灯,而是光纤输出——据悉是目前最高规格的输出,可以尝试搭配桌面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可谓直接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本段配图为此前拍摄的c口线,而本品lighting口有着MFI的认证,不会损伤机器,请大家放心)


四、体验完整的生态

在开头说过,我已经算是长期使用了MBA作为生活工作的电脑,但是例如iCloud类的生态产品。

本次我花了大量时间校对、同步手机端和Mac端的账号密码,但是一旦搭建了良好的链接,我可以在随时随地提取本该在电脑端的文件信息——这对于办公、出差的高效率作业简直是一个质的飞跃。

同时,没事干我会在电脑上使用iMovie剪家庭录像,令人惊讶的是这次的iPhone自带iMovie,同时根据iCloud自动同步数据,这使得我的这一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此外,pages、numbers、keynote的加入,使得编辑文字、数据可以随时随地,同时在遇到紧急外出,不见得必须停下手中的工作。

五、总结

在描述对“生态”的体验中,我使用最多的词:效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苹果生态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核心,在我的认知里,就是“联系”和“效率”。

应用程序和软件之间联系,硬件与设计语言的联系,科技和艺术的联系,家庭、工作和个人的联系。

软件使用的效率,硬件配合的效率,数据处理的效率,人机交互的效率,实际应用场景的效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了iTunes的高质量音频提供,我们习惯了IOS致简即致繁的逻辑语言,我们习惯了Siri作为生产力助手,我们习惯了最舒服的人机交互。

我尝试使用很多理由,让我的生活中离开苹果的产品、苹果的影响、苹果的一切。可是命运总能把我拉回到一个奇怪的境地,这就是我和苹果的独特缘分,只可以越陷越深。

这一次的体验,仔细想来泪流满面:我使用了前所未用的手段帮助我做分析、理思路,编辑原稿的时候也真正体验到来自苹果的生态优势,感慨万千,不胜荣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